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小笼是上海第一小吃。
它比生煎锅贴都要更温柔。
蒸笼盖子一揭,
热气四散,
就能让人心头一暖。
许多在外地的上海囡囡,日思夜想的就是阿拉上海小笼!回沪第一件事,就是吃上热腾腾的小笼包!
在上海的本地人更是如此,一天不吃浑身难受,小笼阿拉上海人的命!这就来给你科普上海宁认准的小笼!
▼
| 小笼起源 |
小笼分为两种:
①
面皮不发酵,内馅带有汤汁的“灌汤包”,阿拉称之为“小笼汤包”;
②
以发酵面粉为面皮,没有汤汁的普通小肉包。
这次要说的小笼主要是小笼汤包,
薄中带韧,汤汁浓郁,肉香满盈,卖相端庄
| 小笼吃法
|
“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十六字口诀,道尽了阿拉上海宁的精致和腔调。
先在相对皮薄处开一个小口,用舌头试探汤汁温度,然后慢慢地吸吮汤汁。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举手之间,满是虔诚。
懂经的老客勒还会放入姜丝醋碟中蘸蘸,以勺子托住包子,咬开一角,将汤汁嘬光,再大口吃掉,悠然自得。
| 小笼流派 |
小笼好吃,皮子也是很费功夫。正宗的南翔馒头,用不发酵的面粉做皮,开粉要用滚水渌熟,皮才软滑。一个馒头的褶子要求在25到32个之间,端庄秀气。
另一流派是用半发面做皮,历史更悠久,一般一两6个,个子要大一些,缺点是皮容易酥容易破。半发面小笼典型代表是当年的绿杨邨和新镇江酒家。
| 小笼内馅 |
小笼的肉馅更是讲究,鲜肉一定要当天的新鲜夹心猪后腿肉,剁碎,但不可绞成肉泥,以瘦四肥一的比例为佳。
肉皮冻在馅料中的比例更要精确。少则汤汁不足,多则汤汁油腻,覆盖了猪肉和蟹粉的鲜味。
阿拉吃小笼可是认真的!
所以,上海宁有三大忌讳
①坚决不允许有人说小笼包不好吃!
②坚决不允许质疑阿拉小笼不好吃!
③坚不允许用稀奇古怪的方式吃小笼!
那绝逼是对小笼包的不尊重!
那些说上海小笼不好吃的,
无非就是没吃到正宗的!
欢迎将这篇文章收藏扩散,
让那些说小笼不好吃的人都见识一下,
什么叫做正宗的上海小笼!
平民小笼馆,上海宁最长情的陪伴
珊珊小笼从80年代就开始陪伴上海人,因店主名叫周珊珊而得名,到现在也算“中年”字号了。
这家街头最寻常不过的小笼馆,被吃货们评为“上海人民最爱戴的小笼馆”!这里的小笼像极了上海宁,精致,端庄,不吆喝,不追逐,该有的腔调一样都不少!
小笼遵循最传统的包法——不用擀面杖,只需在案台上撒点油,面剂子放上去用掌心按平即可。上海人称这样的面皮叫“油台面”,一按一压,匀称得很。
点心师傅动作轻盈,手速飞快,每只小笼包收口只需3秒,动作不要太麻利!
一只只小笼形如荸荠,圆圆滚滚,无敌可爱。包好之后直接上锅蒸,雾气朦胧,7-8分钟就可以上桌。
南翔小笼一屉共6个,蒸熟后皮子透亮,精神十足!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里面的肉馅和汤汁。
夹起一只,沉甸甸晃悠悠,隔着筷子都能感受到轻纱一样的皮子里荡漾着的鲜美汤汁。
肉馅皮冻比例恰到好处,冷却之后还可以夹起来嚼着吃,满满的胶质,十足的弹性,胜过一切面膜!
毫不夸张地说,莱莱小笼就是头条菌心目中最理想的小笼馆,店内干净,一尘不染,桌面锃亮,所有女店员都戴着发套,细节之处全是用心。
小笼的相貌特别端庄,基本都在15-18道褶,如果把汤汁和馅料分开吃,就会发现汤是甜的,馅是咸的,整只吃下,甜味和咸味柔和而平衡。
小笼味鲜美,关键在于食材新鲜。“每天一早就要忙着拆蟹,用掉的蟹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老板说,每天做小笼要
用掉200斤活蟹。
头条菌参观了一圈蟹房,满眼金黄,足足6盆!
空气里久久飘荡着霸道的蟹香,闻着简直迷醉!
蟹膏小笼更是撩人,真材实料,满屏都是蟹膏,被蟹膏糊一嘴的感觉真是嗲哟!
难怪蟹粉小笼咬下一口,就有金黄的蟹油蹦出来,鲜到掉眉毛,超级满足!
佳家汤包在小笼界人气数一数二!从1986年开店至今,获赞无数!一年四季,刮风下雨,永远在排队!门口永远都堵得水泄不通……
进门口就是透明的厨房,揪面剂子、擀面皮、包包子……四五个人,所有的工作重心都在小笼!
包小笼现场更是剑拔弩张,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整个画面充斥着盛气凌人的气场!
现点现包现蒸现吃,小笼个个都端庄得很,灵巧可爱,身材也是“傲人挺拔”,隐约还能看到里面的汤汁和蟹黄。
但每一只小笼都格外争气,汁水盈盈却不易夹破。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才是一只汤包最完美的样子!
直到小心翼翼咬开的那一瞬间,汤汁喷涌乍泄,奔流不息,一发不可收拾,饥渴的味蕾只管尽情享受鲜甜滚烫汤汁的轮番轰炸。
屋有鲜远在沈杜公路召稼楼,实实在在的郊区,但执着的食客不远千里也要赶来,只为吃上鼎鼎大名的蟹粉汤包。
入口处老师傅两只手一刻也不停,一只热气腾腾的大闸蟹没多久,就分门别类变成了蟹黄,蟹膏,蟹腿肉,蟹钳肉。现拆的蟹壳叠得老高,像一座小山。
另一旁阿姨们也没闲着,蟹粉小笼现包现蒸,设在明处的操作台,简直是最好的招牌。
本地阿姨软糯的乡音让人倍感亲切,弟弟妹妹地叫着,若是第一次到访,还会热情地教你吃汤包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