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  ·  直击现场!2位顶尖学者加盟武大! ·  3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金秋辩论|赛程回顾 ·  2 天前  
武汉大学  ·  126天内3篇顶刊!武大这个团队再发Scie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大学

浙大学生的机器人世界,到底有什么?

浙江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1-19 09:09

正文

管理草莓种植?

控制飞镖发射?

全自动超市购物?

在机器人的世界里

上天、入地、下海

它们无所不能

不断探索着科技的新边界

在由本科生院指导

机械工程学院牵头建设的

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学习、实践、交流

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开拓思维

在机械、代码和电路里编织梦想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路径在哪里?

答案藏在每一次尝试与创新的火花中


01


硬件筑基,丰富工科实践教育



四轮驱动的小车停在一个五层货架前,顶部的抓夹自动升降、调整距离,从二十件商品中稳稳抓住购物清单中要求购买的一瓶饮料,将其放入自带的筐中,随即再次启动,出发寻找下一件商品……


在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的现场,来自乘浪战队的超市购物机器人正在“采购”商品。这套动作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得准确无误、行云流水,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视觉识别、稳定抓取存储及各系统间的协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反复调试,最终战队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乘浪战队在比赛现场

不止于此,垃圾分类、农业管理、机甲格斗……购物机器人还有许多各怀绝技的“兄弟姐妹”,都“师出同门”——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这个由原“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成果展厅”改造而来的实践场地,面向新工科建设,支持学生开展多院系多学科协同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实践。可使用面积达2600平方米,包括了5个竞赛工作室、5个学生工作室和4个导学工作室。乘浪战队,就是首批加入基地的学生工作室之一。


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1000平方米可重组竞赛实践场地、设备图书馆、机械加工室、装配间、会议室、教室……加上24小时开放、全年无休的运营时间,不同学院的机器人爱好者们汇聚于此,学科交叉、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工科实践教育,就这样在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落地生根。


格斗机器人场地测试


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支持,二楼的设备图书馆我们平时用得比较多,里面配备了许多生产和制造机器人所需要的材料,还有一楼的3D打印机和铣床,有时我们会自己去加工一些零件,这些很多都是依托了机器人基地给我们提供的设备和资源去完成的。”来自Hello World战队的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澄格说。


设备图书馆一角


作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的竞赛工作室,刘澄格直言基地的室内场地为他们的赛前测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近些年来比赛场地越做越大,为了更熟悉场地情况、验证机器人的性能优劣,我们去年在这里做了很多次测试,最终获得了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全国赛一等奖和2024赛季全国殿军。”


Hello World战队在搭建训练场地

Hello World战队在比赛现场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在多样的项目实践和比赛机会中,越来越多热爱机器人的同学加入基地不同的团队,在“传帮带”的氛围里,交流最新的热门技术话题,开展干货满满的内部培训,当课堂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成为实践中机器人搭建的理论支撑,书本上的内容照进现实,教育教学在这一刻实现了闭环。


开展内部培训


团队成员共同学习讨论


“3D打印、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现在互联网上比较热门和有趣的技术,在我们内部培训中都会定期进行教学,让大家知道如何在实践中创新运用这些技术。”乘浪战队负责人、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2021级本科生王益钻介绍说,今年3月,他们还牵头举办了4场面向全校的浙江大学机器人竞赛培训,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02


资源汇聚,拓展交流学习平台



“我们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其实也有机器人的竞赛团队,但我们最初选择加入基地,主要是看中这个平台能够把学校众多机器人社团汇聚到一起,让我们可以多交流、多互相学习。”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竞赛工作室的盛泽楠说。


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竞赛工作室日常交流讨论


农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无人机飞行控制器中代码的调整、水下机器人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尽管都是“机器人”,但不同学科竞赛涉及的核心技术与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差异。


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竞赛工作室的机器人

相较于学院相对传统、固定的竞赛体系,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让各个团队间的“串门”和交流研学成为可能。


“通过基地,我可以对其他领域的机器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别的团队在做什么,他们常用的技术有哪些,接触之后会发现可能对解决我们自己领域的问题也很有帮助。”盛泽楠说,“比如我们隔壁的RoboMaster工作室,对于视觉算法的应用、嵌入式处理器,以及电控有没有体积很小、功率密度很高的电机……我们平时自己涉及到的内容会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在这些方面就能从他们那儿学到很多。”


在热火朝天的反复实验和日常随意的串门闲聊中,学科之间的壁垒就这样悄然隐身,拥有相似爱好的同学们在基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拓宽了彼此的知识视野,碰撞出无数创新的火花。


工作室纳新参观讲解


除此以外,在场内设备的支撑下,基地的导学工作室还开设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实践课程”,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名师做报告、分享会,为学生团队讲授专业前沿技术。一年来,已推出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三维扫描仪使用培训与展示体验等授课内容,得到了广泛好评。


导学工作室现场授课


校企联合课堂专题讲座


来自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邱博愉今年刚刚大二,作为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竞赛工作室的新鲜力量,他表示在基地能有更多接触先进技术和机器人的机会。“在展示讲解和研学讲解的活动中,我们可以试玩外面公司制作的四足机器人,通过具体的操作切实感受它的特色。不同机器人的优势技术点也不一样,在实践中了解很多平常在自己团队接触不到的东西,真的很有意思,大家都可以借这些机会大开眼界。”


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新杰介绍说,下一步,基地将进一步发挥跨院系、多学科交叉优势,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汇等形式依托导学工作室开设更多聚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前沿技术、兼具广度与深度且受学生喜欢的课程。邀请行业头部企业来基地开设讲座、展示最新成果,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产业一线,将创新实践课程做深做实。


03


内外求索,促进个人全面成长



完成一个机器人项目能够带来什么?参与一场专业的机器人竞赛能够收获什么?荣誉背后,关于科研训练、爱好培养、管理能力……所有向下扎根的日子,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盛泽楠今年刚成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他看来,机器人实践的训练,为他带来的是科研灵感的自我挖掘。“其实有点像软实力的培养,在处理更专业的科研题目时,我对搭建设备、购买材料、使用仪器设备都会更加熟悉,可以自己跑通整个流程。”


盛泽楠(右三)和团队成员

依托于航空航天学院,最初由李铁风教授组建起来的DeepX团队,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科研模块。在定期与指导老师、研究生学长学姐的汇报交流中,本科生有关学术世界的想象逐渐转变为切实的认知。“我们一般是完成老师某个科研项目里一个小分支,具体包括文献调研、模型设计、实验验证等环节。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水下柔性臂,最后也将作为项目里机器人的一部分。”来自DeepX团队的航空航天学院2021级本科生黄于翀介绍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长学姐会给大家一些指导和建议,更多低年级的同学也能接触科研、熟悉科研流程、借此机会了解科技前沿的知识。”


黄于翀(右一)和团队成员


向下扎根,向上生花。科研外的收获,同样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刚刚加入浙江大学学生海洋机器人协会的陈睿彬是一名电气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在本科期间,他一直对机器人很感兴趣,却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度参与,在今年九月的“百团大战”中,他顺利加入了学生海洋机器人协会,期待在交流学习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爱好。


“我的专业是研究电网调度规划相关内容的,其实研究方向可以说和机器人完全不同。所以来到这儿,更多时候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能够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满足我的求知欲,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陈睿彬说。


作为各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黄于翀和盛泽楠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统筹管理能力的提升。建设一个团队,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上的能力,联络老师、填写材料、布置工作室、招募新成员、开展内训……亲力亲为,事无巨细,科研之外,“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也同样重要。“对我个人而言,在从零开始建设我们团队的过程中,我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这对我的个人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升。”黄于翀说。


基地工作室负责人日常工作例会


在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有所引、学有所专、学有所进、学有所乐、学有所助”成为关键词,无数创新潜力被激发,无数内生动力由此而生,求索之心,能够自我提升,能够打开科研之门,也能让更多未知的挑战迎刃而解。


基地工作室2024-2025学年核心成员团建活动


行远自迩,臻于至善。无论是充满机遇的机器人蓝海,还是更为广阔的新工科领域,都等待着每一位心怀“求是创新”精神的浙大人去发现、去探索、去找到自己的舞台。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学科交叉,走在前列

一年来,基地各相关团队积极参与竞赛

共获7个国际奖项

34个国家级奖项和35个省级奖项

有4个校级学科竞赛在基地举办

参赛团队超过100个

工作室登记人数从200人增至600人

成员来自全校15个院系

在五个“学有”成长路径的指引下

浙大努力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

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和领导者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

以青春之姿一往无前

以专业视野纵览世界

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灿烂篇章



文字记者:杨哲青
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今日编辑:杨哲青
责任编辑:谭帅 周亦颖
精彩推荐





浙大AI课,真的不一样!

他说:“我想接力帮助像我一样的人。”

@中国空间站:浙大“包裹”已送达!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此课求是86

此课求是 · 目录


上一篇不知道怎么学?这里的连环问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