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杭州萧山一位爸爸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备注:我国现行高铅血症的诊断标准为 >100μg/L 。但不少国家,及我国大城市的医疗儿童保健机构已下调为 >50μg/L 。
这位爸爸说,4 个月来,孩子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没变化,也没吃排铅药,只是远离了银锭,指标就降下来了。
所以,他推测大概率就是银锭的影响。
其实啊,不仅是银锭,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很多地方会有烧“金元宝”“银元宝”的习俗。但这种”金元宝”,有些也是铅箔制作的,含铅量很高。所以,银锭、金元宝这类材料,如果不能确保原材料安全,都建议少让宝宝接触。关于姐妹们对于【铅中毒】的种种疑问和担忧,今天也帮大家一一解答~
虽然前面案例里这位爸爸,是因为女儿长得慢查出了血铅偏高。但临床上来说:儿童铅中毒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孩子不长个/不长肉的原因太多了,不能断定为“铅中毒”。
如果姐妹们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带宝宝去医院挂儿内科/儿保科/体检科,做一下血铅检测。
咱们主要可以自查这几点:
1.居住环境是否属于高危地区?
比如,家是否住在冶炼厂、蓄电池厂等铅作业工厂附近,家里有没有人从事相关工作。
另外,是不是住在那种很老的小区,有没有含铅涂料脱落等问题?因为这些老化脱落的含铅材料,很容易被孩子接触摄入。
2.家居清洁是否到位?
应对口欲期的孩子,需要咱们家长在清洁这块多留心——有没有培养孩子勤洗手的习惯?有没有帮宝宝勤剪指甲(指甲缝很容易藏匿铅尘)?宝宝能碰到的区域,有没有经常擦洗/拖洗?
3.含铅的物品收纳好了吗?
化妆品、指甲油这类物品,很多都是含铅的。日常咱们都要收纳好,别让宝宝接触到。
这几点如果都做到了,一般不需要太过担忧铅超标的问题。
很多人一说起铅中毒,就想到铅笔、玩具、皮蛋、汽车尾气…
其实啊,说起“铅从口入”,咱们真正最该担心的是这个: 配方不明的民间偏方。
根据上海新华医院儿科重金属中毒门诊的数据:每年接诊的逾千例患儿中,有 90% 左右是因儿童直接服用或间接接触了民间偏方导致的铅中毒。
因为铅本身有消炎的作用,很多地方民间治疗痱子、湿疹的偏方中,都有含铅的化合物,让人防不胜防。
微量元素检测我们之前就发文“扒皮”过,早在 2013 年就被国家叫停了——不得作为儿童体检的普查项目。而且,夹夹手指就能测血铅?真没那么简单。
目前血铅检测的方式有两种:
先扎手指,进行末梢血检测——准确度较低,一般作为筛查手段,而不能作为血铅水平的判断依据。
真正要确诊,还需要进行抽血,也就是静脉血检测——连续 2 次静脉采血得出的血铅水平,才具有判断意义。
母婴店的常规套路:先是查出了娃血铅偏高,下一步就是推荐水苏糖或者某种果胶的排铅产品。
千!万!别!买!
毕竟,连检测都是不准确的,实在没必要掏这个冤枉钱!
另外,千万不要自行给宝宝吃排铅药。因为应对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的根本方法,是排查和脱离铅污染源。
所以对咱们家长来说,最靠谱的就是:一旦怀疑孩子血铅超标,咱就该就医就医,该找污染源找污染源,一切听医生的安排。
至于日常饮食吃点啥能排铅,答案可能简单到让大家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