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年前,凭着O2O和校园创业的大火,早有一批批打着“校园生活服务平台”招牌的项目开始获得融资,并进入高速扩张期。凭总体千亿级的市场体量和O2O的名头,就足以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小郭怎么也没想明白,好好的一份工作,怎么就以欠薪遣散的方式,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说起来,他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互联网从业者”,始于2014年的O2O浪潮,作为冲锋在前的一线人员,他亲眼目睹所在的这家公司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拿到数亿元融资,扩展到百余城市;也曾满怀期待的认为公司将会在疯狂融资和扩充中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一边是,公司颁发的奖状、年会抽到的iPhone还在手里拿着;下一秒,从这个iPhone中传来的消息,却是数百名被莫名其妙遣散的员工们,在维权大群中的束手无策。
3000万在校生,千亿市场,大学生的钱怎么挣不到?
据《2016中国校园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达6850亿元,其中日常生活消费规模达4980亿元,月均生活费约1423元。大学生群体的恩格尔系数为32%,达到富裕水平。但日常用品类月均消费仅79.4元,总规模约246.9亿元。
另外,报告显示,网购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普遍购物方式,网购品类中,服装、外卖和零食排名前三。在《关于95后大学生的13个真相》报告中则指出,大学生的小康生活水平线为1500元,当超过这个标准时,他们的消费渠道会更加多元化,并向电商平台倾斜。
这个数据,产生于2017年。然而早在三年前,凭着O2O和校园创业的大火,早有一批批打着“校园生活服务平台”招牌的项目开始获得融资,并进入高速扩张期。凭总体千亿级的市场体量和O2O的名头,就足以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从这个角度切入校园O2O领域的玩家,模式高度重合。类似“x分钟送到床头”成为了噱头,自由营业时间、拆零出售的模式也满足即时性消费需求。合作方式上,则是由平台方提供进货渠道和销售平台,由校园兼职人员自行开店或提供配送服务,双方按照比例抽成。
小郭所在的公司便是其中的一员。凭借着猛攻线下得来遍布数百所学校的“楼长资源”,他们把几块几毛拆零出售的“小生意”做到日均数万单。这是个看上去很美的数字,然而客单价和毛利双低,加之为了盘活线下资源付出的高运营成本,“规模效益”到底在多大的临界值才能有体现,恐怕只有创始人的算盘最清楚。
不过,毕竟是早期,需要教育市场、跑马圈地。小郭对于这些概念早已耳熟能详,为了吸引兼职人员,给出高提成和补助;为了吸引用户,再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红包返现,福利发到手软。几轮下来,对于这个事情到底挣不挣钱,已经没有多少人去细想其中逻辑,只是手底下“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感觉,真的还挺不错的,小郭有时会这么想。
狂欢背后,一地鸡毛
到了2015年,这种“井喷式热潮”达到了顶峰。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校园O2O项目数量已超350个,资金需求高达20亿元,其中商超便利类和生活服务类项目各占8%。
在这一年,校园生活服务的“四小龙”玩家,“59store、宅米、俺来也、8天在线”分别获得了超亿元级别的融资,好不风光。
作为头部企业,自然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零售业务虽好,但天花板还是比较明显。本着“做大事”的原则,从2015年年底开始,几家企业开始了向校园零售之外的其他领域进行合作拓展。兼职实习、外卖配送、金融社交、买买买模式开启。
然而作为最初切入点,也是“主要业务”的零售呢,逐渐在“校园生态”中被边缘化,所遗留的最大价值——校园线下渠道,则被作为了下一轮演绎的筹码。
楼长的小店一个接着一个关闭,内部资源倾斜和支持越来越少,可市场还是要扩,投资人还是要看数据,小郭的业绩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优秀的区域经理,他并不担心加码之后的业绩完成情况,只是“大跃进”式的追求数据让他觉得略难适应。不过他还是安慰自己,大浪淘沙,创业公司哪能没有改革?
直到工资条让他傻了眼。绩效为零,工资扣一半,这是开的哪门子工资?再一问,全国上下几百名员工,都遭遇了相同的“厄运”。一脸懵逼的他找财务、找人事、最后直接找到老板,几百人的讨薪维权大群里,几位高管稳如泰山,一个字都没有出来说过。
等他找到媒体,试图通过外部的力量去寻找真相,却被老板风轻云淡回应的“市场不好,裁员很正常”给挡了回去。资本寒冬嘛,裁员好像真的很正常。
校园,一座“围城”
校园市场,群体特征明显、互联网基因强、扩张速度迅猛,在当下“互联网过了头”的各领域中,俨然一片蓝海,为何却有这么多项目偏偏在此折戟?要类比的话,校园市场则更像一座围城,外边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出于环境把控,校园市场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外部创业项目想要打入其中,要趟过的“水很深”。还记得外卖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抢了食堂的饭碗,部分校园甚至严禁外卖进入。这也是为何,大学生创业在这个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大学生创业,向来是一个褒贬不一的话题。尽管也有类似大疆无人机汪滔这样一战成名的创业者,但更多的仍是心智不成熟、不能all in,“图样图森破”的“青年CEO们”。
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校园也是如此。割韭菜似的一茬新人换一茬旧人,背后给平台带来的却是无限的用户留存压力。也有很多人想到了,从校园走出去,做到社会上去岂不更好?这里我只说一句,看ofo“进城”和人人网怎么“没”的,你就明白了。
新芽NewSeed“洋葱榜”将校园生活服务收录在案,这个行业,寄托了太多对于风口的热望,也浸染了太多创业者、投资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泪水。btw,小郭的工资,好像最后还是没能要回来。
*本文为新芽NewSeed原创,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新芽NewSeed对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