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台湾人文与学术
引介臺灣人文及學術研究現狀和趨勢、論文期刊發表概況、論壇及學術前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有哪些看起来像假货的文物? ·  20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知乎会被 DeepSeek ... ·  20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今年,新疆将建保障性住房1.36万套 ·  昨天  
兵团零距离  ·  央媒看新疆 | ... ·  2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央媒看新疆 | ...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第一批用DeepSeek赶作业的孩子出现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台湾人文与学术

張廣達教授近年作品一覽

台湾人文与学术  · 公众号  ·  · 2019-02-10 00:22

正文


到政大读书已近四载,受到导师与师母的诸多关怀与照顾。师母导师以家人相待,关怀备至,导师以亲身经历,指导何为做人、做事、做学问,教我理解世间的苦难与人类的希望,心底无比感恩感佩。


此公众号设立,源于导师曾经的建议,为启蒙新知,尽自己微小的力量。


祝愿导师与师母身体健康,百岁平安。





西域-中外文化交流的中轉站

作者: 林梅村、金文京、柴劍虹、張廣達、榮新江、趙豐、齊東方、蔡鴻生、霍巍 新功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

新功 出版日期:2009/01/22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涉及的地域是「西域」,以及通過西域、聯繫歐亞大陸古代文明的絲綢之路,所收九篇文章,包羅的面向很廣,既有探討吐蕃在中外交流所扮演的角色、探索西域獅子形象傳入中國及其演化,也有討論敦煌地方志書所呈現的地方特色、粟特商人及粟特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又從吐魯番出土的紡織品探討絲綢工藝的發展、從考古出土的金銀器思考物質文明的交流,以及漢代西域地區藝術如何受到希臘影響等等;通讀全書,就會發現,西域作為東西文明的中轉之地,多元文化接觸踫撞,不同的文化因子得以傳播,產生多彩多姿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發展上扮演了絢麗的角色。

目錄

1.霍巍 中古時期的「高原絲綢之路」—吐蕃與中亞南亞的交通
2.蔡鴻生 西域獅子的華化形態
3.柴劍虹 敦煌方志寫本的地域特色
4.金文京 敦煌〈舜子變〉與廣西壯族師公戲〈舜兒〉
5.榮新江 絲綢之路上的粟特商人與粟特文化
6.趙豐 吐魯番地區紡織品的發現與研究
7.齊東方 碰撞與融合—絲綢之路上的外來金銀器
8.林梅村 漢代西域藝術中的希臘文化因素
9.張廣達 唐代的豹獵-文化傳播的一個實例

以上内容撷取自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40348


漢人在邊疆

  • 作者: 藍美華/主編, 李信成, 吳啟訥, 林士鉉, 高雅寧, 張振陽, 張廣達, 陳又新, 陳熙遠 新功能介紹

  •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4/11/01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十篇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課題之論文,以「民族互動與文化書寫」為主軸,透過史料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等方法,考查漢人在邊疆的活動及其紀錄。時代由清代至民國初期;主要參考文獻有日記、詩作、方志、異域隨筆以及作者之田野考察資料等;主題包含漢人官員奉派主持某地邊政時的作為,奉派至邊疆之漢人官員對異域空間、人物、文化之描述與其間可能流露的個人認同與偏見,以及近代「邊務」轉變為「外交事務」的情況下,奉命之漢人官員所遭遇之失敗與挫折等。無論在研究地域、材料、主題及作者之學術背景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多元性。每一篇文章,呈現一個時期和一個地區的特殊問題,綜合起來,卻是可以反映近代中國核心與邊陲關係的變化,亦是現代中國疆域與族群形塑的關鍵。


作者簡介
藍美華/主編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李信成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士鉉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高雅寧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張振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張廣達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陳又新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熙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倬雲  序
王明珂  緒論
陳熙遠  入主鬼方──趙廷臣(1618-1669)與清初貴州的經略
林士鉉  絕塞山泉煮龍井──高士奇扈從東巡及其東北見聞
吳啟訥  成也邊關;敗也邊關──楊應琚在西北與西南邊疆的政治生涯
高雅寧  趙翼詩文中的鎮安府風土民情與「少數民族」治理兼論鎮安府風土民情之今昔
李信成  清代邊區設治與原住民族治理──以楊廷理創始臺灣噶瑪蘭廳為例
陳又新  清代駐藏幫辦大臣鍾方對西藏的認識
張廣達  陶模、陶保廉父子在新疆
藍美華  陳籙眼中的蒙古
張振陽  劃界糾紛中的少數民族地位與形象──以姚文棟、尹明德調查報告為例
陳又新  歐陽無畏與西藏

以上内容撷取自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1723


唐宋時期的名分秩序

作者: 許倬雲, 張廣達/主編, 王德權, 沈宗憲, 廖敏淑, 張啟雄, 林冠群, 童長義/著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元照出版專書這本文集包括七篇文章,其涉及的主題是唐宋政治與名分觀念。其中三篇,是有關國內的政治,另外四篇則是牽涉國際關係與外國對於中國名分觀念之處理。

「名分」是儒家思想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孔子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就是為了要端正古代封建制度正在轉變時,發生的一些社會變化,以及因此引發的,對於原本階級分野的影響。中國儒家的觀念,國家的政治並不只是「公」的部分,也會涉及人與人之間,「私」的部分,種種不同的關係。公和私之間不是對立,而是人際倫理的不斷延伸。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第一條「臣光曰」就是:「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從個人的修養開始,一步步經過「私」的領域,延伸到政治领域,天子之職在於確立名分,皇權制度下最大的「公」,也就是所謂天下。


作者簡介
主 編
許倬雲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張廣達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作 者

王德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沈宗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歷史科副教授
廖敏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張啟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林冠群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童長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許倬雲/序文
許倬雲/導論
王德權/從官人章服制看唐代君臣關係
沈宗憲/宋代詔葬之研究
廖敏淑/從唐朝對外商的管理看華夷名分秩序
張廣達/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胡漢互動兼及名分問題
張啟雄/中國規範傳統國際關係的「五倫國際關係論」理論論述
――五代宋遼五倫國際關係的倫理解析
林冠群/吐蕃名分秩序的建立及其演變
――以唐宋時期為中心
童長義/日本近世「大義名分」語詞形成史
――政治運作與載籍演繹的辨證之一例

以上内容撷取自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1877



邊民在內地

  • 作者: 藍美華 , 張廣達, 定宜莊, 連瑞枝, 金宣旼, 劉國威, 林士鉉, 蔡名哲, 黃淑莉, 陳又新, 隋皓昀, 平山光將, 蔡仲岳, 法提合, 耿慶芝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8/12/01

  •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內地與邊疆的我者和他者雙方,無論是在族際之間還是在個體之間,無論是從族群上層到草根基層,雙向的交互作用既時時演出為政治性的區隔、對抗、暴力衝突,也更經常體現為生計上的相互依賴、文化上和思想意識上的趨同、乃至社會性的磨合與混一。本書第一部分所收專論,關注的主要是被滿清皇朝納入版圖的邊疆族群的活動及其一系列當事人的所思所為、他們與內地的公私往來、他們的主動移徙或被動遷入內地的經歷、他們隨著清末民初大時代變化而遭際的命運;第二部分的口述史則生動紀錄了一位在台新疆人的生命及其與國家間的互動。這些既反映了邊陲與內地原有的多元文化,也展現了近代傳入的異質文化及其與傳統文化的相互激盪。


作者簡介
藍美華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張廣達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定宜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退休
連瑞枝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金宣旼 韓國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教授
劉國威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
林士鉉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蔡名哲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黃淑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又新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隋皓昀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兼任助理教授
平山光將 日本中央大學歷史學博士
蔡仲岳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法提合 前駐台北土耳其貿易辦事處經濟顧問
耿慶芝 駐台北土耳其貿易辦事處資深秘書


目錄

藍美華/序
張廣達/緒論
定宜莊/散落於內地的女真後裔──以閩台粘氏的宗族與族譜為例
連瑞枝/南京歸來──大理世族的身分抉擇
金宣旼/朝鮮通事古兒馬紅(鄭命壽)研究
劉國威/十八世紀北京蒙藏人士對中國佛教的理解
林士鉉/清乾隆年間厄魯特降人在內地──兼述琿春的厄魯特
蔡名哲/松筠──面對漢人凝視的蒙古旗人(附《百二老人語錄‧ 聖道與佛教》譯註)
黃淑莉/岑毓英與清末雲南社會的「亂」與「治」
陳又新/第十三輩達賴喇嘛在內地的活動
隋皓昀/鄂多台在北京的生活──以《鄂庚垣手書日記》為主
平山光將/新疆突厥語系穆斯林在內地(1930-1945)──以艾沙為例
蔡仲岳/來台新疆人之介紹
法提合 口述/耿慶芝 撰寫/從老外到新住民── 一個哈薩克人在台灣

以上内容撷取自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461



張廣達(Guangda Zhang)

學歷:

北京大學歷史系 (1953)


現職:

政治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2009.8-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2012.8- )


經歷:

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 (1953-1963)、講師、副教授、教授 (1963-1989)

荷蘭萊頓漢學院 (Sinologisch Instituut) 訪問研究員 (1981.10-1982.7)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 (1987.4-1987.7)

法國巴黎高等實驗學院第四部 (歷史語言部)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PIIE. IVe Section) 客座研究導師 (1987.10-1988.10)

法國巴黎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研究員 (Chercheur en poste d’accueil) (1989.10-1990.3)

法國高等師範學院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本院) 講師 (Maître de conférence) (1990.1-1990.6; 1992.12-1993.4)

瑞士日內瓦大學兼任教授 (Professeur Suppléant) (1990.10-1992.9)

法國巴黎法國遠東學院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EFEO) 研究資助 (1991.7-1992.6)

法蘭西學院國際講席教授 (Titulaire de la Chaire internationale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93.10-1994.9)

美國 Yale University 訪問學者 (1997.2-6; 1998.6-11)

美國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教授 (1997.9-1998.6)

美國 Princeton University 訪問學者 (第一年)、訪問研究員 (第二、三年) (1999.9-2002.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2000.9- 2000.12)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 (2002.8-2003.2)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004.9-2005.4)

臺灣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講座 (2008.10-2009.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2009.11-2012.7)


學術榮譽

法國亞洲學會(Societe Asiatique) 授予榮譽會員 (1989.8)

法國巴黎高等實驗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第四部 (IVe Section)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3.1.14)

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7)


專書

《大唐西域記校注》(合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大唐西域記今譯》(合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天涯若比鄰——中外文化交流史略》(香港:中華書局,1988.9)。(與王小甫合著)

《西域史地叢考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中華學術叢書)

(co-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III, The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s: A.D.250-750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1996).

《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張廣達文集之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6)。(A)

《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張廣達文集之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9)。(B)

《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張廣達文集之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9)。(C)

《于闐史叢考》(與榮新江合著)(上海:上海書店,1993.12;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D)

《歷代中外行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與陳佳榮、錢江合著)

《沙畹及其漢學》(即將定稿,交由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出版)。(與汲喆合著)



論文、書評

〔篇名後加A、B、C、D者,已分別收入上述各書中〕

〈沙俄侵藏考略〉,《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8.1:21-50;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論文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79),頁955-1001。

〈關於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語詞匯》與見於此書的圓形地圖(上)〉,《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9.2:29-42頁及封三附圖。(A)

〈評大衛.麥肯齊著《塔什干之獅:米.格.切爾尼亞耶夫(1828-1898)將軍的生平》〉,《中俄關係研究會通訊》1979.3:1-5。

〈碎葉城今地考〉,《北京大學學報》1979.5:70-82;收入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編,《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選》第2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頁319-341。(A)

〈臺灣省近年的宋史研究情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0:9-11。

〈歐美近年研究宋史簡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0:12-16。

〈福赫伯主持的「金史計畫」進展情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0:32。

〈關於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的編纂情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1:33-34。

〈國外近年對敦煌寫本的編目工作〉,《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2:12-19。

〈一部值得注意的新編蒙古學書目〉,《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2:33。

〈《沙皇俄國侵略擴張史》(上).第二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頁36-57。

〈《沙皇俄國侵略擴張史》(下).第十八、十九、二十八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頁97-128、129-150、404-425。

〈從世界近代史看反封建鬥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探討》試刊1(1980):56-64。(與陳佳榮合撰)

〈唆里迷考〉(與耿世民合撰),《歷史研究》1980.2:147-159。(A)

〈試論俄國東方學家瓦.弗.巴托爾德對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書〉,《民族研究通訊》1981.2:1-12;收入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200-213。(C)(與張錫彤合撰)

〈唐代禪宗的傳入吐蕃及其有關的敦煌文書〉,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學林漫錄》第3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36-58。(A)

〈吐蕃飛鳥使與吐蕃驛傳制度——兼論敦煌行人部落〉,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167-178。(A)

〈關於唐末宋初于闐國的國號年號及其王家世系問題〉,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179-209)。(D)(與榮新江合撰)

〈研究中亞史地的入門書和參考書(上)〉,《新疆大學學報》1983.3:76-88。

〈研究中亞史地的入門書和參考書(下)〉,《新疆大學學報》1983.4:78-86。

〈蘇聯的烏孫考古情況簡述〉,王明哲、王炳華編,《烏孫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頁185-200。(與黃振華合撰)

〈和田、敦煌發現的中古于闐史料概述〉,《新疆社會科學》1983第4期,78-88頁。(D)(與榮新江合撰)

〈出土文獻與穆斯林地理著作對於研究中亞歷史地理的意義(上)〉,《新疆大學學報》1984.1:,57-64。

〈出土文獻與穆斯林地理著作對於研究中亞歷史地理的意義(下)〉,《新疆大學學報》1984.2:55-63。

〈近年西方學者對中國中世紀世家大族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84.12:29-31。(C)

“Les noms du royaume de Khotan: Les noms d’ère et la lignée royale de la fin des Tang au début des Song,” (with Rong Xinjiang) Contributions aux études de Touen-houang III, sous la direction de Michel Soymié (Paris: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984), pp. 23-46 + plates I-IV.

〈中亞歷史研究書目介紹(之一)〉,《中亞研究資料》1984.3:70-73。(與王小甫合撰)

〈中亞歷史研究書目介紹(之二)〉,《中亞研究資料》1984.4:76-81。(與王小甫合撰)

〈中亞歷史研究書目介紹(之三)〉,《中亞研究資料》1985.1:64-68。(與王小甫合撰)

〈論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5.4:1-13。(B)

〈古代歐亞的內陸交通——兼論山脈、沙漠、綠洲對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中國史學會編,《第十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學者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253-270。(B)

〈中國史〉,國家教育委員會高教一司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現狀和發展——高校「七五」科研規劃諮詢報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頁319-330。

〈比較和對照——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常用方法〉,《文史知識》1985.10:86-92。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學學報》1986.2:71-82。(B)

〈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參加第十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觀感〉,《北京社會科學》1986.2:,153-156。

〈敦煌瑞像記、瑞像圖及其反映的于闐〉,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究論集》第3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頁69-147 + 圖20-34。(D)(與榮新江合撰)

〈唐代的中外文化彙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衝突〉,《中國社會科學》1986.3:37-51。(B)

〈于闐佛寺志〉(與榮新江合撰),《世界宗教研究》1986.3:140-149。(D)

〈阿夫拉西阿卜城、阿克.別希姆城址〉(A)、〈阿伊爾塔姆城址〉、〈阿伊哈努姆城址〉、〈安諾文化〉、〈巴拉雷克城堡遺址〉、〈巴里黑城址〉、〈巴米揚佛教遺跡〉、〈貝格拉姆城址〉、〈伯希和〉、〈布哈拉古城〉、〈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哈達佛寺遺址〉、〈哈爾恰揚城址〉、〈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勒科克〉、〈木鹿城址〉、〈納馬茲加IV-VI期文化〉、〈尼薩城址〉、〈片治肯特城址〉、〈紹托爾佛寺遺址〉、〈紹托拉克佛寺遺址〉、〈斯坦因〉、〈斯文赫定〉、〈蘇爾赫科塔爾遺址〉、〈鐵爾梅茲城址〉、〈托普拉克卡拉城址〉、〈瓦拉赫沙城址〉、〈烏滸水窖藏〉、〈哲通文化〉、〈中亞古代和中世紀錢幣〉、〈中亞土塚墓群〉、〈中亞中石器時代文化〉、〈中亞中世紀早期粟特壁畫〉(以上與陳俊謀合撰)、〈穆格山城堡遺址〉(與王小甫合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頁3-4、9-10、17-18、28-29、46、53、56、125-126、153、257、268、341-342、343、352、364-365、469、484、485、493-494、527、537、545-546、647、722-723、724-725。

〈突厥〉,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民族》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頁424-426。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略論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變化(上)〉,《文史知識》1987.1:65-72。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略論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變化(中)〉,《文史知識》1987.2:109-113。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略論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變化(下)〉,《文史知識》1987.3:84-90。

〈敦煌文書P.3510于闐文《從德太子發願文》(擬)及其年代〉(與榮新江合撰),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頁163-175。(D)

〈海舶來天方,絲路通大食——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聯繫的回顧〉,周一良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鄭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頁743-802。(B)

〈向達先生文史研究的貢獻〉,霍松林、傅璇琮編,《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5)》(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頁470-482。(C)

“Sur un manuscrit chinois découvert à Cira près de Khotan,”  Cahiers d'Extrême-Asie 3 (1987): 77-92. (with Rong Xinjiang)

〈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敦煌于闐語寫卷目錄初稿〉,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頁90-127。(D)(與榮新江合撰)

〈《唐大曆三年三月典成銑牒》跋〉(與榮新江合撰),《新疆社會科學》1988.1:60-69。(D)

〈關於和田出土于闐文獻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東洋學報》69.1/2(東京,1988): 59-62。(D)(與榮新江合撰)

〈唐滅高昌國後的西州形勢〉,《東洋文化》68(東京,1988):69-107。(A)

〈唐代的吏〉,《北京大學學報》1989.2:1-10。

〈有關西州回鶻的一篇敦煌漢文文獻——S.6551講經文的歷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89.2:24-36。(A)(與榮新江合撰)

〈上古于闐的塞種居民〉,《西北民族研究》1989.1:172-183。(D)(與榮新江合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