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泛家居圈
,关注
中国家居建材家装业主流咨询平台
2025年3月,春寒料峭的成都街头,一群业主聚集在成华区双水碾派出所门口。
他们手中攥着泛黄的合同和收据,脸上写满焦灼与不甘——这是成都馨居尚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爆雷后,500多户业主维权的真实写照。
这个成立12年、注册资本2000万的“行业标杆”,一夜之间人去楼空,留下3000多万的债务和无数停工的毛坯房。
王女士站在人群最前方,她的故事成了这场风暴中最刺眼的注脚:
15万元装修款换来一面被砸掉的墙,而她的新家至今仍是钢筋水泥的骨架。
从“行业标杆”到“一地鸡毛”
时针拨回2023年2月,王女士在馨居尚装饰的展厅里签下全包装修合同时,眼前是琳琅满目的样板间和墙上挂满的“诚信企业”牌匾。销售经理指着公司2015年年会的照片夸耀:“上千人的团队,九城十二店的规模,上市公司都找我们合作。”彼时的馨居尚正如日中天,德阳、隆昌等地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连瓷砖供应商都主动给出三个月账期。
转折发生在2024年秋。先是工地上的项目经理开始频繁更换,接着材料配送出现延迟。到9月,工人拆完王女士家的隔墙后突然消失,项目经理电话永远占线。春节前夕,当瓷砖商拿着欠条上门催债时,业主们才惊觉事态严重——公司拖欠的不仅是装修款,连工人的工资、材料商的货款都成了坏账。2025年2月,随着法定代表人失联,这个曾号称“西南家装航母”的企业彻底停摆。
连环爆雷的装修江湖
馨居尚的崩塌并非孤例。就在半年前,成都佑顶装饰卷走400多户业主6000万装修款,其老板在暴雷前将法人变更为残疾人,上演“金蝉脱壳”的戏码。更讽刺的是,这家公司在跑路前两个月还在各大平台投放“799元/㎡全包”广告,远低于市场1200元/㎡的成本价。而号称“上市公司保障”的东易日盛成都分公司,也在2024年5月突然关闭,留下200多套烂尾工程。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这些公司惯用“三把镰刀”:先用低价套餐吸引客户预付全款,再用新客户的钱填旧项目的窟窿;当现金流吃紧时更换法人撇清责任;最后在暴雷前突击举办促销活动收割最后一波韭菜。某离职项目经理坦言:“去年公司要求我们每周必须签5单,哪怕明知接单量远超施工能力”。
维权者的漫漫长夜
在馨居尚维权群里,63岁的张大爷每天凌晨三点准时上传维权进度。他的养老房停工后,每月不仅要还8000元房贷,还得额外支付3000元租房费用。群里统计表显示,损失超百万的业主有17户,有人为装修抵押了房产证,有人刷爆了信用卡。最戏剧化的是某业主,去年刚经历长租公寓“大城小屋”爆雷,今年又掉进装修陷阱——两套房子同时烂尾,背上双重债务。
维权过程中,业主们逐渐拼凑出公司崩盘的轨迹:2024年初,馨居尚为冲业绩推出“交10万送5万”活动,实则将杠杆率拉到200%;年中开始拖延发放工资,导致核心设计师集体出走;年底更将办公电脑、展示样品悄悄变卖。当3月警方介入时,公司账户仅剩8.76元。
行业困局与人性博弈
在成都装修协会的闭门会议上,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
按当前人工、材料成本,每平米报价低于1200元必定亏损。
但为争夺市场,头部企业竟将价格压到800元。
“这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看谁在资金链断裂前圈到更多客户。
”某品牌总监苦笑。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家装行业预收款同比暴跌43%,但跑路企业涉及金额反增35%,形成诡异剪刀差。
在这场零和博弈中,人性之恶被无限放大。有供应商为追回货款,连夜搬走业主家的定制橱柜;某工长带着工人围堵公司财务室,却发现保险柜里塞满作废的合同;最令人唏嘘的是,部分受害业主为减少损失,竟将未完工的房屋转包给“游击队”,导致二次纠纷频发。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当王女士第9次走进法院时,她发现立案庭里挤满了同样拿着装修合同的业主。
法官私下透露,这类案件执行成功率不足15%,因为公司早已资产转移。
有业主尝试联系馨居尚前高管,得到的回复是:
“我在送外卖,别找我。
”讽刺的是,该公司官网至今仍挂着“匠心筑家”的标语,客服自动回复还在推送“315特惠活动”。
这场风暴撕开了行业最后的遮羞布。从2024年到2025年,成都至少8家知名装企爆雷,涉及金额超5亿元。当监管部门推行“装修资金第三方托管”时,却发现90%的消费者仍选择一次性付款——经历过房价暴涨的成都人,太熟悉“晚一步就涨价”的焦虑营销。
夜色中的天府二街,那些贴着封条的装修公司门脸上,野草正从地砖缝隙里顽强生长。或许正如某位业主在维权横幅上写的:“我们买的不是房子,是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当这份信仰被资本游戏反复践踏,重建的不仅是毛坯房,更是一个行业的道德底线。
文章来源:鼓孤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