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导演帮
中国导演第一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影最TOP  ·  分享图片 ·  昨天  
独立鱼电影  ·  这王炸一出,网飞彻底赢麻了 ·  2 天前  
韶关家园  ·  降了!电影票重回19.9元!网友:还想要9.9元 ·  3 天前  
电影工厂  ·  只要山姆不下架,我能吃一辈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导演帮

HiShorts!大师班:行业巨变浪潮中,电影新人如何突围?

导演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1-03 15:57

正文

如今文化和艺术行业都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市场环境变迁,用户需求改变,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市场面临着挑战。

今年,第六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如期而至,作为探索者砥砺前行。六年间,HiShorts!不断攀登。征片量由第一届的1929部攀升值今年的9551部,举办过超百场放映、论坛、创投与音乐会,发掘和培养了众多电影人才。

这百场影视活动以短片为核心,囊括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和音乐短片等多种形式,拓宽短片维度。在嘉宾阵容上,曾邀请到戛纳、柏林、釜山等诸多国际电影的评审主席担任嘉宾,给予影像创作者和艺术家们最广阔的平台,让每一位热爱短片的影人走向世界,助力短片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第六届HiShorts!大师班再次集结行业顶尖力量,推出五场精彩的“未来制片人”大师班,邀请到了六名大师为年轻电影人提供最前沿的知识与经验分享,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
在这六天时间里,凡影科技总监马路平重点讲解了如何针对年轻群体开展电影营销,台湾著名制片人黄茂昌带领电影新人深入了解电影节的运作与意义,而电影发行专家朱任之以香港电影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大陆电影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范小青携手朴成昊,探讨解析了韩国对电影人才的培养。


01


马路平:当下影视作品如何打动Z时代


Z时代,即1995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文娱产业消费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电影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但近些年来,他们似乎开始远离电影院了。
根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Z时代都是国庆档票房来源的半壁江山。但众所周知,近年来Z时代贡献的票房在不断缩小,今年国庆档仅有37.4%的观众在30岁以下。这一趋势引发了行业的关注和反思:什么电影才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在这一背景下,凡影科技总监马路平将未来大师班分享主题聚焦于爱情与亲情,即人们最普遍的情感共鸣,也是电影行业永恒的题材。
马路平提到,高压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对爱情不断祛魅,婚恋观趋于理性。他们用更严格的眼光去审视传统爱情电影,那些俗套的剧情和远离生活的设定,是当前观众最难以接受的部分。

爱情电影离不开男女情爱,如何做出创新,摒弃过时的情节和主题,就必须重新理解他们的需求,或是另辟蹊径发掘题材。对此,马路平在大师班上提到了许多作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就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通过环境背景的创新,让爱情发生在蓝天白云的草原之上,赋予了故事治愈与自然的气息。人物、故事和背景三者有机结合。正如马路平对该片的评价:“治愈的环境能给大家心灵的休息,其故事和场景也高度契合。这样演绎此情此景此事,才是丝滑合理的。

不仅是爱情题材需要突破,家庭题材也同样需要创新。不是人人都有男/女朋友,但每个人都有家人。然而,如今这种理应最亲密的情感羁绊,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却是一种负担。一些人提出“给血缘关系减负”,减少与家人的联系来换取安宁,这时候,家庭题材电影就要改变策略了。

因此,近两年的讲述家庭关系的电影大多氛围压抑,聚焦各种常见的原生家庭伤疤。《走走停停》《乘船而去》两部影片就都以青年返乡为切入点,直击家庭关系的种种痛点。这些电影往往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毕竟他们想看的是对自己家庭问题的解剖,而不是一昧地用血缘羁绊来粉饰太平。
追求强烈的情绪释放,与自己生活的相关性,是Z时代观影所注意的两点。创作与观众价值观契合的内容,也正是创新模型在电影宣发中的用处所在。”马路平如是说道。爱情也好亲情也罢,紧跟新一代观众的思潮,呼应观众内心的创作,才是未来的方向。


02


黄茂昌 :小成本电影如何登上大舞台


当下,许多青年导演正面临着作品难以被看见的困境。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不少富有创意的小成本电影因资源匮乏和缺少曝光机会而被埋没。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让影片脱颖而出?黄茂昌和演员熊梓琪来到HiShorts!未来制片人大师班,为众多青年导演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影展为影片争取关注。
影展不仅是影视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小成本电影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作为一位九度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资深监制,黄茂昌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釜山电影节让其监制的作品《水东游》被更多人看见。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影展避开同类影片过多的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作品脱颖而出的可能性。 黄茂昌提到:“如果我们的电影去了其他的电影节,可能竞赛片有二三十部,整个电影节有两三百部片子。从我们的策略来讲,有可能不会被看到。” 这句话点出了许多小成本电影的痛点,即在大规模影展中被埋没的风险。

正因如此,他在策划《水东游》的参展路径时,做了大量功课,发现当年的釜山电影节仅有一部中国电影入选,另一部虽由华裔导演执导,却被归类为日本电影。由此,《水东游》成为釜山电影节唯一一部纯粹的中国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更容易受到关注。
这一策略表明,导演在选择影展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能让作品脱颖而出的平台,而不是盲目追求名气大的影展。

其次,了解影展对导演的扶持政策也至关重要。以釜山电影节为例,主办方就热衷为小成本电影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
《水东游》便是在釜山电影节的支持下完成了部分后期制作。釜山的选片人观看了影片粗剪后,对其表现出极大兴趣,并愿意为影片提供资金支持,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在釜山进行全球首映。
但至于怎么吸引选片人的兴趣,就要视不同的影展而定了。比如纪录片适合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和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而奇幻片或恐怖片则可以选择葡萄牙锡切斯奇幻电影节或布鲁塞尔奇幻电影节。黄茂昌也承认,充分了解影展的偏好,才能帮助导演为影片找到更合适的展示平台。

然而,无论选择何种影展,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影片往往更容易引发共鸣。与其一味追求国际化,创作者更应从本土文化中挖掘独特性。
黄茂昌以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为例,认为虽然它讲述了黎巴嫩阶级的本地问题,却能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斩获6400万美元票房。它何以成功,就在于电影普世的情感内核。无论什么文化背景,都能被这份质朴的情感打动。

03


朱任之:从港片看内地电影的自救之法


提起香港电影,多少70后80后想到的都是四个字:亚洲之光。香港电影曾在亚洲影坛占据重要地位,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曾在香港从事电影发行的朱任之提起80年代,直言:“那时港台东南亚都在看香港电影,是一个吃喝不愁的年代。”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香港电影逐渐走向低迷。尽管如此,香港电影经历几十年风雨,仍有许多值得内地学习的地方。

朱任之作为一名资深发行专家,首先关注到的自然是当今电影市场的发行问题。在他看来,这几年内地电影发行已经很有规模,相当规范,甚至有些过于规范了。几家发行公司垄断了影视宣发行业,让如今内地的电影宣发只剩一条路可走:短视频。

反观香港,电影宣发是多维度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各种活动一起上线。以前朱任之在发行香港电影时,会根据不同的电影指定不同的策略。画面亮丽的电影就要要主攻视频广告,小成本电影就多做平面的广告,而不是把所有电影一股脑丢给短视频。
否则,当电影的宣发渠道只剩一条路时,观众们就很可能错过这部电影,从而影响宣发效果。

但上述发行模式往往依赖大规模的营销投入和广泛的观众基础,对小成本艺术片却不适用。正因如此,艺术片要做的更多是巩固其核心受众群体,精准维护现有观影市场。

在香港,这一策略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香港观众的以电影院为中心,定期关注某些特定影院的排片。这种文化催生了一批专门放映艺术片的电影院,例如香港的百老汇影城。其很少放映主流大片,而是更多反映偏小众的艺术片,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最近内地盛行的分线发行策略,或多或少也借鉴于此。朱任之相当肯定内地分线发行的新模式,认为分线发行比“一刀切”的全国上映模式更加高效。他表示,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其实我国部分地区早就采取了分线发行。比如广东的观众,他们就经常可以看到广东省外看不到的粤语电影。
因为在他看来,具有强烈地域特色,迎合当地市场的电影哪怕仅在当地上映,也会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正如2018年的电影《爸,我一定行的》,本片的对白几乎全由潮州话呈现,片方将上映地区限制在了广东,全国其他地区仅作少量排片。最后票房成绩也令人欣喜,其用400万的制作成本,竟然斩获了4700万票房。


04

范小青 :釜山电影节,新人导演的摇篮


自上世纪80年代后韩国采取宽松的文艺政策以来,韩国电影蓬勃发展,独步亚洲。
“韩国电影研究第一人”范小青作为最早一批赴韩学习电影的电影人,在HiShorts!未来制片人大师班上分享了她在韩国学习时的所见所感。让大家了解韩国的电影教育体系,以及釜山国际电影节如何发掘新人导演。

范小青初到韩国学习电影之时,不免被韩国对电影人才的培育所震撼,同学之间谈论的话题多为电影。电影资料馆也完全由国家运营,免费观看,这让资金并不充裕的范小青受益匪浅。
不仅如此,学校的老教授经常会带学生去资料馆观影,资料馆也会配合学校教学,将很大的电影院设为二十几个学生的专场,并时常邀请学生去看修复好的新片。

从上到下,韩国的电影工作者们白手起家,使汉江奇迹不仅出现在经济上,也出现在影视行业。1996年,韩国各界为了助力电影工业发展,培育新人,开创了如今亚洲最负盛名的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
釜山本就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却以电影闻名世界,正如它所培育的新人,让青年导演们从无到有。范小青回忆道,韩国所有电影专业的同学都可以获得一张影迷卡,每天都能能在电影节上免费观看四个电影,还能参加各种导演酒会,接触各种大师。

这也符合韩国电影教育和釜山电影节的主旨:努力发掘青年导演,为新人敞开怀抱。

范小青表示,很多年轻导演都是在釜山被发现的,因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唯一的竞赛单元叫“新浪潮”,核心就是发掘首次或二次执导剧情长片的亚洲新人导演。她以中国导演李睿珺为例,提到李睿珺就是在参加釜山电影节后收到了柏林电影节的邀请,从而不断登上新的舞台。

但如何才能保障新人导演的权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竞赛的公平,不向老一辈大师偏心,给新人以空间。
釜山真的是特别一清二白,完全不可能有操作的任何空间”。范小青感叹。她曾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去推荐自己学生的片子,却依然无法带他入选。反观第二年,她一个学生未经任何人推介,仅靠自己就成功入围。“这才能说明它的含金量,对不对?”

现在影视行业下行,青年导演如果真的热爱电影,去参加电影节已是最好的出路,少有其他捷径。从短片开始创作,到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拉到投资去拍长片去电影节,从来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也祝愿新老导演们保持热爱,继续前行。

-END-


作者:李天尧

责任编辑:孟浪


-往日推荐-

动荡政局、新片减少、观众流失、流媒体收割:多重围剿下的韩国电影


演唱会电影:你能允许别人在电影院又唱又跳吗?


七年之盼,《白夜破晓》竟成 “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