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让举国惊怆。震后的灾区,断壁残垣,满目疮痍,重建的重任摆在了眼前。然而,物质上的重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温暖。
“鸿雁传心”活动以作文批改为载体,用书信传递信念和温暖,借助专业所长,引领和陪伴灾区孩子成长。
第一期活动的卓越成效,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期待加入。于是“鸿雁传心”第二期正式启动啦!
2019年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鸿雁传心”公益实践项目第二期启动仪式成功举行。凛冽寒风,却吹不息志愿者们的热情与温暖,大家早早来到王克桢楼1113,等待着活动的开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欣,院团委书记王剑,以及鸿雁传心第二期的志愿者们参加了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由心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廖姝垚主持。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共同观看了“五彩石”项目发起和指导教师、四川大学肖旭教授从远方传来的寄语视频。肖旭教授分享了“五彩石”项目的理念原则、方法技巧与纪律章程等,向志愿者们提出了“
爱心传递,互动创新
”的要求,教导同学们做
有情怀的志愿者
,
理论指导的实践者
,
互动创新的参与者
。随后,廖姝垚同学为大家介绍了项目历史、选拔过程与具体形式,并讲述了过去一年第一期活动的开展状况。
接下来大家观看了来自项目结对学校——彭州中学实验学校的师生们录制的寄语视频。老师们给予“鸿雁传心”活动以高度的评价,并真切表达了对北京大学志愿者同学们的感谢和对新一期活动顺利开展的美好祝愿;而孩子们澄澈无瑕的目光中,举眉抬首略含羞涩与激动的笑颜里饱含着向往、期待和憧憬,更是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一份鼓励与责任。
“鸿雁传心”第一期五位志愿者代表陈溢超、孙一玮、唐为、潘建伟和杨奕轩分别从活动的缘起、参加活动的初心、写信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法、寒假回访的经历以及活动的价值等方面,分享了自己一年来参与“鸿雁传心”活动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并对第二期志愿者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与嘱托。
当他再讲起“五彩石”活动是缘起肖旭教授与一个坚强乐观的断臂少年的美丽约定;当她又回忆起第一次拿起笔写满整页信纸,努力伸出手去触碰,消除与小朋友的隔阂;当他用柔和的语气将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传递给像一年前的他一样满怀热情与期盼的少年们;当她第一次伸出双手去拥抱一颗脆弱的心,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去传递温暖;当交流被平凡与细琐裹挟,时间与距离冲淡新奇感,他回忆起被自己遗漏的微不足道的细节,嘱托后来人别要再留下遗憾......整个会场陷入了无言的感动与沉思。一个个温馨的故事,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志愿者的心。
第二期志愿者代表何俊杰同学也表达了自己对活动的理解与即将踏上旅程的期望。他以“哲学三问”的形式阐述了对“鸿雁传心”的理解,并结合汶川地震后受到救助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传承使命的坚定决心,期待能与其他志愿者一道,搭乘信的航船,
走进孩子们的童真世界
,
触及孩子们的内心
,与他们一同漂流在纸笔深处的那条心河,陪伴他们实现青春梦想。
作为“鸿雁传心”项目督导老师的钟杰副教授为同学们发来了视频寄语。他希望同学们坚持用
书信交流
的方式,持续奉献爱心;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学会倾听和共情
。院党委副书记李欣老师也对参加“鸿雁传心”活动的同学们表示了欢迎和肯定。他希望同学们通过书信南来北往这一特别形式,发挥自己心理学专业的优势,给四川的孩童以成长上的指引和帮助。他希望同学们如鸿雁般志存高远、历练成长,
践行北大人的初心和使命
。
青协副秘书长彭煜明同学就活动要点和注意事项作了说明。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要多带着一份小心、耐心与真心,从细微处见真情。随后,活动组织者举行了庄严而神圣的授信仪式。当一封封信件被郑重地递到志愿者手中时,志愿者们无不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接过这一封信,也就接过了一份使命,更开启了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接着,各小组分组进行了火漆制作。精心地挑选配色,耐心地融化火蜡,小心地铺开熔液,神圣地盖下印章……火光中闪烁着的是志愿者们的用心,希冀着能将融融暖意与真情,传递给平行时空下的他们。
活动的最后,志愿者们共同为四川的孩子们录制了问候视频,表达了自己最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