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祝所有杆友及家人幸福、快乐。
杠杆游戏为杆友准备的“2018大佬的抉择”系列回顾文章,前三篇关于铁路总公司的财务就告一段落。
今天开始,我们再看其他各行各业大佬2018年的抉择。比如前首富,希望他好,希望世界和平,每个人都安全。
这个策划,需要向杆友和各位企业、大佬说一句抱歉的是,有些数据和内容,显得有些过时。因为这毕竟是2018年文章的回顾。
如有不合时宜和得罪之处,还请多原谅。其实站在几个月甚至12个月后,看过去的事情,对读者思考回顾2018年,对企业、大佬反思总结过往,也是一件好事。
撰文|张银银
杆友
Marthin C
推荐容祖儿、李克勤的《刻不容缓》:爱终究等不及
。
(ps:欢迎杆友们点第二天的歌,或将自己的歌发给我们,可以写句简短的话,我们会音乐下面原文附上)
什么是债务的绝对安全?
王健林是这么说的:万达要逐步清偿全部海外有息负债。同时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将企业负债降到绝对安全的水平。
难道海外有息负债就意味着不安全?并不是。资产被认为转移到海外,才是不安全。在1月20日万达年会上,王健林澄清说,“有人说万达把大量资产转移到海外去了,数据证明完全不符合事实”,“(万达)国内资产占比93%,国外资产占比7%”。
杠杆游戏多次分析过万达的资产构成,应该说其国内资产总量一直是惊人的。但以前杠杆游戏不确定万达的国外资产有多少,现在,这个数字大致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在经历了2017年这么多的事情后,万达国外资产的占比情况如此并不奇怪。只是,这个世界变幻很快,过去我们曾倡导走出去,买买买。但后来,万达等被警告,背后发生了什么受到各界的关注。
从资产配置和安全角度而言,无论万达还是其他大亨,选择海外大笔吃进,本身有其自身考量。这和个人投资者海外购房、购买大额保单及其他金融产品,根本上并无不同。
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为了安全,把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才觉得安心。而今,减少海外的债务,甚至于放弃部分海外资产,成为一种新的安全选择。
在不能自己决定的生和死之间,命运要你怎样,你就得怎样!
但今天回过头去看,万达等当初的大笔海外并购,其实又是我国“造钱”效应的溢出必然。
通过“货币-土地-房产-资产泡沫”这一完美循环,胆大的巨头崛起,账面财富暴增。手握巨额“热钱”,要么继续做大国内资产,要么必须海外套利。否则有负暴富的时代。
疯狂的万达文旅城、万达广场复制模式,让万达国内资产继续大增;而在此前美元升值预期之下,一方面一些企业减少美元债务,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国内负债购买海外资产,坐享海外资产升值的收益。
可以说,国内和国外的这两步操作,同步实现了套利。
国内靠的是资产价格(地价、房价)的上涨,购房者越疯狂,国内资产估值越高。也有的大鳄比万达更简单粗暴,直接通过各类理财资管加杠杆,迅速放大资产,然后形成势不可挡的热钱外出洪流,誓买下全世界。
国内资产规模越大,可以转换成的海外资金体量越大,收购标的越大。当然,疯狂和胆略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只有胆大者才能胜,虽然也可能惨败。幸运的是人民币汇率和外储很长一段时间呈现了一边倒。万达等海外的并购看上去极富远见。
但也正是因此,这些大鳄的资产流出,动用的外汇越多,人民币压力越大,以至于恶性循环。所以,打击大鳄,最后又成为维护我国汇率和资产价格安全的必然选择。
是的,大家都是为了安全。万达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登上更高的财富巅峰;监管和相关部门,为的是国之安全,经济和社会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