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
做人两个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和。
上,能知道
“知道”这个词通常是晓得、明了的意思,它的含义在于对事物有所认识、了解。
“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知“道”,就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礼记》上说,“人不学,不知道”。
知“道”才能得道,得道就是高人了!
人应该知道那些“道”?
1.道不离日常生活
老子说:“道法自然。”
人生的规矩规则、养生安乐,都来源于自然之道。
庄子说:“道在屎溺。”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道,也就是王阳明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
历来的大儒(儒家得道者)、高功(道家得道者)、大德(佛家得道者),他们讲的都是看似平常、切于实用的道理,教导人不离日常生活。宣扬神秘,神话自己的往往是邪教。
2.道是平常心
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人,看作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放下傲慢和自负,返归平凡,投身于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好,就靠近道了。
大多数人在富贵利达时,和穷困潦倒时,心态是截然相反的,整个心灵完全被外境影响,这时平常心不见了。这种人注定会被历史淘汰,成不了大事。
陈胜、吴广反抗暴秦发动起义,声势浩大。可是陈胜连当年的穷兄弟都不能相容,最终失去凝聚力,成为最早被秦军消灭的义军势力。
反倒是刘邦,从始至终,都是一副真性情的样子,身边的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都是当年穷兄弟,这些人不仅跟着刘邦一起出生入死,最后也都得了善终。
若能在这种“不平常”的时候,还能保持平常心,就是“道心”了。
3.道不远人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意思是: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
那就不是知“道”了。
生活不是远离世人而去追求自我完善,生活就是要在各种麻烦、烦恼中寻找生命真谛,所谓“修行当在红尘中”。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能知足
真正知“道”的人,一定会克制自己的物欲。
人无百年好,花无百日红,万事都有盈亏消长,所以知“道”的人都懂得知足,很开心快乐地守着“道”,因为守着这个“道”,就是守住家庭的幸福,平安,健康,寿命。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灾祸,带来不幸。相反,满足于自己的境况和利益,就能避开祸患,反而常常能得到利益与心理的满足。
老子指出,人如果不知足,贪恋功名、钱财、喜好,必然最终损害自己。求名则不爱其身,图财则有损其身,贪得则病其身。
如果王莽知足,不去篡夺皇位,那么他必定青史留名,与霍光一样,成为名臣典范;
如果刘备、关羽知足,暂时坚守荆州暂缓北上,关羽就不会败走麦城,导致吴蜀联盟的破裂;
如果汪精卫知足,不去投奔日占区,也不会落得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足则不会遭到损辱,知其止则可以避开危险,生命也可以长久了。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强大的明王朝,明军统一中原,北逐胡虏,深入漠北,威震四方。立国不久,便万国来朝。
可是,明太祖却定下祖制: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他将周边臣服中国的朝鲜、日本等国定为不征之国,不许子孙觊觎这些国家的领土。这样的知足,换来了两百多年的稳定,换来了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
知道自己是一块什么“料”。是块铁就去打钉,不要幻想顶替不锈钢;是根椽子,就不要幻想挑大梁。不做力不能及的事,不抱经过努力不能实现的幻想。是什么,就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事半功倍,人生照样辉煌!
————————END————————
将煮酒论史置顶后,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煮酒论史的信息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