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前不久,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美联储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业内认为,美联储此举意在缓解美国国债市场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但无法真正避免美国经济衰退问题。美联储为什么要使用如此“决绝”的政策工具?它能再次扮演美国经济“拯救者”的角色吗?疫情之下,美元体系的再扩张,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美联储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购买至少5000亿美元的国债和20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每日和定期回购利率下调为零。此外,为确保市场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美联储还宣布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抵押MBS。这在事实上相当于美联储将无限地通过资产购买来稳定市场。美联储这一激进的刺激政策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市场也并没有给出预期中的积极反应。那么,此次美联储为什么要使用如此“决绝”的政策工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美国影响至深,不仅根本性地改变了美联储对危机和货币政策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大萧条”构成了美联储的“底色”。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国货币史》中认为,大萧条“实际上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印证了货币要素的重要性”。在弗里德曼看来,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就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在货币量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当时的美联储非但没有注资,反而紧缩了货币政策,这造成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大面积倒闭,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枯竭传导至实体经济,最终演变成一场大萧条。
弗里德曼的这一结论成为了学术界公认的对大萧条根源最有力的解释。时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该书序言中以美联储主席的身份如此坦然地承认,“在大萧条问题上,你们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不会再次犯错了。”所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伯南克马上开动印钞机,实践其“直升机撒钱”的危机应对理念,伯南克也得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绰号——“直升机本”(Helicopter Ben)。在美联储看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才刚刚开始,后果会十分严重。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出台,美国将有4700万人因此失业,失业率高达32.1%,超过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24.9.%。可以说,此次美联储之所以毫不犹豫、一早就摆出要向金融市场无限制注入流动性的姿态,是美联储深入骨髓的“大萧条记忆”所决定的。
美联储的政策是要向金融市场传递清晰的信号——不惜代价进行“兜底”,从而遏制住恐慌性抛售行为,避免金融资产的非理性贬值最终打击到实体经济,为经济复苏提供信心和保障。实际上,选择总是在坏与更坏之间,而非在好与坏之间。美联储的“决绝”可能是一个“坏”选择,但美联储更难承受“不决绝”所带来的“更坏”的结果。美联储的救市效果会很有限,因为此次危机的性质与以往不同,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民生危机而非单纯的金融危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新冠病毒几乎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3月1日,美国确诊病例还不到100例,死亡仅2例。一个月后,美国确诊感染人数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截至美东时间4月6日17时,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362759例,死亡10689例。目前,50个州当中已有13个州出台了限制民众活动的措施,高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被要求呆在家中。美国社会经济体系正在遭受疫情带来的全面冲击——数百万人失业,街道和商店空空如也,医疗保健系统不堪重负,经济要素无法流通,正常的经济循环被迫停滞。在这个大环境下,高盛银行预测美国第二季度经济收缩高达24%,这样的收缩幅度远远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如此一来,仅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疫情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冲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政策。虽然美联储迅速出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但并不被市场所看好,原因就在于为了防范疫情而采取的各种隔离措施会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资金很难从金融体系流入实体经济,再进入个人“钱包”。这个时候,财政政策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所以,包括美国在内,多国政府的经济救助计划里均包含了大规模的、直接以现金对个人进行支付转移的项目。
相较于美联储此次“开放式”量宽在金融市场以及各国政策界和学术界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和激烈讨论,美联储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的操作则显得异常低调,甚至可以说是悄无声息。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美联储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治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