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德智库
中国红德智库,简称红德智库,专注热点分析,洞察国际风云!选一位智库,引领思想前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红德智库

剖析龙象之争:在尼赫鲁与毛泽东之间,差了整整一部中国史

红德智库  · 公众号  ·  · 2017-07-10 18:21

正文

作者:五星出东方(红德智库名家)


剖析龙象之争:在尼赫鲁与毛泽东之间,差了整整一部中国史

 

历史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记忆可以有不同版本。

 

随着近来印度在边境的一再挑衅,1962年的中印之战,也一再被人提起。

毫无疑问,对那场战争,双方的记忆是不一样的,甚至说是大相径庭也不为过。

 

在中国看来,那是一场为了和平的战术战争,几乎完美地达到了战争目的,自那之后,中印五十多年来再无战事,直到最近,是自1962之后最严重的对峙;


而在印度看来,那却是一场国运之战,结果无比悲催,印度即将起飞的节奏,被活生生揍趴,从此被中国抢走一切风头,自己只能窝憋在南亚次大陆,耍耍局部威风。

 

——喂,我说三哥,要不要这么不讲理,你要起飞,我们也没拦着,为什么要起飞,就要踩着我们的国土呢?我们招你惹你了?这很霸道有木有啊!

 

但是,在那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看来,这场仗却是非常必要,别无选择。说起来,倒也满满的都是情怀——

印度独立之际,还是个封建残余严重的国家,典型表现有:

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广大贫民无立锥之地;

依然奉行严苛的种姓制度。

 

而尼赫鲁将要力推的国家方略,就是:

土地改革;

取消种姓制度。

 

但是这样的变革,必然引起原有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

所以尼赫鲁就要“立威”——精神领袖的形象一旦立起来,就会有巨大的感召力,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通过什么方式立威呢?

尼赫鲁的选择,就是——揍中国一顿。

 

又话说,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向他国开战来立威呢?

原因是——他们没有内部的群众基础,因为国大党不是中共,尼赫鲁也不是毛爷,做不来放手发动群众的事。

 

再问:为什么没发动群众呢?

再答:因为他们没想到。

 

再再问:为什么中国想得到,他们想不到?

再再答:因为没有传统积淀,个人再拍脑袋也想不出。

 

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是有多远——早在孔孟时代,就已经系统化理论化地形成了“仁政”的思想体系。

至于“民为贵,君为轻”、“国以民为本”、“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早都成了大白话,随便一个中国人都懂。

 

这就是群众路线的历史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就长不出中共,也长不出毛泽东。

这句话,俺已经说过很多遍,然而,并不介意再多说一遍——

毛泽东不是横空出世的神仙鬼怪,毛泽东思想也不是机缘凑巧的锦囊妙计,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

 

一个数据可见一斑:毛爷一生,读书超过9万册

搁在常态,能“读书破万卷”——1万册,已经算是很有学问的人了。

譬如《论语》,譬如《史记》,譬如《孙子兵法》,譬如《资治通鉴》……都被一个人,揉碎了吃透了,又结合20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大势、民族命运、革命实践,综合为一整套理论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而印度嘞?显然缺乏中国式的文化土壤。

印度式缺陷,一目了然:有历史,无信史。

比如,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欧洲人那么写了,印度也就那么信了。

再比如,法显、玄奘们搬回中国的佛经,以及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等文献,是中国人记录的印度史,要研究那段印度历史,就要刨中国的史料。

印度的信史,“有据可查的文献记载”,还是英国人跑去印度之后搞出来的。

 

没有史学传统,直接后果,就是——

智慧不能传承,前人的经历,无法成为后人的借鉴,后人学不会经验,也没办法总结教训,那么,就很容易一遍又一遍地,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没历史”本身还不能叫致命伤,毕竟欧洲那些蛮荒之地跑出来的强盗,也算成就了一番霸业,更不用说还有美帝在那里戳着,但是……

三哥把“神话”当“历史”!而且世代如此!

 

这后果,更严重……分不清“虚构”和“事实”,不懂得什么叫“客观”、“理性”。“浪漫”到没边,就是不靠谱到极点,举国上下大话成风撒谎不眨眼,军国大事也敢视若儿戏,完全不负责任。

这还建设什么“大国”……开玩笑……

 

有小伙伴可能要说了:虚构也罢,故事也罢,只要道理讲得对,也是智慧积淀啊,比如中国的许多典故、成语,不也是通过“故事”讲“道理”的吗,譬如“狐假虎威”、譬如“亡羊补牢”、譬如“坐井观天”、譬如“相濡以沫”……

 

嗯,通过故事讲道理,这当然没毛病,可是你要是去翻翻印度史诗,以及一堆神话、传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等,咂摸咂摸他们讲的道理,再比对比对中国传统,只能由衷感慨:尽管中印都无愧文明古国之名,可这文明和文明的差别之大,距离之远,还真的不止一个喜马拉雅山……

 

举个栗子:

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有个国王叫阿育王,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之后却转向了佛教,在全国到处树立石柱,上面刻着鼓励世人向佛的劝诫,以及阿育王自己的信佛经历。

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就是当今的印度国徽图案。

 印度国旗中央的法轮形象,也是从这个柱头来的。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杀人如麻是必须的,据说阿育王的转型,是因为一场惨烈的战事:羯陵伽之战。

所以阿育王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NONONO……这种故事只能骗鬼……

 

阿育王宗教政策的本质,其实很明显:依托佛教,打击婆罗门教。

 

【一切宗教,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婆罗门教也不例外。

阿育王凭武力值打天下,然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掌握在婆罗门教僧侣手里。

 

婆罗门僧侣,何以让国王忌惮到这种程度,这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

种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上古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要远推到夏、商那几个上古王朝,才能依稀窥见。

 

上古时代,生产力落后,人对自然的无知和恐惧,必然导致对各种神鬼的崇拜,继而导致“通鬼神”的祭司阶层享有最高特权。

譬如商代,任何国家大事,都要通过祭祀进行占卜,殷墟出土几十万龟甲兽骨,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占卜记录。

这种特点表现在印度,就是婆罗门僧侣占据社会的最高位置。

 

治理国家,必然要有文有武,所以仅次于婆罗门的刹帝利,就是行政和军事贵族,但是他们的一切治国安邦策略,都要在祭司的指导下进行。

阿育王就是这一阶层的代表,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扩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却什么都要忍受婆罗门的指手画脚,当然不爽。

所以,阿育王的决策,是不是就非常好理解了——无非是依托佛教,打击婆罗门教。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骗人骗鬼,而已……

 

又话说,为什么在中国的上古时代,也没有出现“祭司阶层 VS 军事贵族”的对峙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夏商时期的贵族阶层,同时掌控祭祀权与兵权,因此才有了春秋《左传》的那句经典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典型例子,是归葬殷墟的妇好。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战功赫赫的女将军,也是能主持祭祀占卜仪式的女祭司——在她的墓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也出土了大量甲骨片。其中很多甲骨片是空白的,显然是为了妇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也间接证明了妇好有刻写甲骨的能力。


妇好的兵器


妇好的甲骨片


再到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倡导的“私学”兴起,学生只要交很少的一点学费,就可以接受教育。

结果就是,知识普及到相当广泛的群体,虽然仍然不是全民受教育,却也足以保证知识不被某几个甚至某一个家族(姓氏)垄断,婆罗门之类的知识垄断阶层,自然就不可能出现。


而阿育王的印度,完全不同。

 

一个很简单的标尺:婆罗门教,显然没被打死 

因为社会阶层的构成没有改变,文化资源仍被特定家族垄断,婆罗门依然掌控话语权,种姓制度依然存在。


婆罗门与阿育王相互妥协,做点儿调整,这个可以有——婆罗门教直接把佛教的教义也吸收过来,变成了印度教。

从此,种姓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成了印度教。

佛教反对种姓吗?反了半天,种姓制度毫发无伤,佛教自己,反倒被印度教给化了去——依赖宗教破除种姓制度,这个真没有。

 

一切不触及社会阶级的变革,都是耍流氓,换汤不换药,嘴上再信誓旦旦天花乱坠,骨子里,还是那个不负责任、毫无担当的臭流氓。

什么悲悯天下,什么普渡众生,都是骗人的,什么教都可以学了去咧咧,却也什么教都救不了人更救不了世,除了给你一点儿空茫的安慰和空泛的幻想。

 

印度教,说是“教”,不如说是一整套社会规则系统。

和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不接受皈依。

那怎样做一个印度教徒呢?唯一的回答就是:投胎在印度教家庭里

印度教,也是无法脱离的枷锁——你的姓氏家族血脉血缘,就是你的宗教身份,所以怎么脱离?走到哪儿你都是你爹的儿子。

 

除此之外,印度教的教义章法,就是全无教义章法,什么都可以变成它,什么规则都可以:佛教说吃素,那印度教马上就可以吃素;伊斯兰教说不吃猪肉,那印度教也马上不吃猪肉……诸如此类,印度教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印度教对侵入者的反应,那就是:逆来顺受

 

切记,【这种逆来顺受,和中国的文化大融合,完全不同】:中华文明是把侵入者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后大家都是中华文明;而印度教呢?是谁侵入它、征服它,谁就可以变成它!万般皆上品,只有本土贱!

假如把印度教发展的情形,映射到中国,那会是一个无比奇葩的社会:全国到处都是匈奴、契丹、鲜卑、蒙古、满洲、日本……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契丹文、满洲语,拜的是鬼子神社、萨满神婆,“汉族”则从生下来就注定刷厕所,祖祖辈辈改不了……

对,这就是印度的现状——我们现在看到的,尤其是那些高种姓阶层,全是印度的征服者后裔,至于最原本的“印度”……估计贱民阶层里能找到几个幸存者。

 

而“逆来顺受”的含义,无非就是——“向拳头大的投降”。

隐含的逻辑呢,就是——“赢者通吃”。

所以,“逆来顺受”的另一面,就是“恃强凌弱”,柿子捡着软的捏。

这就是印度的另一面。

至今如此。

 

许多人认为,印度十足十地继承了大英帝国的那一套,倒好像印度原本是和中国一样的古国,只不过被殖民主义给带到沟里去……殊不知,自古以来的印度,骨子里就埋着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一样的基因,西方列强不过是外在诱因罢了

 

关于战争,中国人是这么说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表述得清清楚楚。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绝不惧怕战争”。

悠悠几千年时光划过,中国,还是那个骨子里的中国,没有改变。

 

印度信奉的是什么呢?和西方列强一模一样:“帝国必须扩张,否则就会自行坍塌”。

悠悠几千年时光划过,印度,也还是那个骨子里的印度,也没有改变。——文化惯性,就是这么执着。

 

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战争观念。

 

中国人的观念,是“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要真正有效地打败敌人,结束战争,就必须直击要害,不管这战争有多凶险,过程有多艰难,都必须要达到战略目的。

 

因此,就必须面对以小打大、以弱击强的状态,也因此,催生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

所有兵法,研究的都是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才需要计谋智慧,否则,单单强力硬扛,不过是大狗咬小狗的狗打架,还要什么兵法?

 

而“帝国扩张”那种打法,必定是“柿子捡着软的捏”,沿着国境线,一口一口啃出去,“蚕食战法”,哪儿软就先啃哪儿。

 

这也直接导致,中印两国,面临同样对手的时候,态度是不一样的。

譬如:美帝。

尽管新中国是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站起来的,但从来就没怕过美帝,刚刚建国,就在朝鲜开场子扛正面,毛爷的谋略也很清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现在,中国、美国,是同样级别的对手,相互争斗,相互合作,一边是勾肩搭背好基友,转脸又互拍桌子大打出手,江湖中出了名的“相爱相杀”。

 

而印度嘞?直到现在,面对美帝,只敢抱大腿。

和常凯申一样一样一样滴。

美帝对印度,也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只当是一张牌,需要遏制中国,给中国添堵找茬的时候就拿来用用,需要和中国勾肩搭背好基友的时候,印度就被晾一边儿去。

 

一个美国人说过:尊严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

 

打仗,未必能挣到尊严,不打,也未必会输了面子。

因为世界上的打仗有N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打仗,叫“可打可不打”——当然,像日军侵华引发的抗日战争,那是“必须要打”的仗,没什么可含糊的。

 

196112月,尼赫鲁下令,武力收复果阿的战争——那,就完全是一场可打可不打的仗。

果阿地处印度西南,原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看地图就知道,果阿——左下方,西南方,那一小点红色——被印度团团包围的弹丸之地,根本就是瓮中之鳖。

20世纪的葡萄牙,殖民帝国日薄西山,国力江河日下,各处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宗主国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对果阿早已是鞭长莫及。

尽管葡萄牙也是北约成员,美帝也拥有世界最强海军,但对印度收回果阿这种事,美帝铁定是坐视不管的,而巴基斯坦等“印度的敌人”,也对果阿毫无想法。

那年月,解放果阿的唯一阻碍,就是葡萄牙拒绝和平谈判——然而这也不过是垂死硬撑,撑又能撑多久,只要耐得心性,解放果阿就是个时间问题。

如果这样讲,还嫌空泛的话——不远处,就有中国澳门比对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99年澳门回归,足足等了60年,效果也是有目共睹:澳门和平繁荣一如往昔,人民生活稳定平安。

 

而印度呢,1947年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才到1961年,区区十几年而已,就迫不及待发动战争,武力收回果阿——听起来很牛的样子,而实际上,当时的“战争”,不过是葡萄牙总督炸了果阿的几座桥梁,以阻碍印军的进攻,除此之外,甚至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

可能,这所谓“武力收回果阿”的最大成就,就是印军的自我感觉极度爆棚,于是接下来,他们又瞄上了北方的邻居——就是我们。

 

能将枪口对准中国,充分暴露了印度共和国政府的本质。

假如他们真如国大党或尼赫鲁的那些口号所言——反对帝国主义,摆脱殖民压迫,民族独立自治,等等,则,中国无论如何都是印度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然而,实际上,所谓反帝,在三哥那里不过是个幌子,就像浪荡子哄骗姑娘的海誓山盟一样的幌子,只是幌子打久了,也如同谎言说久了,总也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时刻,连他们自己也似乎有点相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的三哥,何其风光,俨然亚非国家老大,俨然第三世界国家老大。

但是这种幌子,又是如此脆弱,当美帝苏帝都来拉拢收买,三哥就毫不犹豫地把幌子当烂抹布一样丢掉了,并且无情地将矛头对准了我们。

 

再次印证了三哥的战争观念:“柿子捡着软的捏”——幼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这样成了尼赫鲁选中的软柿子,横竖,他要的只是一个“外敌”,只要能打的赢,只要能聚拢人气树立威风,那就打,打谁都一样,全然不管对方是不是与帝国主义苦苦斗争的第三世界国家。

 

结果嘛,当然是很悲剧,等到尼赫鲁发现,北方邻居不是软柿子,而是硬汉子……什么都晚了。

这场仗甚至摧毁了尼赫鲁自己,战争结束后不到两年,19645月,尼赫鲁去世。

 

看到这个时间点,俺不厚道地挑了一下眉毛,嘴角浮起一丝冷笑:196410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早早被气死,没能见到中国的大踏步腾飞,不知对尼赫鲁来讲,这算命运的残忍呢,还是仁慈呢……

 

尼赫鲁尽管没了,三哥依然是三哥。

其他不论,就看看印度独立之后的那些战事,除了前文已经提及的,还有:三次印巴战争;收容叛国的大和尚,挑唆藏独;入侵斯里兰卡,支持猛虎组织;吞并锡金;胁迫不丹;干涉尼泊尔;施压孟加拉国;插手马尔代夫的内政外交……

看看印度的邻国,哪个没被他们威胁过,越是小国,被欺负得越狠。

这德行,整个一横行霸道的南亚流氓,专门恃强凌弱,怪不得在他们国内,也是流氓泛滥。

 

然而,这些招数又怎么样呢?

其它不论,就说通过战争肢解他国,远有美帝,近有三哥——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炸弹一直扔到达卡的平民医院,最终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达卡就成了孟加拉国首都。

结果呢,本来东西巴基斯坦相互不服,相互掣肘,印度什么都不用做,一心一意谋发展,坐看两边内耗,等耗尽了再出手援助,坐收渔翁之利就是了。

但是呢,三哥急匆匆出手,把东西两家彻底打散……倒好,东西两个国家,为了能在庞大的印度阴影下能发展起来,都走上了反印之路。

时至今日,一个成了中国死心塌地的巴铁;一个成了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小孟。

——所以,三哥,你满意了??

 

不久前,三哥说,他们已经不是1962年的三哥。

但是,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吗?

有阶级革命吗?并没有;

有群众路线吗?并没有;

有土地革命吗?并没有;

有打破种姓制度吗?并没有……

什么都是老一套,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还是那样的欺软怕硬,还是那样的恃强凌弱,可能,唯一的改变,就是再也不敢,像1962年那样,直接单挑中国,还要躲在不丹后面,派印度自己的军队,踩入中国的领土,嘴炮还打得山响,“替不丹出头”。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解决边境问题,从来都是坚持双边谈判——即便有争议,也是双方的事儿,别人凭什么指手画脚。

而三哥嘞,仗着块头大,非要把不丹和自己绑在一起。

这下三滥的,纯属耍流氓。

比绑匪还不如——绑票的好歹还有个担当,有赴死的横劲和狠心,三哥这算什么东西,碰瓷都不敢自己碰,还要躲在女人孩子后面。

分明是个瘪三,也有脸冒充好汉?


什么事,看透了是真没劲……

最后说个小花边,虽是细节,却可从中窥见中印不同的文化心理——

中国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印度人说,女人的一半是首饰。

 

看出区别了吗?

一个强调内在本质,和谐互补,平衡发展;

一个只看外在表面,浮夸花哨,纯属摆设。

 

怪不得三哥能说出“现在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这种话。

如果说,印度像个女人,繁文缛节,环佩叮当,那么现在的印度,比起1962年,是有了更炫目的服饰和装备,但是,那人,不还是那人么,修养学识,能力才华,一丝不增,又有何用。

面对同样的坑,还会栽进去。

最多,换个姿势,以更糗的模样,栽进去。

 

南亚方面的冲突,无非如此。

大局已定,胜负已分。

印度和中国,差的不是一个毛爷,而是整整一部中国史,先天不足,后天没补,没救了。

至于具体细节,既然兵不厌诈,就不多说了——说了也是被删的命。

 

——今天的天气,好热啊哈哈……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和分享、转发的习惯,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分享和转发,坚持需要信仰,专注更显执着,

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一周热文推荐

【南亚烽火】 来了!巴铁对印开火,印度开始内乱,中国三军联动!

林毅夫:非洲卖芒果的小女孩有企业家精神,为什么还这么穷?

一组数字回顾那充满血泪的日子,今天请一起转发!

【红谈军武】解放军为何在西藏高原部署这款坦克?俄罗斯五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

【国内关注】新疆女孩血泪控诉:宗教极端思想,毁了我的青春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