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价、限购等政策正成为困扰发展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不同城有不同的策略
,我们上半年在苏州、无锡等城市,成功拿到了合理的预售价格。但是在北京、上海则不能,那里调控较严格。所以上半年我们主要的销售来源是二线城市。”
“公司不会长期地去等,
但实际上也注意到一些放松的迹象
。
从这位香港地产商的话里,我们看到了目前大家最担心的问题正在发生。看来在出现新的挑战和问题的时候,地方又打起了房地产的主意。
就在今天,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两大官媒同日刊登文章喊话房地产,上周中国证券报头版也刊文关注。三篇文章观点几乎是一模一样。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依赖太大”。
“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万万不可”
下面是三篇官媒评论,连着看很有意思:
经济日报:不要迷信房地产对经济拉动作用
在房地产市场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歇一歇、停一停的后果,就是前一阶段的调控成果付之东流 在当前宏观杠杆率偏高的情况下,
寄望于房地产市场再度担起稳增长重任,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情况下,很多地方又打起了房地产的主意。有人认为,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执行了一段时间,泡沫都挤得差不多了,可以歇一歇、停一停了;还有人觉得,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立竿见影的方法还是得靠房地产“出马”。这些说法,要么没有看清房地产市场隐藏的泡沫与风险,要么依然沉浸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迷信与依赖之中,任其扩散将给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事实上,与部分人“房地产市场调控可以歇歇脚”的错觉相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管部门,对楼市调控节奏在加快,力度在加大。
8月7日,住建部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对工作不力、市场波动大、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5月份以来,住建部已就房地产调控问题约谈了成都、太原、西安、海口、三亚等12个城市的负责同志。至于那些涉及哄抬房价、捂盘惜售、虚假宣传等“下三路”企业或“黑中介”,今年以来也一直被严厉打击,喘不过气,抬不起头。
同时,在因城施策的基调下,部分城市不断就政策漏洞推出“补丁”,炒房的路基本上被堵住了。比如,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内容涵盖企业限购、商务公寓限售、个人限售、抑制离婚炒房等。深圳调控再升级,被市场普遍看作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
最清晰、明确的信息,还是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等一系列重要表述,表明了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坚定态度和明确立场,对稳定预期,促进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态度鲜明的表态,地方密集跟进的调控,指向性和针对性已十分明确。从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来看,房价总体平稳。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但也要看到,
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较快的苗头仍不可小视,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在这个房地产市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歇一歇、停一停的后果,就是前一阶段的调控成果付之东流,各地楼市又可能再度面临过热的局面。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房地产市场涉及行业多、链条长、拉动力强,部分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部分银行对其十分青睐。经济发展一有风吹草动,就又想回到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
应该看到,房地产市场过度依赖的后遗症已经十分明显:不利群众实现安居梦想、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影响新动能形成培育、搅动社会浮躁风气。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宏观杠杆率偏高的情况下,寄望于房地产市场再度担起稳增长重任,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国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一方面要破除对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发展作用的迷信,真正把发展的动能放到依靠技术进步、人才培养、自主创新的路径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驱动房地产市场走上正轨,从根本上消除不时涌现出来的依赖症。
经济参考报:房地产调控须促进长效机制加速落地
最近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明确,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随后住建部要求完善地方房地产调控工作的评价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市场波动大、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
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到“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充分彰显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坚持调控的决心和力度。
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房地产“紧调控”基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会再走也不可以再走“经济房地产化”老路。
2018年上半年,在一二线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一些缺乏产业或人口支撑的三四线城市吸引了投资和投机人群的目光,甚至将周边一些五六线城市的楼市行情带动起来,致使一些被称为“小地方”的城市房价都要接近万元。
楼市价格上涨的原因,则是购房“需求”被无限放大。
有人说,如果一二线楼市在十年间见证了中国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如今有的城市在更短的时间内见证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爆发的猛烈程度。
买房人不挑户型、不选楼层、新房“秒杀”,“炒而不住”成为部分购房者的目标。房价高企下,“有房者”的资产额翻了不止一倍。但也必须认识到,随着资产总额的上升,资产差额却不断拉大
,中国有创新力的一代正在被高房价束缚手脚。
的确,房地产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但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是房地产独大就可以发展的,一味地推高房价,扩张房地产业,只会增加房地产泡沫,降低中国经济的发展潜能。
有报告显示,在房地产市场热度高企的2016年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境内贷款比例达56%,已经接近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同时,截至2017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3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房地产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中占比达到26.8%,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
高房价和高杠杆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从市场来看,房地产是买涨不买跌的,近年来虽然调控频繁,但依然难以抑制购房热情。其原因在于,经过过去调控的反复,
近20年的房价不断上涨,致使一些人认为房价神话不会被打破。同时,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高度依赖,让投机者相信地方政府会容忍房价“只涨不跌”。
房地产去杠杆需要打消民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如果大部分人都认为未来房价将横盘或者回调,那么加杠杆的动力才会减弱。
加速长效机制落地,释放投资者、投机者持有成本增加信号,让投资人群有所畏忌,促使房地产真正回归只住不炒已时不我待。
中国经济不能再走“老路”,房地产调控也不能再走“回头路”。
降低地方对房地产的依赖,同时有效调整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落地成为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所在。
中国证券报:防范房地产风险增厚经济转型“安全垫”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调控政策优化调整引发市场对楼市调控放松的猜想。这种猜测既不符合楼市调控持续从紧的现状,更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追求。在宏调优化的同时,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松旨在引导金融活水流向更需资金灌溉的实体领域,防范房地产泡沫被再次吹大,为经济结构转型打造更厚“安全垫”。目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有所增加,内部结构调整矛盾仍待解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更加重视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并要具体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
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不是放松而是要继续从紧。此中深意在于:
一是确保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边际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资金能最大限度地用在刀刃上。
长期以来,“只涨不跌”的房价使房地产企业成为社会资金的最大、最安全的使用方,产生了房地产与其他实体经济部门失衡的结构性矛盾。而且,
中国经济一直盛行“房地产工具论”,即经济过热时,严控房地产;经济趋冷时,刺激房地产。时至今日,倘若再走老路,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内部各产业部门失衡矛盾,也会使优化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防范楼市泡沫再次吹大。
近年来,楼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一定控制,但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以限售、限购、限价、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被称为“史上最严”。
在从紧调控下,热点城市房价绝对值仍处高位,部分需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引发当地房价过快上涨。高房价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倘若此时放松调控,不仅之前调控成绩付诸东流,而且房价报复性反弹会引发难以估量的社会效应。
三是着力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厚实的“安全垫”。
经济转型升级内涵之一就是摆脱房地产依赖症和土地财政模式。
这需降低房地产部门社会资源占有率,理清房地产金融体系,有效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可以预期,楼市调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从紧态势。短期在于维持政策刚性,长期在于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后者仍待制度改革深化,包括且不限于户籍制度与土地供应模式改革;租售并举制度可操作性落实;金融信贷政策差异化实施;房地产税改革系统性考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