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山,与看人,可以是一回事。在东方哲学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与人都是有性情有气质的,而且,有对话——比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肖兄的北美山河,与美国大师自然不同,有潜在的中国美学与图式的影响
,
而李兄对壮族的一个分支,也有着朴实自然的观看。
他们都没有在表面上炫目。这可能是老一辈摄影家的特点。
——摘选自
颜长江
撰写的展览序言
《山岳山人》肖彤彤李伟坤摄影展
于2024年10月26日在九月艺术馆顺利开幕,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需求,该展将
延期至2024年
12月8日
(周日)结束,欢迎前来观展。
肖彤彤李伟坤摄影展
艺术家
肖彤彤 李伟坤
策展人
李洁军
指导单位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主办单位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
深圳市摄影家协会 珠海市摄影家协会
协办单位
深圳龙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深圳龙岗区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九月艺术馆
珠海影像空间
展览地点
九月艺术馆
(深圳龙岗坂田手造文化街)
序
/
颜长江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羊城晚报图片总监
肖彤彤先生的摄影,初看平常,仿佛只是对大师的再现。
那是安塞尔·亚当斯。我从肖兄的摄影中,看见亚当斯的背影:他住在约塞米蒂,边开车边观察,车上有他的大画幅相机。工作到中午,就打开后厢盖,煮一碗鹰嘴豆——这让我垂涎,不仅因为我也是“爱豆”之人,更因为他惬意的工作方式。他的工作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居住在那永恒的山脉下,他观察,陶醉,在诗意的自然中运用理性,精确地创立分区曝光法,成为风光摄影的创立者,过着悠然而富足的生活,还当上了环境保护的先锋。从科技到艺术、从财富到地位、从在野到主流,他都兼而得之。一个男人的成功莫过于此,他奠定了摄影人理想生活的样子。
肖兄从武大毕业,也曾历经坎坷。说实话,比亚当斯这西部牛仔的人生路,可能要难得多。大师是幸运的,最幸运的是,很多年以后我们难以绕过他。我们在一个他已过时的年代,走到他拍摄过的约塞米蒂和科罗拉多,我们无法不像他那样摄影,还没有他的好市场。
不少中国摄影师就是这样。比如肖兄走到亚当斯的景色前,就无法不同样用上大画幅,向大师致敬。因此,超越是那么难。所以一开始,你会觉得这些作品并无多大看头,你会比较,嗯不错,黑白影调直追大师,非常优美,可以乱真。
然而,艺术史上不可轻易重复前辈。他仅止于此吗?过了几天,再细看就觉得不同寻常,甚至有一些激动:在这条窄路上,肖兄有他自己的突破。尤其是部分作品他破天荒地设置了前景,这在大画幅摄影中是罕见的。我为此陶醉不已——
约塞米蒂峡谷,他拍下两张有半圆山的作品。一幅是通常的大景,可以视为向前辈致敬,而另一幅,一根松枝轰然进入画面,成为壮丽山河的主角。这真是强悍的一笔,仿佛中国书法大家在笔一挥,横扫千军,痛快极了!这一笔改变了所谓风光摄影,是传统影像范式的当代化,也是中国化——我们知道,前景运用是新闻纪实的标准手法,这里却用到大画幅风景上,需要勇气,而松枝与松针,在中国画里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
画面中的是西方风景,有大画幅特有的清晰,非常理性,而前景则“中国化”了,这当然不是简单的对中国画的模仿,而是中西结合,激荡出一幅有新意的画面:浩瀚的细致“工笔”与前景极简的“大写意”,果断“联姻”,非常给力,沉着痛快,逸兴遄飞。
类似的运用还有科罗拉多大峡谷,有一幅前景有两块大石头,左石非常像中国的假山;又一幅前面是两棵高高的松树,也很像中国宋代山水中的树,不过背景完全是另一种西方的大自然。当然也有荒原上的草丛,沼泽里的草杆,都虚化成模糊的写意,则是中国人常有的诗意处理方式,这离大师就更远了一些。
简单地说,中国前景与西式自然背景的合一,前者是诗意,后者是永恒之思——请注意不时出现的地平线。这是对中国意境的发展,也是让情感归于某种绝对理性之下,从而将中国审美观里的神逸之气引向西方哲学里的绝对理念,比如崇高。我自己在《归山》系列里也有过尝试,但肖兄更明显。当然,最好的艺术,是看不出来路与去向,只是提供一种宇宙意识——就像《春江花月夜》一样。他也摄下光照下的无尽海洋,或落基山上纯色的天空。这是真正绝对的风景,完全属于自己,像杉本博司的某些作品一样,将时间归零,只在意天人交感——这里面暗藏着东方人的精神:参透生死,万物一体,世道轮回。陶令公所说的“归于大化”,就是如此吧!
所以,我们可以将肖兄的作品分为两种,仿佛大师与一位东方后学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有意义的。布列松曾嘲笑亚当斯,世界乱成这样了,还在拍这些石头!这一疑问在二战时期是有力的。不过,如果我们从更长远的维度上看,“决定性瞬间”可以永恒,但也可以直接面对永恒,两人的不同在此。而肖兄注入东方的情感与诗意,这一瞬间,似乎是将亚当斯的自然主义又注入了一点人性与当下因素——虽然有些隐晦。所以我更愿意这样阅读这组作品:在更加复杂的科技世界,在东西方对立日趋严重的今日,这种面对是当代的,是“不隔”的,是没有分别心的,这一融合的努力,是一种艺术家面对人类的怜悯与宽容。
李伟坤先生的纪实作品《黑衣壮印象》,与肖兄的作品同展,是一件奇特的事情。或许,仅仅源于两人的友谊,然而,世界上没有哪两件事情不可以一起说的。这个世界是事事相关的。比如,李洁军先生就看出他们“山”的共同点,从而将此展命名为“山岳·山人”。
我们看山,与看人,可以是一回事。在东方哲学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与人都是有性情有气质的,而且,有对话——比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肖兄的北美山河,与美国大师自然不同,有潜在的中国美学与图式的影响,而李兄对壮族的一个分支,也有着朴实自然的观看。他们都没有在表面上炫目。这可能是老一辈摄影家的特点。
然而黑衣壮本身是炫目的,因其独特的齐刷刷黑色服饰。记得这最初是由沙龙摄影师拍摄出名的,那种超级形式主义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一见难忘,甚至在有一种开创性。但多年以来,成熟摄影师们仅限于此:民俗摄影的沙龙化。
而李伟坤从2003年开始,多次进入其间,试图走近黑衣壮背后的真实。他是纪录摄影师。他不仅包含了对服饰与典礼的研究,更深入进入家庭内部,尤其是摄下这一民系(注:这是比民族小一级的概念)在新时代的改变,比如年轻人外出回来,已是牛仔一代。他也对婚丧嫁娶的风俗作了观察与文字纪录。这都是很好的人类学观察,值得进一步做下去。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至爱的一本书,《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这本张祖道先生的传世文字与摄影,最初是家兄颜文斗向我津津乐道的,后来他策划出版了这本书。朴实的日记,平实的摄影,尤其是张先生当年所处的五十年代中期,富有朝气,天清气朗,大家都有专注而愉悦的干净心境,令我极为景仰。张先生描述的,正是一个民族的形象:他跟随潘光旦先生,在川鄂湘交界探究,纪录了土家族的“发现”与命名经过。在路上,用什么交通工具,吃什么饭(比如每天同行的回族干部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甚至车上吃什么当地零食,都得详细纪录,因为这是生活的侧面反映。当然,大量的是对当地的正面了解,包括经济社会民俗各方面,其详细到颜文斗摘其谈物品价格的部分进行研究,即写成《1956年的价码》一文发表。至于民族特征,潘先生一行都是在了解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后,主要用与老人座谈的方式去发现,重在源流传说,并挖掘出该地独有的仪式、服饰、语言、舞蹈(“摆手”),从而认定出“土家族”。这是人类学社会学的成果,而摄影家张祖道作了一部最好的“伴生”作品,因其艺术与文学特征,也自成高峰。
伟坤兄面对黑衣壮,与当年的张先生做的事也类似:这是人类的探秘,也是生活的史诗。说起来,土家在近七十年前已基本汉化,服饰、语言、舞蹈遗存很少,几乎是抢救性发掘。相比之下,黑衣壮的特征就实在太明显了,这是伟坤兄题材上的优势。
据说,李宗仁先生归国后,听说广西成为了壮族自治区,他很惊讶:我当省主席多年,怎么就不知道一个壮族。旧时代是轻视少数民族的,各民族表面上也趋于汉化,其实古时就有“僮人”之称,解放后为表尊重又命名为“壮族”。这也是社会学家努力的成果。黑衣壮族的存在,是非常珍贵的,尤其是在经过大半世纪后,社会已进入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
总之,一个如此显象的民族或民系,是摄影人相当好的研究对象。它们的源流与发展,可以成为中华民族演变发展的可视化模型。相信黑衣壮一定也在急剧的发展之中,伟坤兄的工作还可以进行下去,成为更为完美更有意义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