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有能识别产业里真假信息的眼睛。如果政府号召一件事,当全中国发动,大量的产业投资都进来时,你想知道这时跟进去能不能获益。其实,很多领域是不能,因为另一个产业不是你领域里的游戏规则,看懂游戏规则特别重要。
很多人就问,那怎么做分析呢?其实判断未来趋势,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现象层面要知道的多一点,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事实就无法分析,所以要有足够的东西,勤看、勤分析。
第二个是我们必须要对各个产业都有了解。因为如果没有足够大的信息量,就不可能产生规划。但是只有信息量还不够,还要能够分析。
你对未来趋势做分析,写报告的话足够了,但如果是实践操作还不够,因为你不光要实际落地去做,还要你坚定不移地去喊。理论上所有的预测都是有概率的,没有一个概率能说100%。
但当你预测完了,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是大概率事件,你就要坚定地说这件事情是能做成的,剩下就是靠你的信心、人脉、影响力或者说自证语言,你自己认为这个事情一定能实现,这个事情最后肯定能实现,这是产业的特点,不是完全的预测,而且是号召大家去实践做事。
项目有好坏之分,但是一个项目最后成了,它是不是绝对是这个领域里的最高科技?未必,事情做成是因为所有的因素都聚焦到了一起。很多美国高科技都死掉是因为什么?不是因为科技和产品化有问题,问题出现在不能实现量产。
因为量产需要的是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美国因为产业空心化,大规模生产失去了判断依据能力,也就失去了投资的能力,所以这方面的人才也稀缺,很多的科技死在这里。
我们号召做“积木式创新”,我们是要看国外的创新缺什么积木,导致这个事情不能成。把剩下的积木凑起来能帮他成功,那我们在商业上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和意义,最后再落地变成现实。
但是要看懂了,在关键点上做,而且把每一件事情都做成一个可复制的模式的样板。搞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可以这么做以及怎么做,下次这么做还能成功,这叫可复制。
每个产业有每个产业的精华,很多时候我会看到,有人听到了几条理论,就觉得自己听懂了,就套用到下一个产业里去。
这是不对的,因为产业比较细微,要进到里面去读懂产业背后的东西。每个产业领域都不一样,套路和潜规则也不一样,没有人说的规律恰恰是产业最需要的东西,你要把规律掌握清楚,把分析做全,很多东西就会融会贯通,进入新领域也比较容易切入。
硬科技我看的多,但离文化娱乐产业比较远。韩寒的第一个电影拍出来,不是很看好,第二个电影《乘风破浪》出来就过十亿了,为什么?如果你按规律去找,他是沉到三四线城市做推广的,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群消费群体,三四线城市很多的社会形态和一二线城市是不一样的。
一线城市越来越强调平等、民主、独立、个性化,三四线城市却不是这样,《乘风破浪》成功的特点是唤起了小镇青年在电影放映厅里看周星弛和武打枪战片的回忆,还有小男孩要出人头地、大家街上打架这类,三四线的城市意识形态与一线城市不一样,所以很多背后的东西很有意思,前提是你要能摸索到。
能够沉降到三四线城市做推广,大家都会很重视,现在的大片无一例外都需要三四线城市的支持,因为三四线城市不支持,票房基本没有办法过亿,一线城市人数太少了,而且一线城市可供你消费的选择太多了,做什么都可以消磨时光,在三四线城市,电影却是非常重要的娱乐生活。
包括最近大家一直在热议的《战狼2》,也有这个套路,我们要理解任何一个产业背后都有规律,抓住规律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