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球 军 情 纵 览
仅相隔305米! 中美军机黄岩岛附近上空“意外接近”!
据英国路透社2月10日报道,一名美国官员9日告诉路透社称,美国海军一架P-3巡逻机和一架中国军机于2月8日在南海上空接近,美国海军认为,此事件并非故意。这位匿名的美国官员说,这两架飞机在黄岩岛附近的上空相遇,当时双方之间距离不足1000英尺(约合305米)。该官员还补充说,中美飞机之间的这种互动情况很少见,在2016年只曾出现过两次。
P3C是美国研发的一款海上巡逻机,该机有效载荷26吨,宽大的机身可携带大量电子设备,翼下有十个武器外挂点,机腹下有八个内部炸弹舱,可携带AGM-65空地导弹、AGM-84反舰导弹、MK-46/50鱼雷和MU-90鱼雷以及深水炸弹、水雷等;被用来执行侦察、反潜、反水面、监视巡逻等海上任务。澳大利亚也装备了此款飞机,被命名为AP-3C,用于区别美国的P3C。该型号在完成最后一次飞行后将逐步退役。此前,澳大利亚军方曾在2015年承认派遣军机来南海中国人工岛礁附近进行自由飞行计划。
中国一武器可让对方反导体系瞬间变成纸糊!
据加拿大《汉和防务》2017年2月刊报道,近期美国媒体披露中国至少进行了6次以上超高音速滑翔武器的测试。报道称,2015年11月进行的测试中,中国的超高音速滑翔载具是搭载在弹道导弹上的,进入大气层分离之后,以5至10倍音速的高速进行飞行,而在西方的相关文献中,多次出现过WZ14的字样,意思是2014年和2015年从五寨发射的高速滑翔武器实验。报道援引美国的情报专家分析认为,WZ系列高速滑翔武器测试计划,是应对美军中段战略导弹拦截计划而设计的,因此载具首先从弹道导弹上发射,导弹进入飞行中段之前,高速滑翔载具分离,自主实施10马赫的飞行。而这样高速且小型化的目标,非常不容易被地面雷达发现,因而无法拦截。
外媒:中国AR2导弹如此"白菜" 让美国导弹怎么卖?
美国合众国际社2月6日发表新闻《中国即将对外出售新型AR-2导弹》,称中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新型AR-2导弹因为重量轻、价格便宜,十分适合反恐作战,可能将抢占美国AGM-176“狮鹫”等同类型导弹的市场。
合众国际社的报道称,《中国日报》英文版在2月3日发表的新闻称,中国近期在西北地区进行了AR-2导弹的首次实弹测试,试验中使用了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发射导弹,该导弹也可以由其他“彩虹”系列无人机发射,目前已有10个国家的军队在使用“彩虹”无人机。负责研制该导弹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表示,AR-2导弹经过小幅度改动就可由中国的武装直升机和其他型号无人机使用。
美媒:中国海军高速发展 造船业实现史上最快增长
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9日发文称,中国造船业正“遭受产能过剩冲击,全国私营船厂纷纷倒闭,政府只保国有造船企业”,称中国造船业正在“崩溃”。然而,有趣的是,此前一天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月8日刊发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发表的文章的意见与之完全相左,文章称中国“造船业正达到顶峰”,认为中国是“现代历史上唯一一个由‘陆上强国’转变为‘陆海混合型强国’”的例子。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表示,美国这两篇文章的“打架”,也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研究已分裂为两个“派别”的现实,一部分财经界、外交界人士天天喊“中国崩溃”,然而这些人所谈的“现实”,更多的恐怕只是他们自己的“脑补”;而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理解更为深刻,他们面对无可阻挡的中国崛起,正感到深刻的“担忧”。
美称中国导弹靶场卫星图曝光和美军基地一模一样
最近,china弹道导弹引起西方媒体新一轮炒作热潮。美国WarOnTheRocks网站6日刊登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军事研究员、美国海军前潜艇战官员托马斯·舒加特的文章称,china火箭军部队可能一直在演练利用战术弹道导弹对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基地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文章研究了2012年到2016年多张china导弹部队靶场的卫星图片和关于china导弹部队军事学说的论文得出上述结论。不过中国专家从技术角度对上述照片和学说的解读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美网站的文章称,对美国在亚洲的重大利益威胁最大、却往往被忽视的是china火箭军部队日益增强的打击能力。文章强调,美国领导人和制度制定者们应该明白,中国导弹对位于西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实施先发制人导弹攻击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如果中国认为其宣称的核心战略利益在一场危机中受到威胁,并且预测到其威慑的意图会遭遇挫折。文章称,这种先发制人的攻击意图已经通过中国导弹部队的教令和卫星照片显现出来。
该文章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迈克尔·S·蔡斯写于2014年的一篇论文称,china火箭军的教令号召一系列震慑行动。如果威慑失败,那么常规导弹攻击任务可能包括“对敌方战略战役纵深的重要目标实施火力打击”。这种打击的潜在目标包括指挥中心、通信中枢、雷达站、导弹阵地、空军和海军基地、运输和后勤设施,燃料补给站、电力中心以及航母打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