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俄乌正在谈“全部换全部” ·  昨天  
参考消息  ·  特朗普宣布换人! ·  2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上千元德国剃须刀平替,居然只要百元?!min ...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国产载人飞艇成功首飞!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克宫为特朗普“帮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何时才能卸下“无限责任”?农村寄宿制教师亟待突围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 2024-06-03 11:58

正文

本文出自《21世纪教育洞察》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专刊
在农村寄宿学校里,如果说学生是要振动翅膀、飞出大山的雏鹰,那么教师们便是守护这一方蓝天的使者。而现实中,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身兼数职、压力重重,身处困境中的他们又该如何守护孩子们的蓝天呢?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小规模学校被大量撤并后为解决“上学远”问题应运而生的产物,随之又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 寄宿制学校的“工具”价值一再被强调。 其具备寄住、食宿、学习等多重功能,已经成为农村孩子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并实际承担了家庭监管与看护的职责。

农村寄宿制学校承载着农村孩子的教育成长和生命安全职责。作为这些职责最主要的承担人群, 寄宿制学校教师身兼数职已然成为常态 。他们承担了任课老师、生活教师、代理家长、外界联结者和协调者,项目执行者与管理者等多重角色。随之而来的是诸多压力与挑战,教师不得不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力。我们的课题 关注教师困境,希望 在具体案例中探求其突围之道 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无可奈何的困境 身兼数职 压力重重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老师的工作场所不仅是教室、办公室,还涵盖了学生宿舍。因为他们不仅负责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业辅导, 学生宿舍管理、看护、安保、情感等方面的职责也都在他们的肩上
这背后是寄宿制学校人手不足,专职生活教师更为不足的现实处境。有学者曾对6省18所学校进行随机抽样调研,发现 生活教师平均生师比为72.4:1,有42.1%的学校生师比为100:1到60:1 1

除了这些具体数字所体现的数量不足外,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具体。 从点名、关灯、批准外出等日常的宿舍管理,到起夜、陪寝、盖被子等细致而琐碎的工作, 他们 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关注寄宿生的离家焦虑,及时发现学生身体心理方面的问题 这对于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多重角色,为他们带去了超负荷的工作量。在这一现状下: 身兼数职的教师们如何寻求不同角色的定位?同一个场域的教师们能否分担或者共担压力?

寻求创新的实践:重组角色 尝试突围


1 .“育 “管 之争 :打破传统教师角色的优先序

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一个“家校一体”的成长之地,除了教育教学的职责外,寄宿制教师还承担了家长监管与看护的职责。出于对学业问题、安全问题的考量,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学生学业、纪律规范、宿舍卫生及作息等方面的管理较为严格,“重管轻育”现象十分普遍。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离开父母、进入寄宿制学校后,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就寄托在了学校上。此时,他们更需要亲密的陪伴者,教师的引领和陪伴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弱化传统的教师角色,转而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联结显得更为关键。

“有些孩子看起来呆呆傻傻的,眼睛无光,我们觉得这非常不正常。” 湖北C小学六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弟妹妹”,陪他们玩耍,陪他们睡觉,用五年的时间换来了孩子们“眼中的光”。

“学生进来之后,我们就是学生的父母,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还有心理,我们都要时时刻刻关心。” 这是一位甘肃校长的心里话,也是许多寄宿学校老师的缩影。

在寄宿的环境里,无论是作为“哥哥姐姐”,还是成为“代理家长”,寄宿制学校的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 相对弱化传 统意义上“教师”威严的角色 转而用体贴入微的关怀替代 。这份关怀 对于寄宿生而言弥足珍贵。 当然,在课堂、学习上,他们依然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则,并非完全模糊掉“教师”应有的角色和职责。

2 .凸现“联结者”角色:从外界争取一切对学生有利的资源

学校是内嵌于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校的运转,同时善用社会力量,也能及时补足政策制度暂时存在的短板和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联结者、协调者的角色。

湖北C小学的老师们和村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汇报给村委会。学校所在的村庄一直没有自来水,老师们为了给孩子们解决用水问题,不断向村委会请求支援,最终成了村里第一个引入自来水的地方。

一些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积极争取公益机构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例如,湖北C小学引进了线上外教英语课;甘肃S中心小学增加了睡前故事,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3 .强化“沟通者”角色: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信关系也是孩子们在学校里有安全感的前提 甘肃S中心小学和湖北C小学从孩子的餐饮搭配、安全保障、学业督促、活动安排等方面尽力做到丰富多样,并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湖北C小学采取周末挨家挨户家访的形式,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甘肃S中心小学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及时根据反馈意见完善工作,还安排每周固定一天作为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有机会轮流进入学校陪餐陪读。

4 .校内角色 分担共担

面对专职生活教师短缺的现实,甘肃S中心小学在相对固定的兼职生活教师基础上,全员教师成为 “帮扶教师” 。每间宿舍配备两名帮扶教师,帮扶教师不强制住校,作为宿舍学生与家长联系的最直接媒介,既可以加强家校联系,又可以缓解生活教师师生比接近100:1的极限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 多重角色会使教师容易陷入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的困境,形成消极的压力感受,并非解决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建立长效的保障 政府支持 协同育人


从长期来看,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能仅依赖于教师自身角色的突围,亟须从 制度设计、经费投入、家庭社会力量协同 等方面进行改进。

1. 制度设计:出台“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专项培养”计划

“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专项培养”计划 可以作为制度补充,为其保驾护航 。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需要创新生活服务人员供给机制。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加强前端职前培养,提高生活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卫生及育儿知识等方面的专业性;并赋予生活教师专业技术岗位性质,纳入正式编制,为生活教师的生活水平加以保障。

短时期内,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形式,建立“ 专项生活教师资源库 ”,发挥当地农村妇女在公共教育和儿童教育上的主体作用,并加以专业培训,引导她们参与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服务中。

2. 经费保障:增投入、调范围,维护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合理权益

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公文中提到“各省(区、市)要统筹制定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务人员配备标准,满足学校生活服务基本需要。”但据调查发现,这部分人员一直未能足额配备,且部分地区存在违规使用公用经费发放编外教师工资的情况。基于此,有学者建议, 适度扩大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允许用于食堂、工人、保安、临聘教师等支出,增强学校经费使用的灵活性。

3. 社会共识:政府、学校、家庭各归其位,协同育人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三大环境,应该各归其位,协同育人。 但目前在偏远农村学校几乎成为孩子唯一的成长环境,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功能复合体”,从而加重了老师对工作压力。然而,从长远来看,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能被简单地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而是要格外重视家庭给予孩子的爱与教育。

注释1 董世华.乡镇寄宿制小学的“痛点”、政策回应“盲点”与改进路向——基于6省16县50余所乡镇寄宿制小学的 调查数据 [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04):32-39.

期待更多“育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