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杂志编辑部 |
摘 要
作 者 | 韩宏韬,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 题 | 孔颖达诗学的价值取向——对经学与文学互动关系的一种探讨
原 载 |《文史哲》2013年第2期,第45 -54 页
相关链接
一、以 “ 针药 ” 为喻旨在标举 “ 诗人救世 ” 的诗学纲领
变风所陈,多说奸淫之状者,男淫女奔,伤化败俗,诗人所陈者,皆乱状淫形,时政之疾病也,所言者,皆忠规切谏,救世之针药也。《尚书》之三风十愆,疾病也。诗人之四始六义,救药也。若夫疾病尚轻,有可生之道,则医之治也用心锐。扁鹊之疗太子,知其必可生也。疾病已重,有将死之势,则医之治也用心缓。秦和之视平公,知其不可为也。诗人救世,亦犹是矣。
典刑未亡,觊可追改,则箴规之意切,《鹤鸣》、《沔水》,殷勤而责王也。淫风大行,莫之能救,则匡谏之志微,《溱洧》、《桑中》,所以咨嗟叹息而闵世。陈、郑之俗,亡形已成,诗人度己箴规必不变改,且复赋己之志,哀叹而已,不敢望其存,是谓匡谏之志微。故季札见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见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美者,美诗人之情,言不有先王之训,孰能若此。先亡者,见其匡谏意微,知其国将亡灭也。
二、贯通情志说旨在矫正悲情观念
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所从言之异耳。(《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故《虞书》谓之“诗言志”也。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之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之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毛诗正义》卷一)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队,故一名而三训也。
三、赋予比兴以新的内涵旨在使内蕴的义理外化
四、借重诗歌语境说诗旨在增加经义的可信度
注《诗》宗毛为主,其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郑氏笺”,陆德明《经典释文》引)
《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毛传》:“害,何也。私服宜浣,公服宜否。”
《郑笺》:“我之衣服,今者何所当见浣乎?何所当否乎?言常自洁清,以事君子。”
《大雅·旱麓》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中庸》引此二句,乃云‘言上下察’,故传依用之,言能化及飞潜,令上下得所,使之明察也”(《旱麓》传疏)
《中庸》郑玄注云:“言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著明于天地也。”
《笺》云:“鸢,鸱之类,鸟之贪恶者也。飞而至天,喻恶人远去,不为民害也。鱼跳跃于渊中,喻民喜得所。”
五、馀论
责编 | 曹峰 李梅
审核 | 邹晓东
欢迎订阅2025年《文史哲》杂志
3. 如需购买过刊,请联系 《文史哲》编辑部办公室 ,电话:0531-88364666。
|
风青杨 · 北京中考零分作文,请大家过目,什么仇什么怨! 8 年前 |
|
十点读书 · 分开以后,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8 年前 |
|
老树画画 · 老树 | 我见一池新荷,菡萏乍露绯红。意恐风雨摧残,让她开在画中。 7 年前 |
|
瞭望智库 · BBC,别想黑我们的熊猫! 7 年前 |
|
猎奇漫画I · 今晚陪你玩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