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英格兰,
威尔士
的产业基础薄弱
,在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次转型后,现今威尔士在文化、创意产业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仍显乏力;此外,威尔士的
经济水平较英格兰落后
,整体较为贫困,却也因此避免了类似于伦敦在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巨大两极分化。
英格兰
第一波城市更新
缘于二战后的“去工业化”进程
,以伦敦为首的核心城市启动了棕地利用、滨水区改造等更新计划;
第二波城市更新
缘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吸引资本、打造城市品牌的需求。
威尔士晚于英格兰启动城市更新,其动力更多来自于工业衰落后城市振兴经济、恢复活力的内部发展需求。反映在
更新目标方面
,
英格兰
着重建设办公空间、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城市竞争
,并着力保持伦敦作为“世界城市”在国际金融与贸易方面的优势;
威尔士
则强调内城复兴、住宅建设及城市的宜居性。
相比于其他英国港口城市,
卡迪夫
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19世纪初才正式进入城镇化阶段,凭借以煤炭出口为主的工业贸易不断发展经济,人口随之增长,辖区边界外延(图2),最终于1905年获得城市地位,后于
1955年成为威尔士首府
。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转型,卡迪夫的煤炭出口及相关制造业于1914年起不断萎缩,最终于1960年代陷入停滞,给其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打击,贫困、失业、内城衰败、环境恶化等问题随之而来。
进入
20世纪下半叶
,
卡迪夫开始着手进行城市更新
:
1960—1980年代
的更新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市北部及市中心区,以发展零售业、鼓励公私合作、吸引游客为主要内容;
19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
的更新范围主要集中在卡迪夫海湾区,以改善环境、创造就业、重塑城市形象为主要内容。两次更新一方面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又形成城市内部的区域竞争。
2017年
卡迪夫市人口为36.27万,在人口密度、居民收入、城市财政等方面均居于威尔士城市前列,成为拉动整个威尔士经济发展的引擎。
现今
卡迪夫的城市发展目标指向宜居、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其2016年发布的地方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2020年之前,要将卡迪夫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欧洲首府城市、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并显著提高市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