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西财经大学振东管理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周长辉先生做了题为《拏云精神与英雄主义时代》的报告。周教授强调以中国传统的“诗心”来提升管理者的内在修养,以“拏云”的壮志与英雄主义情怀,弥补现有的西学范式,去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今天选择这个演讲的内容与主旨,可能并不是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所期待的。我02年毕业到光华管理学院工作,至今15年,对中国企业战略的研究,有些心得体会。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应该有更大的事业。比企业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几千年来中国士子的使命和家国情怀。今天我讲的,大家有任何问题、评论都可以随时打断,进行互动和交流。
我2002年进入北大工作,是光华管理学院的第一波海归,在学术的道路上也一帆风顺。从2010年我开始反思,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学,过去的十几年可以说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当然如果从远处说,从五四运动到现在,都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今年是2017年,往前推100年,是中国新式文明的开始。过去的十几年,作为一个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随着在时空里的行走和心性的成熟。我有一些触动、反思——我们要不要有一些创新,改良或者变革?
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给MBA的学院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叫《诗心启程》。实际上,是以诗的名义讲管理。内容是讲《诗经》、讲唐诗,讲苏东坡,然后请当代的“杜甫”或“苏东坡”们,我们诗社的老师,做课堂嘉宾。课程的创新,除了内容以外,形式也有所创新。以前上课都是积极备好课,所谓创新顶多就是结合案例教学而已。我们与古代教学渐行渐远。遥想当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一路行走,在这个过程中切磋,琢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通过辨论。我们今天失去了这种求真的精神。所以,我就大胆开设了一门行走的课程,在西安工学院,先花几个小时做一个导引,然后我们就一路行走。在路上交流诗歌,产生触碰,在过程中就有很多即兴的发挥。这些学员有很多曾到光华管理学院学管理,他们从来没有想法要学诗,诗跟自己的职业没有任何关系。但当我们一路走下来,有人第一次给自己的亲人和爱人写诗,开启了诗心。
我们诗社叫“拏云”,取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少年心事当拏云”,我用这句诗概括对诗心和诗的精神的理解。
为了说明“拏云”精神,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我在北大曾用这个比方给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开了一天的课。这个课叫“渔夫1.0、渔夫2.0和渔夫3.0”。
渔夫1.0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沙滩上看见一个渔夫躺在那儿,两只手杵着后脑勺望着天空。于是就问他,“你怎么躺下沙滩上呢?”渔夫就说“不躺在沙滩上,还去干什么?”那人说,“应该走向大海去捕鱼。”渔夫问:“为什么捕鱼?”那人说,“因为捕鱼是你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捕完鱼拿到菜市场去卖,贴补家用,顺便积攒一点,日积月累,就能攒很多钱。”渔夫问:“我为什么要攒钱?”那人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攒钱可以换大一点的船,可以到更远的大海去捕更多的鱼,捕完鱼拿去卖,攒更多的钱。”渔父又问:“攒更多的钱干嘛呢?”那人回答:“买更大一条船,甚至可以组建一个团队。”于是这两人辩论了好十几分钟,最后那人对渔夫说,你有足够的钱就可以到加利福尼亚,去那儿的沙滩上晒太阳。渔夫说,我这不是正在晒太阳吗?渔夫1.0,就是不作为的象征。这个故事在20多年前非常流行,那是一个旧常态时代,积累的时代,人人都匆忙向前奔跑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渔夫1.0的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渔夫2.0的故事,表面上和1.0没有什么差别。渔夫走向大海去捕鱼,可能是风平浪静,也有可能是血雨腥风;回到岸上,在市场上勾心斗角,算计着攒钱换一条大点的船,到更远的海;然后再回来,再到更远的地方。与1.0不同的是,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管理学上叫驱动力(motavation)。各位想一想,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政府官员、律师、记者、教授、企业家、大学生,有多少人是渔夫2.0?每一天过着不喜欢的生活,并不是enjoy其中,只不过是想经过这一个阶段,最后可以去“加利福尼亚”。我不敢说100%,其实99.9%的人穷其一生,都不会到达那个“加利福尼亚”。这是渔夫2.0的生活。
渔夫3.0,同样是走向大海,这大海可能是血雨腥风,也可能是风平浪静,他可能满载而归,也可能失望而归,那不论哪个结果,对他来说都一样,因为他享受的是捕鱼的过程。或许有人会说我太理想主义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了一个渔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人一生至少可以读四次,在人生幼、青、中、晚读这本书,都会有新的感受。我今年五十岁,再读《老人与海》,我发现自己就是渔夫3.0。我们每个人都是渔夫,渔夫是一个符号和隐喻。比如教授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者听话的学生,面对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或者差的教育环境,都要有始终如一的心境。这就是渔夫3.0。
渔夫1.0、2.0、3.0,分别对应三种“云”的状态。渔夫1.0,就是浮云的状态;渔夫2.0,是“霾”的状态,看似是超越1.0,其实更浮躁、功利,我对此持批评的态度;渔夫3.0,就是“拏云”的精神,李贺说“少年心事当拏云”,是一种高远的志趣。说到“拏云”,我自己有三片“云”。第一片“云”是战略管理学,是我身为学者一生的本分,我很enjoy。我的第二片云是禅。我的第三片“云”就是诗。
以上是我对拏云精神做的一个基本铺垫。拏云精神其实是柔软之心、悲悯之心、大我情怀和家国情怀。以上我举了一些例子,其实是为了讨论当今的时代,这个时代需不需要英雄主义?
这里我想加入一个学术背景,其实我非常不想谈及学术文献,特别是西方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曾经有篇文章,大概主旨是说为什么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会采取多元化战略,而不是聚焦的战略?为什么聚焦的战略对这样的市场来说可能是危险的?这对中国战略管理学来说,也是一个普遍的议题。原因是,这两个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制度缺失或者制度空白,原文是“institution void”。什么是institution?咱们这个制度人才市场流动。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不同制度来支撑个人和企业,产业的经营行为。在新兴市场国家,旧的制度没有去除,新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出现很多空缺。比方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制度,而且非常全。但其实是全而不健,存在很多“void”。股市的股价可以急停急跌,勾结做庄,这样的资本市场制度是不健康的。以这样的资本市场制度来支撑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会对企业产生扭曲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会使得交易成本非常高。
刚才是以企业做个比方,如果再把边界扩大,在民生、在我们生活触及的每一个空间里,“void”就更多了。最大的“void”就涉及到我们的权利,我们生活福祉的思考。我曾给朋友的书《法律的漏洞》写序,第一句话就是:法律是有温度的吗?我从小对法律的印象就是冷冰冰的,读了他这本书之后,我在序言的最后一句这么写的:如果法律有温度,那么一定是人性的温度。
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企业管理,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转型中的社会管理和成熟的社会管理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的社会是按照KPI在驱动。一个公安局KPI的评定指标,是抓人的数量,抓的人够多,才是好的公安局。同样,司法系统的KPI,是按照量刑的多少评定,判刑的越多,KPI的完成度就越高。在商学院我们最为熟知的KPI,在社会中,恰恰是误导性指标。
在美国,大量的司法执勤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社会的司法成本,减少因为判刑带来的被污染程度和二次犯罪,这是一个好的社会激励。只是在中国,如果所有人都是渔夫2.0的心态和“霾”的状态,没有人反省反思,为这件事做额外的支持。什么是管理?一千、一万个名词、概念、框架,对今天的我来说一无是处。如果战略不是积极的,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刚才说的是温情,那有人会问:对待贪官污吏和真的犯罪分子们要怎么做?鲁迅有一句话叫,横眉冷对千夫指。面对诱惑与威胁,耿介异常,不为所动,肯定会得罪人,甚至被报复,但是,原则一定要守住。人生自然有起伏,古代的屈原、苏东坡、王阳明,都一路被贬,但他们都坚持操守。
管理者,作为也!——以中国传统士人精神弥补西方管理范式的不足
我们拏云诗社有这样的精神,于是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课程,讲诗中的古人精神,让国企干部、官员分享各自经历,讲的都是家国情怀。我把这门课定义为“行走在大地与诗意之间”。这有几层意思,在西学范式的主导下,20多年时间里,大多数管理课程基本都关注:激励、授权、控制、创新、领导、政治、制度,等等。可是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这些西方官职和管理理论,怎么实现管理的教育?古代士子靠什么获得激励?管理者,作为也!外在就要靠:担当,付出,牺牲,忍受,坚持,作为;内在要依靠心性,修为,精气和神韵。
古代士人的“道”有这么几层:第一,内圣外王之道。第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建国之后建设的大学体系,在古代圣人眼里,都是“小学”,一技之长,糊口而已。这个时代需要有觉醒的人。第三,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要复的是周公之礼。当然,今天的“礼”,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有了新的内涵。否则中国凭什么实现“一带一路”?除了科技和经济实力,必须要有另外一种精气神,激发民族自信心。
知行合一,下面我通过两个案例,结合我在山西真正的实践,来说明拏云精神和英雄主义时代。
2012年3月份,我在山西大同讲课,认识了一个学员,叫张建中,他当时创业做垃圾焚烧发电,邀请我去他的企业参观。7月份,我去他的企业参观,建设非常现代化,前面都是花园,种的瓜果梨桃。我跟他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流的企业。他建了一个资源回收博物馆,专门给中小学生开放,经常有游人或学生参观。中国的垃圾处理方式基本都是土地填埋,但是土地利用已经到极限了。德国和日本垃圾的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77%,中国不足7%。而这7%里,基本都达不到国际标准。所以,张建中做垃圾焚烧发电,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他在我心里就是英雄主义时代的英雄。我们社会的每个空间,每个行业,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英雄的机会,以拏云的精神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家国。后来我还和张建中同游五台山,回去我写了一首诗发给他,这首诗是这样的:
树掩空山绝寺影,云衔落日杳埙声。回时不复来时路,更把小乘换大乘。
这讲的是到五台的那种超然虚无的状态,人一到那儿,难免会有远离红尘的心情。但是当离开五台,还要入世;但这次入世,一定是带着出世的心境。什么回时,什么是来时呢?来路可能是盲目的,可能是急功近利,冲着钱、冲着房子。企业家的第一桶金、第二桶金可能就是来时路。回时,往哪回呢?往初心。回,就是归。
归往何处?第一,归于天道;第二,归于士心;第三,归于君子;第四,归于“田园”。
第一,归于天道。中国在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如果说发展依赖的资源有四个——市场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中国基本上依赖前三个。物质资源基本上属于环境,属于未来。人力资源,更多的是依赖体力性人力资源,而不是依赖个人。如果我们推广一下,中国现在东部和西部也出现了这种差异。比如,山西要不要改革?之前的发展模式,看似是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全体山西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时代、一个区域集体的推理性模式。对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做一个概括,基本上遵循的逻辑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上升。比较优势就是市场、物质和人力资本比较便宜。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改变这种模式,更多的依靠比较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比较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靠的一定是管理创新。日本国家资源非常贫乏,能拥有世界第一的车厂,靠的是管理创新,丰田的精益生产。北欧的国家,比如瑞士,医药行业占全球半壁江山。比较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它们之间的连接在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代表一个时代的认知力和努力方向,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反省的。
第二,归于士心,就是我们说过的“修齐治平”。中国经济发展有高地,也有洼地。北京就是高低,山西就是洼地。现代意义上的“平”,从高地到洼地的补平。我从北京来山西,代表北京的知识分子,我们不能乐享其成,而要做出贡献。我的高中母校去年迎来70年校庆,北京校友们得到了书记市长的接待,希望我们献计献策,然后书记就大谈经济发展之道。领导都非常勤勉。但是我发言,就说你们始终在强调政府,从来没有提到市场。这是巨大的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家、知识分子、各方力量,所有人都应该动起来,否则,政府唱独台戏,山西还是过去十年的样子。
第三,归于君子,更多的是自己的修养,上面谈过了,就不多讲了。
第四,归于“田园”。来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什么是我们的“田园”?我们的“田园”已经荒芜了。我在反省,如果再不寻求正确的道路,看似是前进,其实是在倒退。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过去二十几年是巨大的失败,大学也一样。应试教育导致同质化思维,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情怀,缺乏leadship,全部的知识只是名词概念,考试就是为了利益的选择而已。
一百几十年前,狄更斯写《双城记》的时候,在第一页写了这么几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候,这是愚蠢的时候;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把他的这句话调过来,每次做演讲的时候都会读给大家:“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候,这是智慧的时候;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失望之冬,这是希望之春。”什么才能实现转变呢?拏云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狄更斯所处的转型时代和我们今天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也在呼吁英雄。
我就讲这么多,我讲的不知道是否和大家有关,但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在座的老师同学,如果愿意,可以和拏云诗社一起交流。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