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我的艺术留学周记以前,我希望可以简单介绍下自己。
我叫陈荣辉,摄影师,今年30岁,在人到中年(刚过完生日的狮子座)的时候,辞职读书了。
我现在在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方向是摄影,2年的课程。
我是今年这届摄影研究生里唯一的一名国际学生。
摄影系每年一共就招收10名学生,很高兴可以来到这个曾经念想了很久的地方来学习。
▲第一张合影 photo by zxw
我出生在浙江丽水缙云,这是一个很小的县城。
或许,这是一个普通的小镇青年的故事,或许,这是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故事,或许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的寻梦之旅。
在201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先后在杭州的《都市快报》、上海《澎湃新闻》、SIXTH TONE工作,先后担任摄影记者/专题记者/视觉总监。
我一直在从事报道摄影的工作,并且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也获得过一些业内的认可,曾获得过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二等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等,也发表过作品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杂志,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
很庆幸,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我赶上了传统都市类媒体的黄金末班车。
这几年,我见证了媒体行业的巨变,特别是作为影像工作者,体会更深。
从图片故事,深度报道,再到短视频。
媒体里的视觉工作者在不断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和传播需求。
当然,我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喜欢的其实并不是传播本身,而是如何用摄影的方式去讲述自己的故事,与这个世界和自己对话。
在写yale申请ps的时候,我就问过自己三个问题:
why photography,why yale,why now。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关于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以及艺术摄影的一些纠葛,暂且不详细展开了。
▲
行李合影
(不包括薯片和电风扇)
我希望在耶鲁这边学习的两年时间,重新让自己去思考关于摄影,关于艺术,关于人生或者更加哲学的问题。
也希望可以让自己的艺术创作更具有可能性和突破性。
本周是我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开始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周,这里的文字基本都是我每天用手机记录下来的,周末稍微进行整理总结。
一方面是给自己留下些思考痕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
因此这是一份非常私人的艺术留学周记,不具备任何留学参考价值,只供喜欢艺术的小伙伴饭后茶余看看。
▲
耶鲁的MFA研究生项目是全美第一
今天是艺术学院开学第一天,全系学生都参加了一个特别详细的学前准备活动。
我翻看艺术学院的学生手册,学院的这个册子内容很丰富详实,这是我在国内不曾体验过的。
特别感动的是,手册一开始的一段话,来自艺术学院的校友,著名艺术家Eva Hesse。
她1936年出生于德国,创作于六十年代,是第一位将极简主义艺术推进到后极简主义的艺术家。
她的作品中常带有一丝冷静的残忍风格。
她善于用胶漆、玻璃纤维等柔软性材料,以对抗男性的强硬。
1970年死于脑癌。
“I have so much stored inside me recently, I need to paint. This would imply painting to be so emotional outlet for me which would be fine evidence to prove so very many cliches. Certainly a great part but I am overflowing also with an energy of kind needed in investigating ideas, and things I think about. This is a positive creative notion very likely I want also to encourage, develop, bring out search into this thing of maturity- to be a big person- mainly as a person, then as a painter finally as a whole being.”
———Diary entry by Eva Hesse(Yale school of Art, 1957-1961)
当然,在新生介绍环节,还有一个细节是我未曾体验过的。
就是自我介绍的时候,需要介绍自己的取向,可以是SHE/HER/HERS,也可以是HE/HIM/HIS,也可以是THEY/THEM/THEIRS,任何都可以。
这样的坦率介绍,真的特别好。
晚上和来耶鲁艺术史交换的人大博士一起吃饭,交流了下关于中国的艺术和摄影的一些问题。
对于摄影师是否控制拍摄对象的问题。
主要是关于arbus和vivian的区别进行讨论。
回头我把聊天纪录附上。
回家路上,看到一家美术品店,各种设备价格非常昂贵。
在这个时代做艺术家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买了一本3刀的笔记本回家了。
回家路上还看到一个张贴,今年是女性学生入读耶鲁大学150周年,学校也将纪念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而在150年前,这名女性学生就是就读于我们艺术学院。
艺术的先锋性体现在时代深处细节中。
因为时差,晚上10点就睡着了。
很尴尬。
这篇日记是我27号早上写的。
今天是选课日,Yale的课程太多,眼睛已经看花。
当然选课系统非常智能,简单明了。
我看花是因为想选择的课程很多。
学院要求除了自己学院的课程以外,还需要修两门非本院课程。
一开始我想偷懒,关键词搜索China, 然后有个课程是中国当代艺术,觉得还不错,一看课程安排,期末论文15页paper,怕是我中文都写不出15页。
外国高校,特别是这些顶级学校,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真的很严格,当然也给到足够好的学习条件。
▲
一开始我最想上的课程,今年没有开
算了,China art课程感觉自己搞不定,脑海里突然回想起以前看公开课,有个耶鲁音乐课程,聆听音乐。
于是赶紧搜索,这可是门好课程,又可以学习音乐,还可以放松下,其实是我想多了。
看了下课程安排,作业非常多。
但是我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怕挂科,但是实在很喜欢,决定还是上这门课程。
试一试吧。
对了,我给自己加了门英语口语课程。
我英语一直不好,能够进到耶鲁,算是学院网开一面了。
为了以后可以更好活下去,我还是扎扎实实打好英语基础吧。
今天还去参观了一个隶属于建筑学院旗下的跨媒介中心,基本都是前沿科技介绍,AR VR 体感等等,非常酷炫。
不过并不是我喜欢的艺术创作。
不过,现场有张图片很酷炫,我觉得可以分享给大家。
晚上到IKEA 买桌子布置studio,我抽签抽到和二年级的bob一个工作室。
买桌子和书架,那就是找最便宜,最大的买。
一个木板+两个支架搞定了。
时差原因,没有力气装桌子了。
现在只想在床上躺着。
艺术家,是个体力活。
今天早上起来,头好晕,吃了点面包和鸡蛋就很晚了。
我的兴趣除了摄影就是cooking了,有机会给大家展示下。
跑到音乐学院去上课,体验不错,但是不想上。
原因是收到本专业课邮件,院长的课程特别复杂,列出了难以想象的阅读list,学渣如我,还是老老实实先上好专业课程。
这里简单说下,耶鲁或者很多美国高校的课程选择和我们购物没有区别,如果想要就是shop,不想要就drop。
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非常大,当然可想而知上课的老师压力多大了。
下午是关于学校器材设备的介绍使用。
耶鲁有很好的暗房设备,也有很好的老师。
今天和一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同学一直在讨论,这个时代研究生教学是否还需要用胶片和暗房的形式。
我在工作以后接触过胶片的各种形式,从135到120到45再到810大画幅胶片。
对于我们而言(主要是年级大了),更多的是希望把时间放在思考上,因此我会暂时把暗房的学习比重下降。
当然里面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关于数码和胶片的讨论,我想下次再研究下写一篇相关的文章。
今天上午看了一个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和活动家 James Baldwin的视频,探讨的问题非常严肃,我把链接放进来,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不过要科学上网。
(院长课程要求的必看视频)
“Only an artist can tell … what it is like for anyone who gets to this planet to survive it. What it is like to die, or to have somebody die; what it is like to be gla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0g5fAA2QY&t=993s
下午的课程是ben的实践操作课程,大家把自己的print照片带出来展示,因为是第一堂课程,主要还是聊天为主。
第一次看同学们的输出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非常的有趣。
ben会问大家一些比较技术性但是他反复强调一点,艺术家的控制力,你的所有选择是你思考的结果。
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款纸输出,你为什么留白边等等。
ben强调,技术问题,其实是basic的问题。
专家也会问,特别是毕业后。
课程结束后是耶鲁美术馆的介绍,我主要是去吃小点心的。
然后我发现我们艺术学院摄影系的学生特别能吃,永远充满饥饿感的艺术家,真棒。
耶鲁美术馆有非常多艺术作品的馆藏,包括对于中国艺术的关注。
下次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介绍。
▲
这个虚晃的小哥是我同学
我晚上买了一本robert adams的论文小册子《ART CAN HELP》,册子第一句话送给艺术家,也送给自己。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artis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ld, pleasant or otherwise, and to help us live respectfully in it.
今天一大早就到艺术图书馆看书了,顺便翻了下画册。
没有啥目的,不过也有惊喜。
看到图书馆收藏了很多中国画册,包括三影出版的系列。
估计还有更多。
11点是耶鲁艺术图书馆的介绍。
看到很多收藏书籍。
也看到艺术图书馆会把所有毕业的学生作品集收藏。
这个在国内似乎比较少见。
之前给纽约时报杂志拍摄的作品出街了,这次拍摄让我思考了很多,有机会单独拿出来写一篇文章。
收到学院给我们发送的work study邮件,我的奖学金里面包括要在学校里面做一些基础工作。
看了下最后的一项工作比较适合我,暂时保密哈哈。
对了,晚上9点,我们艺术学生在摄影系的pool举行了一个跳舞的party,当然,喝了一小杯,和同学聊了聊,因为扭伤了脚,没有机会扭动我的身躯。
▲
美国大农村的夜晚
这周的情况就是这样,周末的话我基本就是在图书馆看书,当然也包括写下这篇大约3500字的文章。
希望大家周末愉快,也希望大家给予我更大的鼓励和支持。
本文来自公众号:快照亭
,ID:photobook1
你可能还想看
▼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点击关键词,看更多海外资讯
美国
:
精神移民
|
贾跃亭签证
|
广场舞
|
爱喝冰水
|
枪击案
|
犯罪率和危险
|
移民方法
|
杰出人才移民
|
投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