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痛别!她于11时18分离世,年仅48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如何看待IBM的“全球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9-01-11 18:36

正文

似乎人人都在期待量子计算——而比观众更着急的,显然是那些科技巨头中的“演员”们。比如说这两年正在和谷歌、英特尔比拼量子计算领域冲刺速度的IBM。


刚刚在CES 2019上,IBM展示了被誉为杀手锏的量子计算产品:他们真的搬来了一台量子计算机。


1月9日,这台名叫IBM Q System One的量子计算机,被装在2.3米高的玻璃盒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由于极富未来美感,很多媒体都惊呼这台设备像是博物馆里的名贵珠宝。



而比外形炫酷更让媒体和大众惊讶的,是IBM宣布这是世界上首台量子计算一体机,并且表示将IBM Q System One将会在商用上打开更多可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IBM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不排除将这台机器直接卖给客户。


于是这两天很多科技媒体的标题,都是“世界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诞生“。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概会以为,量子计算机马上就可以在电脑城买到了。但是事情的真相恐怕与这个想法相去甚远。


到底如何认识“走向三次元“的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或许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着手:


“商用”这个定义,

跟大伙想象的可能不一样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IBM所谓的商用,到底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刚刚展出的这台设备,在能力上只是将IBM Q计划在云端IBM Cloud中交付的量子计算能力移植到了一体机中。并且根据目前数据,移植的应该是一个并不完整的IBM Q系统。也就是说实体机依旧无法达成计算中心所提供的量子算力。


System One提供的算力究竟有多大呢?如果与经典计算做对比的话,那么它目前还不能跟咱们的智能手机抗衡。与之相对的,是这台家伙的体积相当庞大。这次CES上只是展出了设备原型,如果加上冷却系统和供电系统,将塞满一个数十平米的屋子。


花上千万美金,买一台巨大的算力还不如手机的设备,这东西怎么商用?


其实IBM想要传达的意思是,相比于只能停留在庭院深深的计算中心里的量子计算系统,他们把量子计算设备做到了能够工程化交付第三方。那么当然是在可商用上走出了重要一步,毕竟解决了从完全不能卖到能卖这个关键问题。


放在IBM Q计划的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在不断补完量子计算能力的各种体系环节。比如2017年8月,IBM推出了量子计算系统,随后完成了云计算中的量子能力交付,而且依旧利用Q计划完成了Watson中的某些应用。那么如今完成一体机交付,可以看作是对量子计算前进,所需不同能力的一种不断补充。


而距离量子计算设备进入严格意义上的商用世界,那还远得很。IBM Q System One依旧无法完成任何通用计算任务,其真正价值还是对量子计算形态进行学术观察与研究。如果这个设备进入商业,那么客户也只能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比如IBM在量子计算领域中的学术合作者 MIT、滑铁卢大学量子计算研究所、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等等,用以教学和科研。


当然,这并不影响将量子计算集成为工程系统,本身就是个重要进步的事实。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量子计算更不是。


然而这里还有个争议,就是IBM Q System One到底是不是第一台量子计算一体机?


换个角度想想,

好像也不是“第一”


熟悉量子计算的小伙伴,可能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一家神秘的公司,叫做D-Wave。


这家来自加拿大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主线业务就一个:量子计算,并且自称是世界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


D-Wave做量子计算早到什么程度呢,2011年他们就推出了可售卖的量子计算一体机,标价1500万美金,很多大学和科技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比如谷歌。目前D-Wave的“量子计算能力“已经被接入到了谷歌云当中。



上面这句话的“量子计算“要加引号。因为D-Wave的量子计算机一直都饱受争议。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在做的并不是通过量子纠缠实现的量子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量子退火理论,来解决某些经典计算不易解决的计算优化问题。


这种剑走偏锋的量子计算到底算不算量子计算,学术界一直都充满了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很早就把一体机做出来了,并且在2017年就更新了第四代产品2000Q,目前正在更新第五代。


然而从计算的覆盖性上来看,IBM的设备与D-Wave一样,都无法达成通用计算,只能解决特定问题。而从算力上来看,D-Wave在一体机上早就更胜一筹。


那么到底IBM Q System One是不是世界首台量子计算一体机呢?只能说智者见智吧。至少从正统性上来说,IBM显然是更符合目前量子计算学界主流的。


说了半天,好像IBM没做啥一样?事实并非如此,当大家总是盯着商用、首台一类的字眼时,其实总是忽略技术突破背后的支撑:强大的工程化能力。


真正引人遐想的,

是计算巨头的工程化能力


如果单纯从算力上来看,IBM Q System One只能支持20量子比特的计算。从量子比特的数量上来看,IBM Q System One似乎并不占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