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左岸读书
致力于美好的阅读体验。
51好读  ›  专栏  ›  左岸读书

《我在北京送快递》|素人写作的能量

左岸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5-18 08:49

正文

文/高乐可

近年来,素人写作深受读者的喜爱。极具代表性的有从六十岁写到八十岁的杨本芬奶奶和她的《秋园》《浮木》《 我本芬芳 》三部曲,“外卖诗人”王计兵诗集《赶时间的人》,以及胡安焉的《 我在北京送快递 》——他在二十年里做过十九份工作。

不难理解,为何这些作品能打动人。来自民间的素人写作者有着自己最大的优势,他们用文字记录鲜活的亲身经历,不仅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更是在看似个人化的叙事中超越了个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他。人与人的生活虽然具体情况和遭遇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情感是一样的,找寻出路的韧性也是一样的。独特性和共通性并存,是素人写作的生命力所在。

素人写作是取材生活的非虚构写作,具有当之无愧的真实性,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看待世界的多样角度。如果说,杨本芬奶奶是在走过了人生的大半程后,“笔端像打开的水龙头那样停不下来”,为那段对许多年轻人来讲陌生的年代提供了一种长辈式的回顾和洞察,那么,《我在北京送快递》则提供了另一种密切感。作者正值壮年,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经历和感受着相似的欢愁,强烈的联结由此建立。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有机会跳出自己的思维和局限,通过另一个人的眼睛看看世界;暂时离开自己每天呆腻看腻的工位、领导和客户,扎进别人的生命里体味更多别的工作,另一种思考,以及更多样的意义。

也许,我们没人敢说自己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也最好不要去定义别人的生活意义。“生活是旷野而不是一条轨道”,意义这个词,其实千变万化,不过它也有迹可循,那就是你的内心。我们会发现,囿于世俗标准、欺骗自我本心而去展开的人生,总会在某个时候产生反噬,丧失快乐和动力。

诚然,微弱的个体难以改变大环境,“内观”便成了最具可行性的方法。完成“自洽”的人,自我的完整感和幸福感可能会更进一步,但问题就在于大部分忙于日常的人,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一段自我对话。基于此,《我在北京送快递》呈现出它的可贵。它是 真实、松弛、而又充满能量的自白,是20年的19份工作经历,是一个普通人在与现实世界碰撞后的伤痕袒露,更是一段疗愈的自我精神对话。

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段与自己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自洽”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艰难漫长,穿过了作者的二十年,在无数次的怀疑、迷茫、动摇和重构中才得以趋向闭合。

此外,在书中你还可以看见生活的开阔。它通过作者一段段的亲身经历具体展现出来,胜过任何的心灵鸡汤。生活的开阔,体现在“你永远不止一条路可走”。不过,这并不表示你就得斩钉截铁地放弃不喜欢的状态、投身于全新的生活,也并非定义“不顾一切才是勇敢”,而是你要时刻记得和相信,没有绝路,只会有另一条出路。活在当下,并不是因为对未来过分忧虑而无可奈何的一种策略,而是你真心纯粹地想要活在当下——仅此这一条便已足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