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衣着打扮会影响来访者的求助意愿,进而对咨询师的收入产生影响吗?
相信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2008年,国外学者Johnson等总结以往有关着装与人类行为的研究发现,着装对他人行为确实存在显著影响。
日常生活中,衣着打扮作为个人“自我表达”的符号和外观线索,会影响到他人的印象并导致反应上的差异。
实际上,我们不仅在知觉衣着本身,更在透过对方的着装,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身份、地位、经济状况、能力,甚至情感与人格特征等。
这种觉知,在第一次见面之时即开始形成。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着装意象”的概念。
着装的主体是人,着装与个体的互动具有非常特殊而深远的涵义。当他人投入精力来考量着装与人(身体)互动所产生的意象,即“着装意象”。
也就是说,在来访者关注到咨询师的穿着与打扮时,即开始形成有关心理咨询师的“着装意象”。
“着装意象”中包含着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情感”与“期待”,不仅会影响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好感”的建立,更会影响其后续的求助意愿和行为。
此时,着装意象便成为着装者(咨询师)与着装知觉者(来访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更为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衣着打扮也是非言语交流的重要内容。
对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的从业者而言,着装本身即具有浓厚的动力学意味。
相关研究发现,
心理咨询师的穿着与来访者当下以及将来的求助意愿呈正相关。
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咨询初期咨询师适当的穿着有助于发展与来访者默契、信任的咨访关系。
而心理咨询师不适当的着装行为,会显著降低来访者的求助意愿。
2012年,李福东同样在其研究中发现,来访者对不同着装心理咨询师的正向求助意愿存在显著差异。
在工作初期咨询师可以通过着装和打扮来提高自己在来访者心中的形象,从而获得潜在的益处。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开始在网络空间展示自我,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此时良好的着装打扮对心理咨询师的网络“自我展示”更为重要。
200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Nelson-Jones研究指出,衣着可以传达出某些信息,进而影响到当事人的自我表露的程度和内容,如果来访者觉得咨询者有能力并值得信赖,那么来访者就更可能接受咨询师的观点。因此咨询师的衣着应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要适合当事人。
在具体的着装选择上,相关研究建议:
女性咨询师应首选
职业时装
,给人传递出愉悦等的情感性,在穿着套装和医护服装时应适当弱化其权威感。
男性咨询师则应更多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性和人格魅力,穿着
职业套装
则相对更加合适。
注:文章参考自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