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李克强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闭幕后总理记者会
(2016年3月16日)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近年来,我们都见证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壮大,但是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农业对于国计民生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因此,即便是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一直占据大多数的国度里,农民问题、农业问题,依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实生活中,广大农村地区,依旧有不少人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迟迟不能脱贫。而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举措的施行,我们看到了农业人口摆脱贫穷,奔向美好未来的出路。
2018年1月25日首映的纪录电影《出山记》,就带着我们见证了一个关于“脱贫攻坚”的真实案例。
将于近期在全国上映的《出山记》,以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的脱贫攻坚、乡村道路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具体工作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大漆村党总支书记申修军,以及村民申学科、申周等为代表的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大山的故事。
就像去年另外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纪录电影《落地生根》一样,在《出山记》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无法落地、切实惠民的好政策,也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一刀切”,而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有协调的迅速落实。然而,和《落地生根》不一样的是,这部片子是一种“带着态度的平视的沟通”(白岩松)。
出身于农民的焦波,从《俺爹俺娘》到《乡村里的中国》,就一直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深厚土壤之中,扎根于淳朴的农民之间。他没有凌驾于农民兄弟之上的俯视,因为尽管他不种粮食,但是他骨子里就是一个农民,因此对被拍摄的农民,就像白岩松说的那样,有着一种“骨子里的平视”。而可以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骨子里的平视”,才能让这部影片的拍摄团队在大漆村能够“蹲守”近一年的时间,从而赋予了这部影片一种切实的“工匠精神”气质。
《出山记》剧照-申学科和干部就修路问题进行争论
源于这样一种平视,这样一种深入,拍摄团队才能将更多村民与干部之间因为各项政策落实而产生的矛盾,以及其间种种比编出来的故事更加动人心魄的真实,被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脱贫攻坚这一场对未来中国发展必定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一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往往都是在矛盾最为激化的时候。而《出山记》里,同样具有极强的矛盾冲突。作为大漆村脱贫攻坚的带头人,申修军这位党总支书记,有着鲜明的特色。他一方面要全面规划好全村工作的大方向,一方面又要挨家挨户地进行实地调研,让“精准扶贫”这样的好政策,切实地给每一个贫困户都带去实惠。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不容易的。
在申修军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中国当代农村中,每一个基层村官都要面临的苦恼。他们既要对全村的群众负责,又要对上级的政策实施负责。而每一家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又让“申修军”们一次次往返奔波、协调沟通。在《出山记》里,在申修军身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基层农村干部的不易,切实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苦楚。就像在被人打伤后和老婆吵架的时候,申修军吼道:“群众不理解我,和我吵,你也要和我吵!”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个基层村官那种一心为公,却常常得不到群众理解、甚至得不到家人理解的巨大苦痛,就这样淋淋尽致的展现了出来。面对脱贫攻坚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面对着村民们或疑惑、或兴奋、或迷茫、或不屑的种种目光,申修军们该如何面对?
在被人打伤后和老婆吵架的时候,申修军吼道:“群众不理解我,和我吵,你也要和我吵!”
去年的《落地生根》,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村落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齐心协力。《出山记》则展现了一场更加复杂的脱贫攻坚战役。《落地生根》里的沙瓦村,面临的其实仅仅是一个“异地搬迁脱贫 or 就地脱贫”的问题。然而,申修军面临的情形却更为复杂——“异地搬迁脱贫 or 就地脱贫” + “修路 vs 占用土地” + “修路 vs 种植/养殖”……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的矛盾,这样的情形,绝对比沙瓦村更加复杂。当下脱贫攻坚战最为真实的这种写照,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申修军该如何处理?
影片“男一号”——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党总支书记 申修军 讲话
这些,或许都是我们以前或许没有关注到的地方。但是《出山记》捕捉到了这样内容,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干部也是不易的。所以,当申修军在首映式当天被焦波导演引荐出来的时候,才会得到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才会让观众高呼“让他(申修军)讲两句”。
没有公路,村民们得了病只能这样背着下山去看病
同样,村民们也是不容易的。他们因为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要面对未知的城市生活带来的焦虑,从而爆发出种种惶惑。农民,首先最关注的就是土地和生计的问题。然而,就像是《乡村里的中国》里的杜深忠说的“这个土地不养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无奈地发现,面对着土地,农民们有着割舍不掉,却又一声叹息的复杂情愫。他们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回馈给他们的却不能让他们脱贫。这种现实的残酷,在脱贫攻坚的具体落实中显得尤为引人关注。
申修军和申周一家讨论搬迁的问题
申学科、申周等村民们都说到过,脱贫攻坚政策是共产党带给他们的好政策。但是在具体落实之中,我们却透过镜头看到了诸多冲突与矛盾。申周首先要说服不愿离开土地的父母搬迁进城市,还要考虑以后的发展。可以说,申周不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子弟,因为他不想简单地让土地束缚住自己未来的发展。他曾说,进城打工,老板越来越富,打工的却还是那么穷。他希望自己能够创业,但是也不希望离开曾经的故土太远。于是当原本可能搬迁至务川的希望遭遇挫折之后,他和父母在田间与申修军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不过,从这一段的冲突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朴实和善良。尽管他们的理想和当时的现实有了如此巨大的落差,但是他们也就没有放弃。同样没有放弃的,还有申修军。所以,当最终申周一家如愿以偿地搬迁到务川的时候,他们和申修军之间不再有隔阂,而申周一家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也消弭于无形。
终于搬迁到务川的申周父母,虽然对新房子很满意,但是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了迷茫
所有人在围绕着脱贫攻坚这一政策上的种种不容易,让我们看到了一条沟通的管道,让我们更能够进行一次“换位思考”,用不同的角度解读每个人在这个时代之中的抉择。因此,有评论家认为,焦波和他的作品,为中国纪录片和中国纪录片人树立了一个敢于直面生活、直面矛盾的标杆。
从《乡村里的中国》到《出山记》,焦波的视角一直深情地关注着当代视野下的中国农民。如果说,《乡村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农村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那么《出山记》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最大的希冀所在。不仅如此,《出山记》还带给我们一种更深一步的思考。白岩松就说,“这部片子,我们要点赞;但是我们还希望焦波团队今后能每年都去拍摄这些家庭,十年之后再做一个片子,让观众看到这些家庭之后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一种声音,其实也在促使我们思考,当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了他们不了解的城市生活,他们的未来将会怎样?脱贫攻坚是一场必将载入史册的重大战役,这场战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具有怎样的现实和长远影响?
◥ ◤点击“阅读原文”,直通UC头条之“良友微纪录”,看更多精彩酷炫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