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旅之声
“中国旅游”是国家旅游局联合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共同打造的一个官方旅游资讯发布平台,服务广大游客,宣传中国旅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锦观新闻  ·  成都没有“最美”的季节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雪后丹霞:半山素裹半山霓 ·  3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雪后丹霞:半山素裹半山霓 ·  3 天前  
海南工信微报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3 天前  
海南工信微报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旅之声

山东菏泽:文化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文旅之声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08-24 17:02

正文

打造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园区,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孵化“龙头”文化项目……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多措并举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提升城市内涵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7月底至8月初,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菏泽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共同开展了“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深入菏泽市牡丹区、曹县等7个区(县)实地考察。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方面,菏泽有何独到经验;文化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当前,其“集聚化”发展还面临哪些不足,这些问题同样受到外界关注。


非遗为载体 “双创”添活力


菏泽市文化遗产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1项、省级93项、市级241项。在做好传承保护的同时,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地文化建设和产业兴盛带来了新机遇。


柳编(曹县柳编)是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据记载,曹县柳条素有皮薄、柔韧、洁白等特色,编织成的筐子、簸箕等生活用具或手工艺品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依托这项非遗技艺,曹县创新地采用“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


坐落于该县的山东曹普工艺有限公司就是以柳编制品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企业。“以柳编技艺为核心,该公司推动产品升级,丰富产品种类,通过设立生产基地,带动辐射周边乡镇上万名农民就业。”曹县林业局局长王振飚介绍,以非遗技艺为依托,曹县林木加工企业与文化创意等相关领域不断融合,目前从业人员达42万人。


在菏泽市东明县,东明粮画发力精准营销、打造非遗品牌的实践,既为农村特困家庭、留守妇女等带来了就业机会,也令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我们通过开发手工教材、免费培训等方式吸引群众体验东明粮画,促进东明粮画的传承保护,同时,借助文化交流活动让东明粮画到国际市场亮相,吸引订单。”东明粮画传承人韩国瑞坦言,几番探索下来,东明粮画不仅走进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进行展示,还在东明当地扶贫工作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互联网+”引领观念升级


曹县大集镇淘宝产业园是山东省重点项目,依托“互联网+”,原本偏僻贫穷的大集镇一跃成为农村电商的“领头雁”,通过培训引导、一对一帮扶、线上线下联动等模式,带领当地百姓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大集镇丁楼村有“山东淘宝第一村”美誉。“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有人从事服装贸易,用肩挑人扛的方式到其他城市推销产品,但一年下来收入甚微。”丁楼村庆生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爱华介绍,直到2009年,她接触到“互联网+”概念,通过网上接单的方式才逐步打开了销路。


“依托本地剧团多等优势,加上村里早年就有这方面的探索,丁楼村将演艺服装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不仅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拓展产品种类,还形成‘网店+加工厂+网络分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该村党支部书记任庆生介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丁楼村目前300多户家庭中有280户开起淘宝网店,其中,年销售收入逾100万元的达35户。


书画产业是菏泽市巨野县的一块“金字招牌”,该县有4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共培育画师万余人,其中,农民画师就有8000多人。“20多年前,我把画作拿到集市上售卖,一天收入20元。如今,单靠接单工笔画年收入就非常可观。”孔庆臣是该县大义镇潘庄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画家,他的“转型之路”吸引许多村民加入书画创作队伍。


在引导精品生产、推介优秀画家、孵化乡土人才的同时,巨野县许多书画机构开通各自的门户网站,并与淘宝等电商平台广泛合作。统计显示,2017年,该县销售书画作品120万余幅,实现产业增加值5亿元,带动25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