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一些重要的节点,会决定它发展和变化的进程。对于我来说,《了不起的我》出版,绝对是其中一件。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只出过一本不太畅销的心理书,还算不上名正言顺的心理学作家;得到也没有全流程地出版过一本自己的图书,还没有成立正式的图书业务。我们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有了很多积累,但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是新手。大家多少都有点惴惴不安。就像一个少年即将踏上未知的世界,开始自己的征程。
后来我才知道,将牛未牛,这正是人最有力量的时候。元气满满,等着发光。
一本好书从书名开始。当得到的CEO脱不花老师最终提出了书名《了不起的我》时,大家都很激动,只有我有点不安地想:“会不会让人觉得作者太自恋,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个想法遭到了无情的反驳:“是你太自恋了。这明明说的不是你,是我们每个读者!”
这本书出版以后,得益于罗振宇老师、脱不花老师、得到很多同事朋友不遗余力的推广,和这本书本身的生命力,它很快成了一本畅销书。它入选了豆瓣“2019年度十大高分图书”榜单,至今豆瓣评分还维持在8.8分。
有很多读者推荐它。我知道,重庆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年轻人社群,把《了不起的我》当作他们第一本社群共读书;有一个互联网大厂,给公司的HR团队里每个人都发了这本书,来学习帮助员工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有一个大型的医药公司,在年会上给所有员工都发了一本《了不起的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个著名学校的校长,送了每个老师一本《了不起的我》,希望他们用这本书来帮助学生成长;还有一位著名高中的班主任,给班里每个同学都送了一本《了不起的我》,激励同学努力向前……
有无数读者在各种场合告诉我他们对这本书的喜爱,以及这本书带给他们的感动和帮助。
有好几个人拿出了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本身就够一本书的体量了。他们说,自己曾陷入某种人生低谷,是这本书帮助他们找到了走出低谷的方法。
也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曾为自己是否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犹豫不决,是这本书帮他们下定了决心,并陪他们度过了转变期的迷茫。
还有很多人说:“陈老师,这本书真是一本材料丰富的百宝箱,每次我遇到了新的事,重新去读它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感受,对它的感悟也会更深。”
有一个读者深情道:“我想把这本《了不起的我》送给20岁的自己。”
我想任谁都会有过那样的时刻:活在他人或是自我设置的标准里,担忧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想要改变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始,甚至怀疑自己此生是否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感到幸福。20岁的我,那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但更可怕的是,往往在那样的时刻里,我们以为自己是孤独的。那些痛苦和折磨,只能由自己承受。
后来我来到上海工作、辞职、创业,兜兜转转、起起伏伏,直到今天。我变成了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甚至有人会来问我:“为什么你好像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了不起的我》伴随我走过了这样的旅程。这本书告诉我们,
我们所经历过的这些挣扎与痛苦,是普遍和必要的,正是有了这些探索的过程,我们才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令我们独立于世。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会告诉20岁的我:
“我不想成为更好的人,我只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另一个读者说:“我相信,这本书每多一位读者,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一些。这是一本很温暖的书,它数次让我起鸡皮疙瘩,又让我平静。”
过去的两年里,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我更愿意去改变了。我会根据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一个舒适的“坐姿”,同时勇敢地尝试新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出了一个个新的自我。改变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创造,而这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面对各种各样的失败,我当然会痛哭流涕,伤心到不能自已,幸运的是,大哭过后,我重新收拾行囊,带着“我坚信我的未来会变好”的心态,再次出发,再次探索,再次寻找。
……
这样的例子数不数胜。有少数是我知道的,还有更多我不知道的。这些了不起的读者,把这本书带进他们的人生,参与和见证了他们的发展和转变,变成了他们人生故事的一部分。他们从书里学习方法、找到共鸣、得到安慰、分享启发。是他们,成就了《了不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