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纬创投
经纬创投公众平台,创享汇,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E星球  ·  科创型投资人,才能跨过“死亡谷” ·  2 天前  
42章经  ·  活动报名:硅谷 AI 打工人分享|42章经 ·  2 天前  
四大新鲜事儿  ·  重磅!普华永道收购了一家咨询公司 ·  3 天前  
四大新鲜事儿  ·  重磅!普华永道收购了一家咨询公司 ·  3 天前  
IT桔子  ·  IT桔子 2024 年度投资机构 / FA ... ·  3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Al手势识别概念股梳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纬创投

安利一种“做新的自己”成本最低的方式 |【经纬低调分享】

经纬创投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8-05 10:39

正文

从童年时代的“过家家”开始,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角色扮演”。


可以说,角色扮演,让你同时拥有了“现实中的自己”与“角色中的自己”——人为地制造出了一个属于你的平行世界。


不同时期与情境下的角色扮演让我们感受了不同的人生,实现了未竟的愿望,使生活永葆新鲜和趣味。除此之外,它在无形中促使我们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是内心真正想要的,并尝试解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对未来迷茫又憧憬,不如去大胆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当你真正去感受“角色中的自己”时,相信会有新的收获与感悟。以下,Enjoy:




来源 / 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简介 /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刚刚远行归来。


在此之前,她是那个永远把生活和工作过得一丝不苟的人——至少在她的同事和我们这群朋友的眼中是这样:每天 6 点钟起床遛狗,8 点钟去健身房,10 点半到公司上班,直到凌晨两三点走出办公室。她总是给人一种规律、克制、严谨的感觉,连她为数不多的朋友圈,也全都是行业研究、投资动向之类的转发。所有和她打过交道的甲方,对她所做的项目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都赞不绝口。


直到她半年前突然在群组里发了一句——“我打算消失一阵子”,就再没出现在我们周末的聚会上——这个曾经也被她当做“routine”的活动。


后来的半年里,她的朋友圈里开始出现很多“生活式”的记录,我们才知道她暂停了工作去环游世界。我看到朋友圈里的她干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伊斯坦布尔抽水烟,在北欧的极光里大喊大叫,在里约热内卢的大街上跳舞,在伊朗的地下酒吧喝酒。这一趟行程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让她几乎完全变了个人,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她告诉我们,其实在出发前她就想好了,“我过腻了只有一种样子的人生,也想要尝试另一种活法。”但对她来说,在熟悉的环境里“放飞自我”太难,所以才选择离开。


她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七月与安生》里,安生放下了自己的执念,过上了七月的生活,平稳而安定;而七月,尽管很多年里她一直兢兢业业地守护着一份稳定,却最终决定抛开稳定去追求自由。她开始像从前的安生一样,在游轮上当服务生,去漂泊,去流浪。她们以为自己终生都在追求一种生活,但转身去做另一个人,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中很少有人真的能像七月与安生那样,从此转身走上另一条路;但其实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我们完全拥有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去拥有在平行世界里的不同人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是我们从小就具有的,它叫做“角色扮演”(role-playing)。



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演话剧或者是打游戏,但其实角色扮演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角色扮演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平常生活中不被允许的,或者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还记得“过家家”吗?我们假装自己是“妈妈/爸爸”,是“大厨”,是“老师”,用床单、妈妈的高跟鞋和口红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就能开始去“假装”(pretend)做某件事了(Fein, 1981)。3 岁以前,人们扮演的角色与内容大多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在书房的书架前假装在逛超市。到 5 岁以后,人们就能扮演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生活中的,或者“属于”大人的角色了,比如警察或医生。我们终生都热衷于扮演,所以从“仙剑奇侠传”开始,RPG 游戏长盛不衰,一代又一代人热衷于在游戏中成为“侠客义士”、“绝世神医”,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就很爱玩一个叫做“模拟人生”的游戏。


所以,“角色扮演”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它,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角色扮演:平行世界里的几种不同人生


与人们天生的个性气质不同,“角色”包含的更多是来自社会的规范与设定。例如,在有些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设定“男主外,女主内”,即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在外打拼、挣钱养家,而对女性的期待是回归家庭、勤俭持家。


除此之外,社会还会对处在特定位置(行业、阶层、教育背景等等)上的人在言行举止、品性价值等方面有着特定的期待。这就好像影视剧中不同的角色也对应着不同的人物设定,比如最近的新剧中,靳东扮演的“职场精英”(角色)——有品位、懂得享受生活,同时在商场上追逐利益、精致利己(人设)。


每一种不同的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期待(Baker and Faulkner, as citedin Callero, 1994),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扮演某种角色,来让自己进入另一种与当下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设定之中,习得或做出一些自己原本没有或者不能做出的表现,去经历自己前所未有的体验。


可以说,角色扮演,让你同时拥有了“现实中的自己”与“角色中的自己”——人为地制造出了一个属于你的平行世界,也使你得以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人生。

 

这种扮演是身临其境式的,以至于我们原有的脾气个性、行事风格或价值观等也会在其中发生一些改变(Zimbardo, 1965)。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位朋友在那趟远行之后归来,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态度,甚至连性格也变得与从前有所不同的原因。一些演员之所以会剧集杀青之后,仍然带着剧中人的影子继续生活,也是这个道理。


无论什么年纪,都需要“角色扮演”


儿童时期的角色扮演是通过“过家家”来实现的,在国外这类扮演游戏被称作“make believe”。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有助于心智(theory of mind)的成熟、认知与情绪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化水平的提升(Fein, 1981; Seja & Russ, 1999)。


发展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们能在“过家家”游戏中,学会如何对同一种事物赋予不同的想象与意义,并懂得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存在着无数种不同的看法,他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差异。而这些都有助于人们在成年后,更有能力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Kaufman, 2012),有利于心智与人格的成熟。


比如,一支笔可以被孩子们当做牙刷或者魔法棒;可以被当做工具使用,或者作为礼物赠予他人。又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扮演医生,ta觉得医生是好人,他们总是帮助自己解决病痛,但 ta 的小伙伴却认为医生是坏人,总是让人打针吃药。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逐渐意识到不同看法的存在,还能够尝试着去解决自己与他人之间由于看法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这有助于人们沟通协调、问题解决等社会能力的提升。


另外,孩子们也有机会在过家家的时候,演练并强化自己先前所学到的知识,比如当他们刚刚学会算数的时候,就常常会扮演“收银员”为顾客结账。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赋予了我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开心与难过,这就像是我们情绪的“安全岛”,可以不被评判地去表达(过家家式的游戏也常常会被运用在对儿童的心理咨询中)。


成年后为什么仍然需要角色扮演?


➀ 它让人们做出更好的改变

 

人们总会觉得“有一种生活在别处”,对于别处的想象往往是沉浸式的、带着“玫瑰色滤镜”的。然而,在角色扮演创造出的平行世界中,“现实中的自己”就得以审视那个生活在别处的“角色中的自己”。这能够让人们以更客观的视角,体验并判断处在不同角色中的自己以及那种生活状态,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它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另一个角色中的自己,让可能的快乐或痛苦、成就或失败都更有现实感,也让人们能更好地共情那个自己。而这种共情会让人们更谨慎地做出决策(Ersner-Hershfield, Bailenson, & Carstensen, 2008),为可能的困难准备预案(Plan B),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乐观可能会带来的沉没成本(Klein,2007)。

 

比如,你想辞职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你可以尝试着一整天在阳光下举着相机寻找各种好的构图、布光,对海量的原片进行后期加工,在电脑前不断调适,甚至彻夜未眠。经历了这样的体验之后,你再去思考,自己是否仍然想要做出改变。


总而言之,角色扮演为改变提供了一种“全身而退”的机会——你也可以就此与过去告别,开启全新的人生;你也可以回归原有的生活,把角色扮演当做一次丰富阅历的人生体验。


➁ 它帮助你“实现”未竟的愿望


可以说,角色扮演让我们终于有机会去为那些久驻心中的 what if 找到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想过,“如果”生活在别处,当下的处境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就像在城市里奋斗的人,总想着“如果”我选择留在家乡会怎样;选择了白玫瑰的人,总想着“如果”我选择了红玫瑰又会怎样。


你也许无法真的抛开当下的生活回到家乡,你也不可能在感情上从头来过,但角色扮演可以让你无须立即抛弃现有的一切,也可以同时拥有另一种人生。比如,你可以观察那些留在家乡的发小们是如何生活的,并尝试着从细节上去扮演(比如日常起居)、过上那样一种生活。

 

➂ 它能让人在日常中重获新鲜感

 

去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会让人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重获新鲜感。而新鲜感是欲望的源泉,正如 Esther Perel 所说,当你不断拥有以新的视角看待同一个人的能力,你才能保持对这个人长久的欲望与激情。所以说,在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时不时地跳脱原本的角色设定去和彼此相处,也能够让感情历久弥新。

 

➃ 它还是学习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的“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就是一种角色扮演。模拟面试能帮助我们掌握面试的技能,比如,我们会通过模拟面试官及面试者,列举可能会被问及的问题,并准备好熟练地给出相应的答案,来帮助自己做好准备。更多社交类的情境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得到练习。


小的时候,我们都从角色扮演中收获了很多,成年之后我们也依然能从中获益。只不过,长大后的我们,似乎已经渐渐忘了如何使用这项曾经拥有的能力了。


我们怎样重拾扮演的能力?


Walansky(2015)认为,穿着打扮是帮助人们进入角色状态最直接的方法。就像我们小时候在玩“过家家”时,换装或道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例如,我们会拿出迷你的玩具刀剑,来假装自己是个行走江湖的武林人士。

 

角色扮演创造的平行世界,你也许还需要“现实边界”的帮助。Lehrer(2010)指出,当我们处在熟悉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举止都会被限定在习以为常的固有模式中。也就是说,当要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时,我们会需要一个陌生的空间、与想要扮演的角色相关的场景,来帮助自己“进入状态”。


与我的那位朋友一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用“旅行”来获得自己的“第二人生”,会在旅途中去尝试扮演一个全新的自己的原因了,它能够真的令你“身临其境”,做另一个自己。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适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角色扮演”呢?今天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情境和相应的任务示例,约上你的朋友、伴侣或家人一起来试试吧:


➀ 在扮演中习得技能:


  • 我有社交焦虑:


如果你总是发愁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开启聊天模式,在相亲和 party 上都只能尬聊,那你可以约几个朋友凑一排,跟你进行“8分钟快速约会”。列出一份问题清单拿在手里,你依次坐到他们面前,询问你最关心的问题,可参考“工作是做什么的”、“对生孩子怎么看”这些问题,同时也要认真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 我害怕面对冲突:


让朋友陪你模拟冲突情境,不断向你提出有挑战的问题、令你不快的批评等,让你做出应对,并事后和你交流你的应对给ta带来的感受。ta 会告诉你,哪些反应加剧了矛盾,哪些起到了缓和的作用,等等。


➁ 在扮演中“刷新”你们的关系:


  • 找回信任:


由你来扮演一个后天因车祸失明的人,然后让 ta 陪着你、戴着眼罩走出家门,在小区里走路,去超市买东西,去体会失去视觉后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因为你的角色已经失明多年,你还不能表现出惊慌,要保持平静,充分地相信和依赖你的另一半。


  • 重新认识彼此:


由你扮演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学生,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而 ta 是一位本地的医生,你们在酒吧偶遇了。一开始你对 ta 不感兴趣,觉得 ta 有可能是个坏人,而 ta 需要努力使你卸下心防。



➂ 在扮演中体验另一种人生:


  • 我适不适合“朝九晚五”的生活?


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真的过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必须 7 点起床,吃早餐,去一个固定的地方(书店/咖啡店/自习室/图书馆),做重复的项目工作,到双休日才能休息,看你能不能坐得住。


  • 我是不是真的能远离繁华世界?


利用小长假,去一个远离都市的地方,无论是欧洲、日本的小镇还是中国的深山里。关掉手机等一切上网工具,散步,做饭,看书,骑车,到处走走。不接电话,选择性、缓慢地回复信息,绝不主动发信息。

 

总之,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够过一种生活,就真的去过那样的生活,或者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扮演”那一种生活。

 

References:

Callero, P.L. (1994). From role-playing torole-using: understanding role as resour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7(3),228-243.

Ersner-Hershfield, H., Bailenson, J.N.,& Carstensen, L.L. (2008). Feeling more connected to your future self:Using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to increase retirement saving. Poster presentedat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nual Convention, Chicago, IL.

Fein, G. (1981). Pretend Play in Childhood:An Integrative Review. Child Development, 52, 1095–1118.

Kaufman, S.B. (2012). The need for pretendplay in chil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Today.

Klein, G. (2007). Performing a projectpremor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Lehrer, J. (2010). Why we travel. TheGuardian.

Walansky, A. (2015). How to role play inthe bedroom without feeling embarrassed, because slipping into character doesn’thave to feel fake. The Bustle.

Zimbardo, P.G. (1965). The effect of effortand improvisation on self-persuasion produced by role-playing.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 103-120.



也许你还想看:

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 

世界反香菜联盟:不要让我为你吃香菜的恶习买单

减速带是如何教跑车做人的 

中国女生在美国打专车没认出麦迪,细数下我们还错过了谁

你是如何在年轻时杀死自己的? 

真正优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埃隆·马斯克的认知论:如何把一件事做到十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