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官方微信订阅号。每日与您共赏精彩摄影图片、分享专业摄影技巧、探讨实用后期教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色影无忌  ·  富士Instax Wide ... ·  昨天  
色影无忌  ·  SLR Magic 50mm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福建摄影家心中的“中国故事”摄影展获奖作品赏析(二)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12-21 13:24

正文

日前,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福建摄影家心中的“中国故事”摄影大赛在福州评选揭晓。此次参赛作品均以组照形式展示奋进中国的铿锵轨迹,表达精彩感人的中国故事。  经过严格、公正的评选,最终有20组作品入围。以下是入围的作品(第二部份)




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福建摄影家心中的“中国故事”摄影展

入围作品(二)





《“全国优秀环卫工”冯昭兴的三个“五一节”》

王立强


冯昭兴,一个普通的闽侯县环卫工人,1992年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以来已经25个年头了,这25年来,对于冯昭兴来说他承受着太多的苦难。1995年,妻子出现进行性下肢行走困难,经确诊为小脑萎缩,后来病情逐年加重,就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2002年,年仅16岁的女儿冯婷也患了患上同样的病,曾是“闽侯县十佳少先队员”的女儿从此不能下地行走。就这样,冯昭兴靠着自己的双手独自照顾着常年瘫痪在床的妻女。2015年4月,恩爱多年的妻子又离他而去。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瘦弱的身躯,坚强的他总是带着微笑表现着对工作的负责,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党和政府关爱的感谢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由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患病妻女的不离不弃,他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福州市道德模范”,入选“中国好人榜”。

从2015年到2017年,三年来记者跟随着他度过了“退休前的最后一个五一节”、“退休后的第一个五一节”和“女儿去世后的一个五一节”三个特殊的节日。

《“全国优秀环卫工”冯昭兴的三个“五一节”》组(12幅)王立强




《屏南土法烧窑人》

张永艳


2017年5月至11月摄于福建宁德屏南贵溪硋厂。

“白溪门,白溪门,世世代代捏土黄……”一首童谣,唱出了屏南硋器制作的悠久历史。从唐宋延绵至今的柴窑文化,吸引了我花了半年多时间,研究陶瓷的制作及拍摄。

硋厂,是屏南县棠口乡贵溪村的一个自然村,祖祖辈辈做“硋”(发音“ai”),“硋”也就是瓷器。这里的人姓吴,原居住于山脚下的贵溪村吴墩自然村。村子周边有着得天得厚的制瓷条件,吴敦后门山上山势平缓,水田下富含一层粘土,山坡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这些都是做硋胚的好材料,缓坡又适合建造烧硋的龙窑。吴墩先民为了做硋方便,便在窑边建房居住,慢慢变成了一个村,村名就叫硋厂村,据了解,距今已经五代。

聪巧的吴敦先民没有辜负上天的恩赐,他们利用当地的粘土和紫山釉土,创造了自己的制硋工艺。常见的方法有手制法和轮制法,工序则多达十几道,包括采土、练土、揉土、拉坯、修坯、阴干(素烧)、上釉、入窑、封窑、烘窑、开窑等十多道。

制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烧制过程,可以说既要人力之功,又要“看天吃饭”。烧制采用阶级龙窑柴烧法,步骤分为:一是祭祀仪式。选好吉时,备上贡品,到吴墩神庙祭齐天大圣,再回到窑头点香祭窑神,对准吉时,点火烧窑。二是烧窑。小窑两天一夜,大窑四天三夜,不间断地添加柴火,保持火温在1200度以上。温度太高,硋器会变形或开裂,釉料下流会过多,太低会烧制不够。同时,硋胎的大小、厚薄,釉料的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三是开窑。烧窑结束后要充分凉干,与窑外温度基本一致时,再行拜祭窑神,才可开窑。如温度尚高,硋器出窑会开裂。俗话说,“入窑清一色,出窑千万彩”。古老的柴窑比现代气窑和电窑多了一份古朴古拙的韵味。因为温度、风向等因素变化,硋器的釉色不时会出现兔毫、油滴、铁锈斑等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也就是所有烧瓷师傅心心相念的窑变。

目前,硋厂村还有三家龙窖在生产。吴金度的硋窑厂主要制作酒缸、菜坛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陶瓷品类。黄良诚的棠窑烘窑茶壶、茶盏、酒盏等新型小硋器。吴伦理的窑厂则颇为创新,并不满足于屏南传统的单一釉色和日常品类,而是通过与上海某金属研究所、云南制陶专家联系交流,把有800年历史之久的建阳建盏技艺,融入到自家产品之中,形成了兔毫、油滴等特色硋器品系。

硋器传承人不仅推动了屏南当地旅游产品和工艺收藏,而且对于土法柴烧窖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硋器文化会更加繁荣昌盛,一代接一代的延续下去。

《屏南土法烧窑人》组(12幅)张永艳




《匠心匠人白炳友》

陈伟凯


熊熊窑火,吐着串串火焰,燃烧着。

土在烈焰中涅槃,成就那一只只华美与朴素的黑色精灵……。

为拍摄建盏微电影,来到建阳,来到水吉,来到郁郁葱葱的钟山脚下,来到这柴烧龙窑边。

礼节性的招呼:“大师好!”,白炳友摇摇手:“我就是个匠人,不是什么师。”我自惭形秽着,白炳友却笑着。见我尴尬,他机智调转话语,“我们都在等着你,祭拜 开炉啊。”一阵的笑声,回荡在钟山脚下。

这就是白炳友,一个建阳建盏界的新人,一个实诚,直率,质朴,执着的匠人。80后生人,外出打过工,干过餐饮,开过工程车……,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于水吉镇这福地,令他自幼就对建盏好奇与热爱,痴迷于建盏古窑址那片片残瓷。一个机缘巧合,他正式拜师,与“建盏技艺传承人”许家有大师系统学习烧制建盏的技艺。

白炳友,秉承着先人的精神和意志,潜心研究宋代建盏烧制技艺数十年,守护着一份古老的技艺,严苛遵循古法龙窑柴烧的坚定执行者!从选土、淘洗、配料、揉泥、拉坯、上釉、装窑、烧窑,每道工序,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这次的采访中,让我见证了建盏人龙窑柴烧的艰辛,三天三夜的窑火,鞭打着匠人的意志,锤炼着匠人的信念。不眠不休,寸步不离窑口,在将近1300度的窑温,不停的添加薪柴,不停的用肉眼窥视窑内火焰的变化,不停的适时控制着窑温……窑内窜出你的火焰是欢快的,窑外闪着眼花的那双眼睛里充满着希翼。

他的作品,无论从器型、釉光、胎体、还是多彩的窑变都无不透着浓重的宋韵。他烧制的建盏形似铁石般厚重古拙,釉面润泽如脂玉,盏内的窑变炫彩却变幻莫测,阳光下从黑色的釉层内闪烁出的七彩光和如有神在冥冥幽光摄入人心……

小白说:建盏的烧制,要以敬畏之心待之,以情感处之。他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瓷器时,总是注入了心中的冥想和审美情趣以及一种生命感。

粗糙的手、专注的眼神,一颗匠心……执着而纯粹。

《匠心匠人白炳友》组(14幅)陈伟凯




《油漆船的女人》

林森


地点:福建省霞浦三沙港

这组摄影作品,再现了福建霞浦沿海的一道风景线——沙滩上普通的油漆女工带着斑斓的色彩和鲜活的呼吸走进镜头。每年的盛夏休渔时节,是船舶油漆女工们最忙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捕捞渔船陆陆续续停靠到了霞浦三沙避风港,开始船舶的修整和美容,为下个开渔季节做好各项的准备。

大家都知道爱美是每一个女人的天性,她们也想穿上时尚美丽的衣服,把自己装扮得漂亮迷人。但是由于船舶油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她们放弃了许多穿美丽衣裳的机会。这些油漆女工们为了防止紫外线和油漆对皮肤的损害,用衣服和头巾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在露天的场地中开始为各种船舶美容。炎炎夏日,油漆女工每天“全副武装”在烈日下,坚持按规定工序去污、刮锈、刷漆,经常是浑身捂出了痱子,皮肤还是被紫外线晒得黝黑,而这些动人的劳动场景也成了霞浦海边沙滩上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