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羊毛工作坊
零壹财经旗下新媒体。当世界在做加法时,我们为您做减法。金羊毛工作坊,扣动财富的扳手,投资者的私人定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羊毛工作坊

去杠杆下半场和贸易战预案,中国经济2018年的年中总结

金羊毛工作坊  · 公众号  · 羊毛  · 2018-07-13 00:15

正文


金羊毛工作坊

投资者的私人订制

导读: 我们过去两年去杠杆,好不容易得来的成果,不能轻易调整政策取向,不能因为市场有些反映就调整取向。但是政策的松紧搭配是可以做相应调整的,现在可能有些偏紧。 我们说,稳健中性并不是偏紧的货币政策,这种偏紧可能对去杠杆并不会有积极效应,因为市场利率提高以后,会进一步提高债务规模和负债压力。所以,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我觉得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同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适当降低准备金率,这也是可以研究的。



2018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可以预期的是出口、基建投资和消费数据(6月份应该好于5月份)的下行,为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蒙上了暗淡的阴影。


正在年中关口,2018年下半年的政策走向令人关注——正在调整中的货币政策,金融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不断爆发的信用债和地方债违约事件是否会倒逼紧缩的财政政策也适当调整……


我们听听来自国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鸣的分析:


外部不确定性: 当前,从外部环境来看, 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半年的出口增速可能会有下降。 这是外部的不确定性。


内部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在去杠杆背景下的内需增速放缓成为影响经济最重要的因素。 最明显的影响是投资增速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前五个月降到了历史的低点——6.1%。 回想十年以前,我们的投资都是两位数增长,高的时候达到百分之二三十。现在投资增速已经低于GDP增速了,这还是名义增速,如果看实际增速的话,再算一算,这个数字让人觉得很担心。


第一,基础设施投资回落幅度很大,这跟我们去杠杆、清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是有关联的。这也预示着下一步在政策调整上,也要注意这种倾向,怎么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继续增长,又能避免投资的过快下滑。


第二是去杠杆的非对称性,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压力。


第三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依然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现在有些地方由于偿付能力不足,已经靠借新还旧、借新还息来接续债务。在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隐性债务的压力在增大,它成为一个风险的窗口,值得关注。


第五是房地产市场积累的矛盾增多。 在房地产上不调不行,再加大力度也不行,处在两难的境地。所以这个矛盾在积累、在增加,房地产也是一个风险的窗口。银行里的大量信贷是以土地和房产做抵押的,房地产一旦出现问题,对金融、银行的拖累会比较大。


第六是居民部门杠杆率的上升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现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按照有的机构的数据,我们已经达到了49%。我们的居民部门负债率已经很高,而居民部门负债的70%来自房贷。从这个意义上说, 房贷或者居民部门的债务对消费有挤出。


未来应对政策:


首先,是要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应对贸易摩擦,当前最主要的是要稳定预期, 这是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能轻易变,要坚持结构性改革、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方向, 同时也要有底线思维,要做好各种预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第二,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 下半年下行压力的显现,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比如,中美贸易的走势会怎么样?很难去测算,所以要有预案。 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


第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不能变。 我们过去两年去杠杆,好不容易得来的成果,不能轻易调整政策取向,不能因为市场有些反映就调整取向。但是政策的松紧搭配是可以做相应调整的,现在可能有些偏紧。 我们说,稳健中性并不是偏紧的货币政策,这种偏紧可能对去杠杆并不会有积极效应,因为市场利率提高以后,会进一步提高债务规模和负债压力。所以,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我觉得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同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适当降低准备金率,这也是可以研究的。


第四,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破除无效供给、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方面,要加大力度。僵尸企业的处置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不是很理想。 二是债转股,落地的进程也不是很明显。怎样明确国有低效资产的价值评估和银行不良债务的处置原则?国有资产债转股怎么估值才公允?遇到很多问题。要是按照原有的框框来弄,会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怎么让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有积极性去债转股?现在融资成本又很高。以前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政策性手段,都是银行来承接的,现在用市场化手段,银行怎么才有积极性承接这个股权?这个政策上还要研究,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原标题:王一鸣:当前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与潜在风险

作者: 国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6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8年中期报告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当前,外部环境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中美贸易摩擦,国内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去杠杆背景下的内需增速放缓。他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会增加,对此在政策上要有底线思维。以下为王一鸣演讲的主要内容。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的边际意义在增大,特别是5月份数据出来以后,引起了很多争论。总体来说,供给端或者生产端的数据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需求端,包括投资、消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这个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这是未来经济走势判断的重要依据。

上半年经济运行延续了平稳态势,一些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上半年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平稳态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第一,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在回升,这就是供给端、生产端的。 民间投资摆脱了过去两年(2016年、2017年)相对低迷的态势,今年前五个月增长8.1%,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回升很重要的是在制造业,这两个指标是有对应关系的,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占主导地位,民间投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加快。这表明市场的信心还是有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是有的。


第二,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新旧动能的转换态势良好。 服务业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增长,工业内部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无论是增加值还是投资增长都比较快,一些新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增速很猛,工业机器人增长了85.8%,这也反映了产业端、供给端的一些变化。


第三,企业的盈利继续改善。 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减税降费的落实,供需关系在继续改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高位,规上企业利润前四个月增长了15%,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也比较大。


第四,金融风险防控取得初步成效。 在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地方政府负债和企业效益回升的综合作用下,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是下降的,宏观杠杆率增幅趋缓。我们做了测算,去年四季度末,宏观杠杆率环比有轻微的下调,这也是2010年以来首次环比下调。 地方的PPP乱象也得到了治理,财政部正在清理PPP项目库,低质量或者“名股实债”的PPP项目都在清退。


第五,就业形势继续改善。 无论是城镇的调查失业率还是31个大城市的调查失业率都是下降的。这跟劳动力的供需变化是有关系的,现在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每年都在收缩,使就业压力大大减缓了。


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外部主要是中美贸易摩擦,国内主要是去杠杆背景下的内需增速放缓


大家可能更关心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当前,从外部环境来看,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中美贸易摩擦。 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还是比较强劲的,包括贸易,但是也呈现分化的态势:美国经济很强劲,一季度增长2.3%,二季度可能还会高于一季度,但是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并不好。新兴市场最近波动很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包括美元指数的上升,阿根廷、土耳其货币大幅贬值,出现了经济动荡。


对中国来说,最主要的是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 最近美国宣布对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从时限来看,可能很难规避。 总体来看,我个人判断,500亿美元商品加税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会太大。对GDP、就业、贸易的影响,有很多测算,多数机构的结果是,对经济的影响大概在0.1到0.2个百分点,对贸易、就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它对市场预期和供应链调整的影响会比较大。这种市场预期,从股市和债市也会渐渐有所反应。前两天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深指跌破1万点,有各种因素,这可能是一个触发点。 当然,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还体现在 出口部门上。5月份的外贸数据超预期,这与下半年加税,企业“抢跑”、提前出口是有关联的。这也预示着下半年的出口增速可能会有下降。这是外部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在去杠杆背景下的内需增速放缓成为影响经济最重要的因素。 最明显的影响是投资增速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前五个月降到了历史的低点——6.1%。回想十年以前,我们的投资都是两位数增长,高的时候达到百分之二三十。现在投资增速已经低于GDP增速了,这还是名义增速,如果看实际增速的话,再算一算,这个数字让人觉得很担心。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因为制造业投资是回升的,前五个月,民间投资带动了大量制造业回升;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并没有下降,当然,下半年也许有下降压力。而基础设施投资回落幅度很大,而且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以前是比房地产投资占比低,现在已经超过房地产投资占比,这 跟我们去杠杆、清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是有关联的。这也预示着下一步在政策调整上,也要注意这种倾向,怎么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继续增长,又能避免投资的过快下滑。


第二是去杠杆的非对称性,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压力。 所谓非对称性,就是对国有部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它的影响不一样。大家知道,民营企业的很多融资,包括信贷,是从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取的,包括同业、表外这个渠道,现在去杠杆加快了这些领域的收缩,对民营企业融资形成了很大压力,而且市场利率也有上升,融资成本也在提高。


第三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依然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现在最难的是搞不清楚隐性债务的规模多大。我看了很多报表,所说的差距很大。今天看到这个报告里的测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21万亿到30.5万亿之间,是显性债务的1.4到2倍。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比较严峻了。

第四是地方政府债务,把隐性债务也考虑进去,压力还是很大的。更需要注意的是地区的不平衡 。刚才说的是全国,如果看某些省份的话,隐性债务的规模可能更大。现在有些地方由于偿付能力不足,已经靠借新还旧、借新还息来接续债务。在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隐性债务的压力在增大,它成为一个风险的窗口,值得关注。


第五是房地产市场积累的矛盾增多。 过去房地产市场主要是从需求侧发力,靠抑制需求,供给侧用力不足,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供需背离。怎么抑制需求侧呢?通过行政性的举措,限购、限售、限价,这些调控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越来越严重,最典型的是一二手房价倒挂,倒挂以后,人人都愿意去买房子了,本来不需要的也去买了。一手房价比二手房价还低,很多地方是摇号,不需要的人也去摇号,摇一个号倒一手就变成钱了,这是行政调控带来的一种扭曲。 在房地产上不调不行,再加大力度也不行,处在两难的境地。所以这个矛盾在积累、在增加,房地产也是一个风险的窗口。银行里的大量信贷是以土地和房产做抵押的,房地产一旦出现问题,对金融、银行的拖累会比较大。


第六是居民部门杠杆率的上升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现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按照有的机构的数据,我们已经达到了49%。我们的居民部门负债率已经很高,而居民部门负债的70%来自房贷。从这个意义上说, 房贷或者居民部门的债务对消费有挤出。5月份消费数据的下降是不是跟这个有关联?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下半年下行压力会相应增大,政策上要有底线思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展望全年,上半年经济增长6.7%到6.8%,应该说问题不大, 下半年下行压力会相应增大,我们在政策上要有底线思维,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要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应对贸易摩擦,当前最主要的是要稳定预期,这是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能轻易变,要坚持结构性改革、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方向,同时也要有底线思维,要做好各种预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第二,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下半年下行压力的显现,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中美贸易的走势会怎么样?很难去测算,所以要有预案。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同时可以再研究, 看下半年的形势,不是再去增加投资、扩大投资规模,主要是建立企业的补偿机制,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职工的培训和再就业机制,这需要相应的投入,也需要继续研究。


第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不能变 。我们过去两年去杠杆,好不容易得来的成果,不能轻易调整政策取向,不能因为市场有些反映就调整取向。但是政策的松紧搭配是可以做相应调整的,现在可能有些偏紧。我们说,稳健中性并不是偏紧的货币政策,这种偏紧可能对去杠杆并不会有积极效应,因为市场利率提高以后,会进一步提高债务规模和负债压力。所以,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我觉得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同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适当降低准备金率,这也是可以研究的。


第四,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破除无效供给、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方面,要加大力度。僵尸企业的处置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不是很理想。二是债转股,落地的进程也不是很明显。怎样明确国有低效资产的价值评估和银行不良债务的处置原则?国有资产债转股怎么估值才公允?遇到很多问题。要是按照原有的框框来弄,会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怎么让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有积极性去债转股?现在融资成本又很高。以前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政策性手段,都是银行来承接的,现在用市场化手段,银行怎么才有积极性承接这个股权?这个政策上还要研究,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在培育新动能方面,还得加大力度。这次中兴事件暴露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要强化创新。靠什么强化创新呢?产权激励,知识产权激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怎么来实现知识产权激励呢?地方已经有很多实践了,上海、浙江、重庆、成都,科研人员脑力劳动的投入和单位资金、设备的投入,都作为共同投入,形成的成果,科研人员应该分享产权。我们《知识产权法》规定,职务研究成果归单位所有,而单位归国家,那就是归国家所有。现在地方已经有些尝试了,首先是确权,在研发活动开始前就分割确权,成果出来了,我占多少产权,产业化以后就分享收益了,这是个重大的突破。


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句非常重要的话,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个人所有权,这是个重大的突破。以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办法是奖励,而且提高比重,现在提高到50%,有的地方更高,70%。但是产权和奖励的激励作用完全不一样,有的人形象地说,产权是分地,奖励是分粮食,分地好还是分粮食好呢?说得很形象,这个突破可能会带来科技生产力的重大转化,是一次解放生产力。我们到了这个时代,以前靠要素投入,解放的是传统生产要素,现在越来越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技术的投入,我们需要解放新的生产力,这方面要有所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