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以下简称“三孔”)分别为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以及孔子嫡长孙的衙署。作为儒家文化最具象、最有代表性的物化象征,二千多年来,“三孔”逐渐发展为规模宏大、世所罕见的文化盛迹,在中国古代祠庙、陵墓、官府建筑门类中以其体制完备、布局严整、保存完好以及特有的纪念意义而占有特殊地位
。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火纷飞,“三孔”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败落景象,成为没落时代的一首无声挽歌。新中国成立后,“三孔”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震荡之后迎来了新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财力极端困难的情形下,仍坚持每年拨付一定资金保护“三孔”文物、保护文物环境,“三孔”进入有史以来最稳定的发展阶段。1961年,“三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7日,“三孔”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三孔”文物的保护管理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孔庙鸟瞰
申遗成功的三十多年来,“三孔”遗产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曲阜几代文物人接续奋斗,以无愧历史、无愧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照《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标准要求,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
,在“三孔”世界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实现了遗产的有序传承和与民共享。以“三孔”为核心的曲阜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大踏步推进,“三孔”与古城更加融为一体,取得了城市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有序推进文物本体保护。
“三孔”有古建筑1300余间、石碑石刻5000余块、馆藏文物30余万件、古树名木4万余棵、古墓葬10万余座,遗产要素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且价值极高,是“三孔”突出普遍价值的核心载体。申遗成功以来,遗产地以《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保护规划》为引领,以深入的遗产价值研究和科学的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为基础,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基本原则,开展了系统的古建筑修缮和油饰彩画保护工程,并率先开展了以“岁修”为蓝本的孔庙孔府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实现了古建筑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相继设立了汉魏碑刻陈列馆和孔庙神庖汉画像石展馆,集中保护展示珍贵的碑刻以及汉画像石刻,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实施了孔庙石碑石刻的现代化保护修复
,清除了碑刻病害;扎实推进馆藏文物的保护,开展了以丝织品(明代服装)文物、青铜器文物、纸质文物为主的文物本体保护修复以及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持续对古树名木进行加固支撑和病虫害防治,并开展了古树名木优质种质基因采集及培育以及数据库建设等,不断提升古树名木的科技化保护水平。
系统保护“三孔”总体格局。
“三孔”位于曲阜的古城区,周边历史悠久的鲁国故城、明代故城见证了“三孔”的发展与历史演进,古城与古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生命体。“三孔”遗产地积极践行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要求,陆续编制和修编了数版曲阜城市总体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城市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条例办法,构建起成熟完备的保护协调机制,为“三孔”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系统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数十年来,在城市与文物规划的指引下,“三孔”的历史环境和范围得到了系统治理和恢复,“三孔”文化遗产周边的颜庙、故城城墙、护城河、泮池等一系列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群体关系逐渐明晰,“以城卫庙”的历史环境风貌得以再度重现,“三孔”的总体格局得到了真实完整的保护。
古建筑彩画修复
碑刻修复
赓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脉。
“三孔”以及孔氏宗族在曲阜有着两千余年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三孔”的营建扩修还是孔氏宗族自身的发展繁衍,不仅留下了众多物质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异常丰富,成为“三孔”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些蕴含在三孔中的非物质文化财富,遗产地
进行了系统的
挖掘、整理与弘扬:有着“世界最长家谱
”“
存世谱牒之冠”之称的孔子世家谱于2009年再次续修告成;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祭孔大典亘古钟声依然悠扬;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孔府菜由深深庭院走向寻常百姓家;古老的古建技艺不仅代代相沿、传承有序,而且通过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研究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基地、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国家科研基地的设立以及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等大型赛事的承办,到了进一步弘扬
。
保护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高效的管理体制是“三孔”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曲阜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始终坚持“文物安,则曲阜安”的理念,从机构编制、文物保护队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确保“三孔”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有章可循、有序运行。遗产地以文物“四有”工作为核心,不断完善“三孔”的保护区划和管理档案等,筑牢文物基础工作;坚持“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不断提升文物安全防范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构筑起“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探索建立了独具曲阜特色、科学高效的“三孔”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祭孔大典
文物活化讲好中国故事。
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
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面对文物利用的时代新要求,遗产地深入研究“三孔”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发挥好文物教化育人的作用。在“三孔”景区原有复原陈列和文物陈列的基础上,2019年建设完成了集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场馆——孔子博物馆,大幅提升了“三孔”馆藏文物的阐释与展示水平;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儒家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了祭孔展演、圣门礼乐等演绎活动,对儒家文化进行现代文化视角的创意表达,源源不断为广大游客送上文化盛宴,古老的“三孔”景区及新落成的孔子博物馆成为备受青睐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孔子研学游圣地,迸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
与人民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根据《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等要求,以“三孔”保护为前提,遗产地通过可持续的旅游管理,积极推进文物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景区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景区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增进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积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在落实文物景区法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了包括全国教师、孔子后裔、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驻曲高校在读及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免费游“三孔”政策以及“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三孔”景区游客量2024年达到795万人次,其中年均免费接待游客约占总量的30%,更好地发挥了“三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使命。
开城仪式
“三孔”世界遗产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希望。仁者弘毅,任重道远,曲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为保护传承好“三孔”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曲阜必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续写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曲阜市文物局三孔世界遗产监测中心
孔子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