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塔
青塔-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2024年招聘公告 ·  昨天  
高校人才网V  ·  聚天下英才——2025年诚邀海内外人才加盟中 ... ·  2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事业编制!南京警察学院2025年度公开招聘公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塔

多校实行:大学教师,“职称降级”!

青塔  · 公众号  · 大学生  · 2025-01-16 18:32

正文

岁末年初,正是一年一度的考核季。

近日,某985高校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年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职工,不得增加薪级工资,并需要相应核减绩效工资、向低一级岗位等级调整

通知还提到,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的可以按规定解除聘用合同

去年11月底,《大理大学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试行)》中则提出,未经学校批准,教授、副教授累计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的,一个聘期内降低聘任等级累计三年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授、副教授,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转出专业技术岗位。

能上能下,竞聘上岗。“职称降级”、“高职低聘”的做法,在大学校园似乎已经越来越常见。

职称降级,能上能下

“编制在手,旱涝保收”。传统的人事安排,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部分长期躺平的“懒人”。而实行“能上能下”的职称降级,打破了没有竞争的工作环境,让“懒人”不得不动起来,因此备受国内高校青睐。

早在1999年,为了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北京大学便开始试水以“淡化身份、竞争上岗、择优聘用、能上能下”为核心的“九级岗位聘任制”,将所有岗位分为A、B、C三类,共九级,全年津贴分别为3000元至5万元不等,第1级和第9级的津贴相差近17倍。实施以来,每年学校都有一批教师“高职低就”或是“低职高就”,仅2002年就有20多名教授在受聘时被“降级”

近年来,“职称降级”越发成为不少高校的标配——2022年初,中国药科大学出台新的岗位聘用与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连续2个聘期考核为C等者,在岗位聘用时降低一级”。不过,有降也有升,降低岗位等级后下一个聘期考核为A等者,可恢复聘用在原岗位等级

去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官网发文透露,山东理工大学聚焦教师考核评价中的难点,突出学院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岗位责任意识,每一位教师都主动成为“驱动单元”,学校对在第三轮聘期期满考核不合格的42名教师进行降级聘用或转岗处理

各大省市也相继出台文件,深化完善对全省高校教师的聘期考核。

2018年,江西省人社厅发布《关于在全省高校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聘期考核不合格的,高校予以低聘、转岗或解聘对于持3年以上中长期合同或持聘用至退休的长期合同的人员,学校定期开展评估考核

2019年,北京市人社局、教委印发《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中同样提到,聘期考核不合格的,高等学校可根据受聘人员与岗位的适用情况,低聘岗位等级直至解除聘用……

这意味着,已经升任教授、副教授的高校教师,并不能高枕无忧过程考核不合格也可能“正高退为副高,副高退为讲师”。

某学院教职工聘任办法:低聘可以是档内低聘,也可以降档低聘

随着职称降级的,还有每个月的到手工资。“一个职级300块,一个职称3000元,降级就是降低工资”,并可能影响申报课题项目,有些课题必须由教授申请,连副教授也没有资格。

而相较于讲师,副教授能做到的横向课题、参与的学术讲座以及校外兼职的层次更高,额外收入也更加可观。有高校副教授曾在某论坛晒出2021年收入,其中兼职收入近5万元为了保住实实在在的薪水,高校教师们只能化压力为动力,拼命卷成果。

绩效考核,面面俱到

“职称降级”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剔除了一些能力不达标或尸位素餐的雇员,激活了教师们的科研主动性,却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在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围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

每年年终,教师都要将自己在本学年完成的教学、科研任务,按照学校或学院统一制定的分值折算规则,将课堂授课、指导学生等教学劳动,和论文、项目等科研成果计算为分数上报,在不同的学院,分数的“单价”也各不相同。

年度的考核结果,则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3-5年的聘期结束,期间的考核成果需要重新积累和计算。

年度考核结果,可能影响聘期考核

而随着考核任务的不断增加、考评难度的逐渐加大,“职称降级”正越发成为悬在教师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便“上岸”长聘也没有安全感可言。

为了不失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表最多的论文、拿到最多的项目成为了高校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迎合结果导向性的绩效考核,研究的质量和价值本身则变得不再重要

现在许多教授不愿意拿大项目,就拿300万元左右的项目。”一位工科类青年教授透露,这样既容易完成,对考核也有利。

另一位青椒则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为了评职称,把一篇好论文拆成了八篇水文“我琢磨着,一个省基+8篇文章,在我们学校评副教授应该是足够了。然而,在沾沾自喜的同时,我又对那篇未出世的文章感到惋惜。

“职称降级”的背后,潜藏着高校教师幸福感降低、竞相追逐短期成效乃至无人敢坐“冷板凳”等问题。

打破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

如何在最大程度激发高校教师科研潜力的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进行科研探索,避免“职称降级”带来的弊端?

近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个文件,推动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尝试,给人才“松绑”。

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晋升考核等各类考核形式,根据绩效情况,可以减少、减免考核,适当延长考核评价周期

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日常考核相互结合,并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

2022年,在实行“职称降级”的同时,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也曾在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到,“我们将为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大家只要有能说得出来的成果,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以提名推荐的方式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你们甚至可以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设立了相辉研究院,将提供10年以上的长周期支持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5-10年不考核,为人才“十年磨一剑”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不少高校都已建立职称“直通车”机制,支持有能力者破格晋讲师甚至可以直聘教授。

例如,四川农业大学将职称晋升分为常规通道和破格通道,破格通道设置3种类型。破格通道中的直聘和青年专项为新增类型,可不受单位推荐指标、不受任职年限、不受资历职级等限制,旨在激励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常州大学实行的“低职高聘”的人事制度,不唯年资阅历、职称职务,只看业绩贡献,有教师从“副教授七级岗”竞聘至“教授二级岗”,以“讲师”身份竞聘到“教授三级岗”。

职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个中难题非一朝一夕可以破除。但毋庸置疑,高校要做的不能只有“挥鞭子”,也应为教师们造一个安心教学与科研的环境只有如此,中国的学术才能健康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