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鹏城食事
权威、专业的食品和药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鹏城食事

到底还能不能吃油条了?别慌,这事得科学看待

鹏城食事  · 公众号  ·  · 2017-12-06 19:04

正文

作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食物

金黄酥脆的油条

是不少人的经典早餐搭配之一

但最近油条君却摊上大事了……



一篇题为《【这些油条吓死人】权威发布…》的文章迅速点燃朋友圈,文中称:上海市近日组织的一项消费体察对25个品牌29件油条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检测,包括肯德基、麦当来、永和大王等知名连锁以及桃园眷村、张记油条等网红店铺,检测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众多宣称无矾的油条中铝含量竟和普通油条差不多;9件样品极性组分超标;饱和脂肪酸含量高,3个样品甚至检出塑化剂……


看到这里,吃货们吓得手里油条都掉了!

以后还能愉(an)快(xin)的吃油条吗?

别急,我们且逐一分析。


1

检出铝不一定代表使用了明矾

二者不能直接划等号

根据文中数据图,无矾油条铝含量检出值和普通油条差不多。而明矾就是传统油条工艺中常用的一种含铝添加剂。这么一想,检出铝就是使用了明矾,似乎顺理成章。但这些宣称无矾的商家真的是不约而同、集体欺骗消费者吗?


检出≠使用,还要考虑本底

根据香港食环署的研究资料,大部分食物和饮用水都含铝,铝可能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使用铝制烹饪用具和锡纸等也能导致。所以,油条的原料本身就可能含有铝。有两项研究显示,小麦、面粉中铝的本底值平均为18.6 mg /kg、10.4 mg /kg;面条、饺皮(面制品)中铝的平均含量为10.3mg/kg。而文中油条的铝检出量绝大部分都在10 mg/kg以内,从这个值来看,很难断定是否使用了含铝添加剂(如:明矾),而要结合原料本底值、加工工艺、环境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


即使真的使用也是国家允许的,但要符合限量要求


据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明矾可以在油炸面制品中按需求适量使用,但铝的残留量应≤100mg/kg。而油条就是一种油炸面制品,其制作过程也是允许适量使用明矾的。而且除了油条,海蜇、面包、饼干等很多食品在生产加工中也可以使用明矾,只要按照国家规定适量、规范使用明矾,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个别超量使用是违法行为,我国严厉打击

我们也注意到,文中一件样品的检出值非常高,“四大金刚”油条铝含量高达980mg/kg,这就有很大嫌疑了,很可能是超量使用了含铝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我国一直在严厉打击。曾经油炸食品铝超标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如广西市2009-2013年对1424份市售油炸食品的调查显示,铝的平均残留量为322.83 mg/kg。但自我国2014年发布调整含铝添加剂使用规定公告及标准修订后,油炸面制品中铝超标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以广东省为例,油炸面制品、焙烤食品中的含铝添加剂(铝残留量)超标率2015-2017年连续三年下降。


一般来说,越是小作坊式的店面风险越高。咱再回顾一下“四大金刚”这加工环境,估计连标准是何物都未必知道,更别提食安法的有关规定了,出现这种问题也不足为奇。

脏乱差、黑乎乎、油腻腻,

反正这种店面小编是不敢进去……


2

加塑化剂并没什么卵用,缺乏“作案”动机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卫生用品、油漆等,此次检测项目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就是塑化剂的一种。但检出塑化剂的样品真的是人为添加吗?

塑化剂可用于食品包装,但食品中不可人为添加


根据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规定,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但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


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如果使用,应该严格执行《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DEHP最大残留量为1.5mg/kg。


既然食品中严禁添加,为什么还要规定最大残留量


塑化剂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工业制品,环境、饮用水中也存在微量DEHP,塑化剂也会从食品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会摄入少量塑化剂。因此,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规定了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


不过,DEHP急性毒性较低,也不会在人体中蓄积,人体可以正常代谢、排出,偶而少量摄入DEHP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一个60kg的成年人终身每天摄入3.0 mg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油条工艺没必要添加,不排除迁移原因

塑化剂对油条的外观、质地、口感没有任何作用,对于加工工艺、过程也没啥帮助,因此,制作油条没必要加塑化剂。那文中3个样品检出塑化剂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从卫生部的规定中就可以得到关键信息——迁移。根据香港食环署的研究资料,塑化剂溶于油,当与油性或高温食物接触时,塑化剂的迁移量会增加,而且温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迁移量就越多。油条作为高温煎炸食品,文中有3件样品检出少量塑化剂,不排除是从食品包装材料、实验接触材料(如塑料自封袋)等迁移到油条中或是不当储存油条、不当使用食品接触材料等原因所致。


3

非标方法检测数据做第三方数据

社会公示要慎重

文中提到的“27%”实际上是GB 7102.1-2003《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中对煎炸用油的限量要求,而不是煎炸食品本身。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条)目前并无单独的国家标准。

GB 7102.1-2003 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


我国目前并无针对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条)中极性组分的检测方法国家标准。仅凭文中信息,无法判断此次油条中的极性组分是如何检测的。如果是直接对炸油条使用的油锅中的油进行检测,就可采用国标方法GB 5009.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但如果是购买油条作为样品,带回实验室提取出油再进行检测,就涉及到一个采用非标方法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