该片被认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近20年来好莱坞拍过的最真实的二战电影。这部作品,还有可能让梅尔·吉布森再度登上神坛。
穿越者综合编辑
来源:澎湃新闻.有戏/程晓筠;24楼影院(ID:movie24luo)/支离疏
温馨提示:本片请不要带孩子观看
这是近20年来最真实的二战电影
本周将有两部具有诸多共同点的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内地公映。它们的导演都是演而优则导的典范,也是好莱坞少数的右翼;主人公都是真实人物,电影上映之后也都赢得了好口碑。12月8日率先上映的是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
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出生于弗吉尼亚州林奇堡,曾拒绝服兵役,却在1942年自愿参军。身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他,拒绝触碰任何武器,拒绝杀人,因此不受战友待见,还差点在军事法庭上被判定有罪。
躲过牢狱之灾后,多斯被任命为医疗兵,不带一枪一弹地赶赴太平洋战场。美军在冲绳的钢锯岭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被打得血肉横飞,大部队不得不暂时撤退。
没想到的是,多斯却选择留在阵地,凭借一己之力在日军的枪口下救助受伤的士兵。他救战友,也救敌人,最后有75名美军因他而得以幸存。直到反攻时身受重伤,他才被抬离战场。
影片中呈现出的德斯蒙德·多斯的经历与真实人物的经历几近相同。除了冲绳岛,此前他还在关岛和菲律宾参与作战,总共参战约三周时间,但电影只表现了冲绳部分。
在战斗中,他身上多处受伤,之后花了多年才得以康复。1945年10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为多斯颁发荣誉勋章,他成了首位获此殊荣的拒服兵役者。他表示,自己能活着回来,这条命是上帝给的,上帝数次救他于危急关头,为的是让他继续在战场上拯救更多的生命。
长久以来,好莱坞都想把多斯的故事搬上银幕,其间经历了他本人授权、剧本创作、版权反复易主等多重磨难。事实上,早在2004年前后,梅尔·吉布森就已经接触到了这个项目,但他屡次推辞,直到十年之后才最终答应执导。这也成了他自2006年的《启示》之后再度执导的作品。
编剧Robert Schenkkan从军队里保存的纪录以及多斯在各个时期接受过的访谈中取材,完成了剧本。不过,他究竟在战火中救过多少同胞,各方在具体数字上有不同的说法。向来行事低调的多斯估计是50人,军方则坚持说有近100人,电影中取了个折中数——75人。
不过,导演梅尔·吉布森关心的并非这些细节,而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主人公的内心信念以及如何更真实地表现战争。然而,成片仍旧刻意淡化了宗教色彩,倒是血肉横飞的战争场景成了话题,被认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近20年来好莱坞拍过的最真实的二战电影,Indiewire的影评中甚至用“施虐狂”来形容其惨烈程度。
很难相信,吉布森带着剧组仅花了59天时间就在澳大利亚完成了拍摄。4000万美元的预算对于战争片来说实在不算多,亏得澳大利亚有税收激励政策,因此,影片中也用了不少澳大利亚演员。
关于如今大片的拍摄成本动辄过亿美元,吉布森说,他对现在好莱坞流行的超级英雄电影毫无兴趣,也不觉得它们有必要花那么多钱拍摄:“你知道像本片主人公这样的,真正的超级英雄和那些漫画里的超级英雄,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真正的超级英雄不穿紧身衣。所以我猜想,他们拍那些电影的钱,估计都用在紧身衣上了。”
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战争片是1949年由约翰·韦恩主演的《硫磺岛浴血战》以及1945年的《反攻缅甸》。这些老电影给他拍摄《血战钢锯岭》带来了不少影响。
影片在今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获得了观众长达十分钟的起立鼓掌。11月4日在北美上映后,影评大都给出了正面评价,IMDb评分高达8.6,烂番茄好评率为87%,上周末还在票房榜上排名第七位。
负面评价如影评人Katherine McLaughlin认为,片中塑造的日本士兵犹如冷血的杀人机器,这种呆板固化的设计,出现在这么一部宣扬和平主义和崇高信仰的电影里,显得有些突兀。
需要知道的是,《血战钢锯岭》在北美上映时被定为R级,内地版本虽然已经删减了30秒不到的血腥镜头,但也足够骇人,同样应被归为少儿不宜。
不过,对于成年观众来说,作为一部反战的战争片,《血战钢锯岭》一定能带给你不同于“手撕鬼子”的全新体验。
这部电影,可能让他再度登上神坛
2006年,梅尔·吉布森醉驾被捕并发表了严重反犹言论,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犹太高层控制的好莱坞主流制片厂对他的集体封杀,自2006年的《启示》之后到如今的《血战钢锯岭》,梅尔·吉布森十年间未执导任何电影,参演的也大多是独立制片的作品,这期间又遭遇家暴丑闻,这个曾经好莱坞权势榜排名第一的超级大导,跌入职业生涯谷底。
梅尔·吉布森在《血战钢锯岭》片场
梅尔·吉布森个性鲜明,脾气火爆,酗酒、躁郁症令他深受折磨。政治不正确的言行,让他饱受争议。但无法否认,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导演之一。
他遵循演而优则导的路线,39岁凭借《勇敢的心》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而后2004年的《耶稣受难记》、2006年的《启示》,呈现出强烈的导演风格,赢得业内外的高度评价。
《勇敢的心》至今是不少人心中的经典
今年的新作《血战钢锯岭》,梅尔·吉布森选择二战题材。相比之前的《耶稣受难记》(宗教题材)和《启示》(玛雅人题材),《血战钢锯岭》显得更加主流,也明显吸收了之前许多经典二战电影的元素。
二战片的经典作品极多,很难推陈出新。但《血战钢锯岭》的切入很巧妙,它令一个看似悖论的奇迹发生:因为信仰不碰兵器的医疗兵,在炼狱般的冲绳岛战争中,孤身救出75名战友,成为最荣耀的战争英雄。
《血战钢锯岭》文戏武戏划分得极为清晰,在开头部分围绕着戴斯蒙德的家庭背景、爱情戏、拒绝拿枪引起的争端为剧情核心,耐心地铺排,而后迅速进入到第一场钢锯岭攻坚战。
如果按好莱坞主流大片的规则,一定是先来场小打斗预热,而后不断反转,最后奔向最高潮。
但《血战钢锯岭》再次打破了这种惯常平庸的大片模式,第一场钢锯岭攻坚战就直接冲向战争戏的巅峰。于是,我们看到了可能是二战片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最为真实血腥、最为混乱恐怖的战斗画面。
梅尔·吉布森没有使用长镜头,而是通过流畅的剪辑,将众多画面交替展现,细节的处理非常出色,摄影机主要进行左右移动,剖面一般呈现战斗画面,间或穿插着主角戴斯蒙德的主观视角,还有多种角度机位的配合。而这段戏的血腥程度,已经不是简单的爆头断肢,接近于一种殉道般的、对极致肉体痛感的呈现。
血腥场面的呈现,让人有种《耶稣受难记》的体验,我们看到的战争,不管是纳粹德国、军国日本如何惨无人道,还是盟军如何英勇无私,总是存在一种善恶二元的对立。
在这个基础上,好的战争片会展现人性共通的一面,比如盟军和敌军一样也会有恐惧,也会沦为杀戮机器,但《血战钢锯岭》明显想往更加形而上的层次发展:呈现的是上帝(信仰)与战争的对立,不仅是与敌军的对立,还与占据正义高地的盟军产生对立。
吉布森的节奏,不是急缓有致层层递进,而是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在高潮的极致再拼命翻腾,不断追求更高更极致的体验,让观众有一种纵欲式的观影体验,他决不吝啬给予这种刚猛无敌的影像刺激。
典型的比如《启示》里的丛林追踪战,数次都以为要结束,却数次都奔向更加险恶更加跌宕的新情节。
文戏部分虽不少人认为拖沓,但与后面的剧情推荐缺一不可
这种“反高潮的高潮”式叙事节奏非常罕见。有人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看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会深切地感知到这句话的内涵。《血战钢锯岭》的世界,就是梅尔·吉布森的精神世界。再次强调,他不是粗暴简单的好莱坞主流导演,不是呈现出感官刺激就大功告成的迈克尔·贝式导演,他有着深刻的、痛切的精神感悟,并以无比激烈的形式向观众进行宣泄。
看《血战钢锯岭》,我们可以揣测,梅尔·吉布森和主角戴斯蒙德·道斯之间存在许多共鸣,并不是说二人的宗教信仰一致,而是这信仰更深层次中发生共鸣,梅尔·吉布森的宗教情节由来久矣,他前些年痛苦的私生活让他在基督教中寻求慰藉,《耶稣受难记》中呈现的肉体之惨烈、精神之刚硬,具有非同凡响的感染力。不过在吉布森的电影世界里,信仰是泛化的概念,不仅仅是宗教信仰。
《耶稣受难记》
吉布森导演的电影,一个重要的母题就是信仰,也许是具体的宗教信仰,如《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这样的,也许把生存和自由作为人生信条:比如《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启示》里的虎爪。
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就是对这类信仰的不懈追求,一种接近神话的硬汉精神,决不退缩,迎难而上——不仅是片中角色如此,还折射出导演的价值观。
梅尔吉布森2006年的作品《启示》
从某种角度来说,吉布森并不是一个好演员,因为他不像其他演技派一样擅长在角色中隐藏自己,他并不擅长变幻,吉布森的角色从来都是他自己某些面向的呈现,爆裂也好,善良也好,痛苦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某个信念,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那股子勇猛之气是人类最原始、最尊贵也是如今最易退化的秉性。
《血战钢锯岭》是真正属于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深深印着他私人的烙印。一个精神世界该多么强悍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一个精神受过多大创伤的人,才能直面表现如此惊心动魄的痛苦。
梅尔·吉布森导演与《血战钢锯岭》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合影
《血战钢锯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主旋律战争大片——好多评论如此说,这其实是对梅尔·吉布森的误解——他作为导演,其实是走在主流边缘的,他对各种好莱坞主旋律深恶痛绝(他曾表达过对好莱坞缺乏创意的担忧,决不轻易跟他人聊构思,因为好莱坞经常发生剽窃事件)。在被大片厂抵制之前,他导演的电影也不受投资人的待见。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美国式孤胆英雄的模式,一个和平主义者(医疗兵戴斯蒙德不仅拯救美国兵,也拯救日本兵)不费一枪一弹,成为战争英雄;骨子里却是一部带有私人精神印记的、带有浓厚宗教拯救情绪的战争片。
许多经典的战争片,表现的是信仰如何破灭,人性如何扭曲(尤其是越战题材片,比如《现代启示录》),或者停留在自由民主的泛泛层面上无法深入。但梅尔·吉布森的这部《血战钢锯岭》是关于信仰拯救的故事:不再是战争毁灭信仰,而是信仰愈合战争。这个切入点,也让《血战钢锯岭》显得出类拔萃,有种宗教圣洁感。
梅尔·吉布森内心深处是有救世主情结的,虽然他的言行备受争议,但从1993年的导演处女作《无脸的男人》开始,他的导演作品都透露出对人性深处善良、坚韧的赞美以及对信仰的极致追求,正如他悲情硬汉的角色一般,最后总有一种光辉灿烂的荣耀感。
《血战钢锯岭》结尾处的镜头,戴斯蒙德受伤(在受伤之前,他仿佛被上帝的荣耀笼罩成为奇迹的化身,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下一场战斗前,部队先要等他祈祷结束再发动进攻,此时他就是被祝福的奇迹本身),提示我们他依然是个凡人,躺在担架上顺着悬崖吊索下来,沐浴在阳光中,宛如一个圣人。
隐约感受到,这个镜头也是梅尔·吉布森对自己的幻想,这部作品,有可能让他再度登上神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