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东生态环境
环境工作交流新平台,环境政务服务新窗口,环境文化传播新渠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东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美丽广东迎“新”啦!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正式发布

广东生态环境  · 公众号  ·  · 2025-02-17 18: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月16日,2025年广东省“世界湿地日”暨红树林保护宣传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全球新物种——“海珠微瓢虫”(Eidoreus haizhuensis Liu&Li,2024)。

海珠微瓢虫发布现场。(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标志着海珠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打破了城市常被视为生物多样性“荒漠”的刻板印象,也再次彰显了广州在生态修复和科研监测领域的卓越成效。


小众类群

微瓢虫科物种在中国首次被发现


海珠微瓢虫特写图。(通讯员供图)


据悉,此次新物种是2022年度海珠湿地昆虫调查监测过程中所发现,并以海珠命名,即“海珠微瓢虫”,该成果已在国际期刊《Zootaxa》上发表。


该新物种体长1.2至1.3mm,比一粒芝麻还小;椭圆形,背侧和腹侧凸;红棕色,足和触角颜色较浅;表面无毛,被稀疏和短的黄色刚毛。调查中一共在海珠湿地发现3头标本,发现地点分别为湿地二期及湿地三期研学空间,周边生境以龙眼、荔枝等果树为主。


微瓢虫科是一个小众类群,过去它被认为是伪瓢虫科的一个亚科,现基于分子数据已被提升为独立的科。目前仅有7属19种,大多数属种仅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和南非某些特定的岛屿,此次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此科及物种。


发现难度

显微镜下检视数万头标本才得出鉴定


海珠湿地并非第一次发现新种。2021年和2022年,海珠湿地相继发布了“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两个新物种,“与前两次相比,‘海珠微瓢虫’发现与研究的难度更具挑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俞雅丽博士如是说。


据俞雅丽介绍,野外调查中,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已采集了超50万头昆虫标本。而“海珠微瓢虫”体型微小,且该类群在国内的研究尚为空白,科研人员在体式显微镜下检视了数万头标本,才最终分拣鉴定出该新种。


“前期对标本进行分目时,标本量更加庞大,微小昆虫往往混杂在大量的其它昆虫和杂物中,发现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在之后的解剖过程中依然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俞雅丽表示,许多昆虫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差异不大,尤其是同属的物种,其外部形态特征可能非常相似。科研团队在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时,必须在高精度的体式显微镜下对其口器、外生殖器等关键部位进行解剖、观察和比较。而发现者刘振华博士正是凭借着高超的专业素养、扎实的昆虫分类学功底,以及在海珠湿地开展数年生态监测的丰富经验,才能发现这些细微的差异。


小甲虫 大佐证

打破城市“水泥荒漠”的刻板认知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而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是生态链中的关键成员,也是能在评判生态环境恢复成效及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示性生物。


通常情况下,新物种多被发现在人迹较少的郊野,而城市常被视为生物多样性的“荒漠”。近年来,海珠湿地接二连三发现昆虫新物种,非常有力地挑战了这一观点,再次印证了城央湿地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以往认知,说明在合理规划和管理的城市绿地中,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得到保护,甚至可能得到促进。


事实上,广州市有着深厚的湿地文化底蕴,湿地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是广东省最早出台市级湿地保护规定的地市,省级以上重要湿地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湿地公园+”“小微湿地+”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保护修复卓有成效,生态惠民福祉突出,为国内外大都市湿地保育与发展提供了“广州样本”。


海珠湿地作为广州城市内部的一片宝贵绿洲,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和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即使在看似生物资源匮乏的城市中心,依然能够维持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也揭示了城市生态系统远比人们之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和富有生命力。


推进生态修复

瓢虫科昆虫是农业生产的有益物种


海珠湿地航拍图。(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海珠湿地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理念,逐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通过恢复自然水文条件、种植本土植物、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等措施,为本土物种创造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表示,海珠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优先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辅以适度的人工干预。“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生态监测和动态调整,确保修复工作科学有效。”范存祥说。


值得注意的是,海珠湿地垛基果林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协同形成的近自然系统,而瓢虫科昆虫是农业生产的有益物种,尤其是蚜虫的天敌,对果树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微瓢虫的发现表明,该生态系统有益生物多样,对果树生产和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印证了此处垛基果林文化的深厚历史。”范存祥表示,海珠湿地将以微瓢虫发现为契机,推进生态修复,发挥瓢虫等有益生物的作用,实现多功能、多目标的生态发展。


源/南方都市报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 在看 ,一起助力生态环保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当服务员把账单拿过来时的你…
8 年前
时尚女装搭配  ·  女性体重对照表,看看你在哪个档次
8 年前
懒人医学考试中心  ·  【护士】一天提高100分第三季—开启洪荒之力
7 年前
赛柏蓝  ·  这个药又涨价了!530元一粒!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