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扛事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祝福!他们终于要办婚礼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补壹刀】又出现“问题肉”,刀哥有些掏心窝子的话想说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24 21:31

正文

过期变质肉、掺入碎纸板、加化学物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鸡肉出口国和第四大猪肉出口国,近来巴西的问题肉事件,牵动了整个世界的神经。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暂停从巴西进口相关产品。


食品安全,是一个燃点很低的话题,冒一点火星,就能撩起气势磅礴的大火。刀哥今天决定在这堆火上,先洒一瓶82年的拉菲,然后再跟你说一些掏心窝的话。





鼻祖


“早餐,喝一杯加了甲醛防腐的牛奶。中午,以一碟子用硫酸铜染绿的菠菜佐餐,再来一片含有硼砂的火腿,晃一晃杯中用过量品红染色或者用过量石膏处理过的葡萄酒,优雅地喝下去。请问,这是哪里的……日常?”


切,这还用问,除了俺们天朝,还能有谁?


厉害了我的哥,都学会抢答了。恭喜你,答错了!


刀哥告诉你,这里说的不是中国,也不是巴西,而是被许多人捧为食品安全圣地的欧洲,一百多年前的老欧洲!


以欧洲人的主食面包为例。18世纪前后,按传统,欧洲上等人吃的是精面粉制造的白面包,这当然相对较贵。夹杂着麸皮的黑面包,则是社会底层吃瓜群众的口粮。


有没有可能做出价格便宜的白面包呢?答案是“很容易”。只要在劣质面粉中加入明矾,“更轻、更白、更便宜”的“白面包”就源源不断地出炉了。1756年,由于英国粮食减产,英国面包师们为了保证口感,纷纷在面包中加入更多的明矾。


▲ 如今中国已经禁止在面包、面包等食品中添加明矾作为发泡剂


用惯了自来水的你们,大概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明矾的作用。小时候,刀哥家里的水缸,总是要往河里挑来的水里撒上一些明矾,水才能喝的。但是,那个时候刀哥不知道的是,明矾中的铝会导致儿童神经发育受损以及成人骨质疏松。你们爱吃的油条、粉丝里,也有这玩意,爱惜自己的话,少吃点吧。


根据当时的记录,伦敦市面上几乎所有面包都在大量使用明矾,最终迫使英王于1758年下令,禁止在面包中加入这种“添加剂”。然并卵,随后的抽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面包都掺有明矾,即使打着“绝对纯正,不含明矾”的面包也同样如此。


这并非孤例。当时看起来“浓稠洁白”的牛奶里,其实掺入了米粉、木薯粉甚至是石灰;菠菜的绿叶是靠含铜化合物染成的;鱼贩子将臭鱼的鳃部染红冒充新鲜鱼,橙子被煮过以增加重量,涂上某些化学药剂变得闪闪发亮再拿去卖。


▲ 这幅海报的名称叫做:meat is murder(肉就是谋杀)


奸商们从来不会放慢自己逐利的脚步,他们已经不能容忍“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式的造假,他们更希望能够“空手套白狼”“狸猫换太子”,不花什么成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涂抹在面包上的,是用绞碎的果皮和化学色素调制、完全不含番茄的番茄酱;杯子里的绿茶,是用醋酸铜染色的树叶伪造的;市面上的柠檬水,不过是用酒石酸调过味的河水……


到19世纪初期,欧洲商人在面包、芥末、葡萄酒、胡椒、糖果等日常食品中掺假造假的现象,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境地。欧洲,全面进入“黑暗料理”时代。


1820年,德裔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专门撰写了一本书——《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揭示那些“可以杀人的食物”如何被制造,又该如何鉴别。


▲  吃顿饭还得配备全套化学检测设备?这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大英帝国子民也无法做到


但阿库姆也承认,普通百姓仅依靠看、闻、摸等常规手段,根本无法识别那些用现代化学工艺“武装”起来的“山寨食品”,市场必须得到专业机构的规范和整顿。


政府表示这个建议蛮好,然后,把这份建议扔进了字纸篓。


斗争


1850年的某一天,33岁的英国医生亚瑟·希尔·哈塞尔闲得有些蛋疼,突发奇想,用显微镜观察市面上的咖啡。结果,几乎所有能买到的咖啡粉中,他都发现了一种叫“菊苣”的植物细胞。当时,用菊苣根粉混入咖啡粉中,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


▲ 在揭穿食品造假黑幕方面,《柳叶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哈塞尔医生把这个发现刊登在《泰晤士报》上,不仅引起公众对咖啡真假的重视,更引来医学杂志《柳叶刀》创始人托马斯·魏克莱的注意。这俩人见面后,一(ji)拍(qing)即(si)合(she),决定一起合作,向不法商贩宣战。


根据分工,哈塞尔负责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并做样品分析,魏克莱负责在《柳叶刀》杂志上公布不法商贩的名字及地址。1851-1854年,两人每周公布一次“质检报告”。食品造假问题,开始得到坚实可靠的科学证明。不断被揭穿的食品安全黑幕,也让民众原本沉睡的关注被唤醒。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调查机构乃至政府人士开始参与其中。



《柳叶刀》的揭黑行为,理所当然地遇到了巨大阻力和仇恨。有评论说,“这本杂志将奸商的名字公之于众,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就算有人拿着枪在贫民窟里扫射,就算有人在大白天搬起石头砸人,也难以企及他们所引发的反响。”


例如魏克莱与哈塞尔联合发布的《伦敦周边地区供水的显微镜检测结果》中,显示伦敦市民日常的饮用水里含有致命病菌。但他们不但在法庭上败诉,甚至收到自来水公司寄来的死亡恐吓信。魏克莱后来还在家中被暴徒袭击,房子被完全烧毁。


▲ 针对当时有毒糖的讽刺漫画。据说奸商本想把熟石膏(右边箱子)掺入糖中,结果误将砒霜(左边桶里)混入其中,酿成悲剧。


但是,历史的马车,总归是不会掉头向后的。1859年,英国布拉德自治镇发生了误将砒霜掺入糖块的中毒事件,导致20人死亡,舆论一片哗然。


英国政府终于坐不住了,先后推动制订了《反食品与药品掺假法案》《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相关法律。在一次次修订并完善的法律的约束下,到19世纪末期,英国食品质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消费者可以放心地从市场上购买各种高质量的纯正食品了。


此后,这一做法在欧洲也得以推广。


反思


欧洲食品安全的黑暗历史讲完了。按照套路,是不是应该借此表明,中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实也没啥大不了。


熟悉刀哥的你,认为刀哥会那么做吗?


这些年,中国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毒生姜……恶劣程度比之欧洲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化工技术比那会有了长足的进步。哎,这么一说,让刀哥有点想哭。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已经有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栽了大跟头,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还会重蹈覆辙??!!


对这个问题,刀哥有几句话想说(按照套路,一定不止几句话)


第一,只要有利可图,那些出卖良心、追逐利益的黑心商人就会层出不穷。我们尊敬的马老师的有一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话道出了奸商们给人世间带来的罪恶。


所以,刀哥强烈支持出台更多严刑峻法,让那些祸害人民的奸商被罚得倾家荡产,让他们只要盘算盘算风险,就不敢漠视害人带来的代价。



但是,我们又只能无奈地看到,正如马老师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资本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敢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


从整个人类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问题终将把人类逼向灭种的绝境,但是,这样的情形,恐怕还会长期的存在,它并不以我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这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关,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关,与古代还是现代也无关。


说实话,刀哥写下这段文字,很心塞。


第二,客观来说,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和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与经济、教育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会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界才会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食品安全问题上来,相应的立法和执法也才能逐步完善起来。


不妨把美国的故事也说一说。正当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轰轰烈烈地揭批食品造假黑幕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无动于衷,“泔水奶”“颜料茶”“苏打粉罐头”依然大行其道。甚至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在古巴战场上被变质肉罐头撂倒的美军士兵,比被西班牙军队放倒的还多。


1906年,小说《丛林》一纸风行,书中细致描写了美国肉类加工厂是如何将各种腐败变质的肉,通过化学处理变成美国人餐桌上的“美食”的。由于内容实在太恶心,刀哥在这里就不复述了。据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吃早餐时看到《丛林》,恶心得把手中的香肠都扔了。


▲ 厄普顿· 辛克莱创作《丛林》,原本是想揭露工厂残酷剥削和压榨工人,但这本纪实小说的描写,却重创了美国人的胃……更可怕的是,随后的调查显示,书中的描写竟然都是真的……


在这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也催生了大名鼎鼎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所以,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现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密切关注,整个社会已经高度觉醒,那些作奸犯科之辈虽然仍旧变着方的害人,但是显然已经处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境地。我们就是要一起拧成一根粗粗的绳索,勒紧他们的咽喉。尽管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客观上需要时间,但我们必须尽可能地缩短这个让人愤怒的过程。


第三,刀哥还想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那些被顶礼膜拜的发达国家,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天生比我们“高贵”, “素质”高得让我们自惭形秽。



跟所有人一样,刀哥恨不得让那些害人的奸商千刀万剐,但是同时,刀哥绝不认为中国奸商就比外国奸商更坏,更不能容忍有人得出中国人就是比外国人“素质低”的结论。当我们贬斥身边的奸商的时候,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用洋人的“高贵”来衬托国人的“低贱”。


刀哥带着大家回溯洋人的历史,不是为了把洋人刻意拉低到恶心的层次,为我们出现的问题找些托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绕也绕不开的事实。君不见,即便在监管严格的欧洲,只因为对肉类品种的审查稍有放松,2013年就发生了著名的马肉风波。


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卓有成效的做法,在许多方面,包括治理雾霾,都需要如此。但是我们需要的是冷静面对、合理扬弃,而绝不需要自轻自贱、崇洋媚外。



如果有人整天对你说,你看人家美国,你看人家欧洲,中国简直就不是人呆的地方。那么,跟你说这话的人,要么是出于糊涂,要么是出于无奈。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请你保持警惕,这种人,憋着坏!


就酱紫!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