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明晰FICC研究
各位朋友好,我是明明,中信证券债券研究首席。从人民银行到中信证券,不变的是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流动性、利率与汇率等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我们团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及时判断市场风险和机遇,精确把握市场走势。
51好读  ›  专栏  ›  明晰FICC研究

银行负债成本走高,LPR延续持平

明晰FICC研究  · 公众号  ·  · 2022-11-22 17: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丨明 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四季度以来总量货币政策基调偏审慎,11月MLF平价缩量续作,LPR报价下行缺乏政策利率指导,同时在银行间流动性水位降低、NCD利率宽幅上行的背景下,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不支持LPR脱离政策利率下行。宽信用、降成本是后续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预计在合适的政策窗口LPR下调仍有必要。

事项: 11月21日,2022年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品种报3.65%,5年期以上品种报4.3%。1年期品种与5年期品种利率均与上期持平。

11月LPR报价维持不变。 11月LPR维持不变,1年期LPR报价3.65%,5年期以上LPR报价4.3%。当前政策利率与LPR利差为:7天逆回购(2.0%)+75bps=1年MLF(2.75%),1年MLF(2.75%)+90bps=1年LPR(3.65%),1年LPR(3.65%)+65bps=5年以上LPR(4.3%)。

11月MLF利率不变,LPR报价延续持平。 今年三月来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影响下,我国总量货币政策实施较为谨慎,价格工具层面仅在没有FOMC会议的8月进行过一次MLF降息。尽管美国10月通胀大幅回落,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也回落至7.2以下,但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尚未结束,中美利差仍处于深度倒挂状态,MLF并未实现降息,因此LPR报价下行缺乏政策利率指导。此外,相较于总量政策,结构性政策工具发力更多,本次万亿到期MLF是通过8500亿元的续作量加上当月投放的设备更新再贷款、PSL等工具增量实现对冲。总体而言,LPR下调缺乏政策层面的强烈催化。

同业存单利率宽幅抬升,银行负债端成本较高,LPR脱离政策利率单独下行的阻力较大。 今年5月,5年期LPR报价脱离MLF利率指导单独下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前期实施的降准、央行上缴利润等政策工具投放了较多流动性,叠加存款利率下行,银行负债端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而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的推出,银行间流动性逐步流向实体经济,流动性市场水位降低。当下资金利率也已回升至政策利率附近,NCD利率则宽幅上行至年内高位,叠加近期理财赎回潮,银行负债端成本显然不支持LPR报价脱离政策利率下行。短期来看,在增量宽货币政策落地、流动性市场水位得到补充之前,LPR报价下调动力不足。

宽信用为后续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LPR下调仍然存在必要性。 进入四季度,尽管散点疫情冲击对于我国经济基本面修复进程存在一定扰动,但经济总量修复的趋势相对明确,强烈宽货币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必要性降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宽信用为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而近期央行和其他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二支箭”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宽信用、宽地产支持政策,从供给端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预计后续央行将参考当下政策工具的成效,相机推出增量宽信用政策或对存量工具进行扩容,而5年期LPR报价的下调则是实现宽信用、降成本目标必经的一环。同时,在降成本相关的表述中,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提到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1年期LPR也存在下行的空间。往后看,LPR下调仍在等待合适的政策窗口,一季度是信贷“开门红”和存量房贷利率基准调整时点,届时宽信用政策配合发力或将带来更好的效果。

债市策略: 2022年11月LPR报价保持不变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对债市影响较小。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了后续货币政策目标为实现宽信用,二季度以来的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将逐步收敛。往后看,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对于经济修复的预期升温,叠加宽信用效果逐步显现,预计长债利率调整尚未结束。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2年11月21日发布《2022年11月LPR报价点评—银行负债成本走高,LPR延续持平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