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飞,民六庭一级法官助理、法律硕士
类案检索
是指办案人员依托中国裁判文书网、审判案例数据库等,检索与待决案件在基本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问题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且已经人民法院裁判生效的案件。做好类案检索不仅有利于统一裁判尺度、规范审判权运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发挥法律指引功能。类案检索,是司法审判工作中出镜率很高的一个方法。
在事实与规范中来回穿梭,找关键词,是我总结出的检索方法。关键词的选取既要符合案件基本的法律关系,又要能够准确地体现案件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由于语言表达具有多样性,每个法官总结基本事实或归纳争议焦点时,可能用的词并不相同,所以对于直接选取的关键词有时需要进行同义处理,即将其转换为
同义词、近义词或者上位概念
等。比如,当我们在“人民法院案例库”中检索和解除劳动合同相关的案例时,除了检索“解除”,还可以检索“辞退、开除、离职”等。
因为法理或者法律规范通常是与检索目的相关性最高的检索条件,所以这种检索方式在多数情况下是效率最高的检索方式。可以从初步找到的法律法规的标题、条文或者相似案件文书表述中选取关键词,也可以采用法条原文检索或者
“法律+法条序号”
的方式进行检索。比如,就用人单位是否构成合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检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
在通过上述两步,产生检索结果之后,如果检索反馈的结果过多,可以通过
加长关键词
,比如“解除”调整为“违法解除”,
增加关键词个数
,比如“解除”调整为“解除”+“赔偿金”,也可以通过
限定其他条件
等方式来进一步缩小检索范围,比如,通过设定案由、法院层级、审理法院、审理年份等条件进行筛选。反之亦然,可以通过缩短关键词、替换同义词、使用上位概念或减少检索条件等方式扩大检索口径。
总之,类案检索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关键词,这是一个来回穿梭的过程。其
基本逻辑
就是先了解待决案件的基本事实、提炼争议问题、找出适用规范,通过关键词这种检索方法,产生初步的检验结果,然后修正关键词并来回检索相关事实和规范,产生最终的检索结果。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类案检索只是一种工作方法,重视类案检索,但不能唯类案检索论。
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转变,有些类案中裁判规则可能滞后于现在的社会需要,所以在合法的空间下,可以尝试探索更合理的裁判结果;另一方面,对于新类型案件,类案比较少甚至没有,可以采取案件研讨、专业会议等方式解决。
诉讼是心智的博弈
微信号:诉讼攻略
1.
胡云腾:“刑、民、行交叉”类案的法律适用
2.
类案回应的现状反思与制度完善
3.
民事裁判回应类案检索报告的现状检视与程序构建
4.
类案检索报告制作指引
5.
北京二中院:类案在司法推理中,如何规范化运用?
6.
北京三中院:类案识别的方法、类案裁判的路径、类案裁判的管理机制
7.
类案裁判面临类案检索、比对参照、智能辅助3大挑战!如何解决类案裁判运行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