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北京市医保局等九大部门
联合发布
《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
,共32项具体举措,全面涵盖医药创新研发、审评审批、产业转化、临床使用、智能化赋能与投融资支持等多个维度。值得注意的是,
手术机器人首次在市级政策中获得如此明确且系统的政策支持
。
(如果手术机器人公司对北京市政策感兴趣,欢迎联系MedRobot负责人赵清,了解详情,微信号qingzhao2017
赵老师曾经在政府机构工作多年,目前兼任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秘书长,熟悉北京市落地政策。)
# 手术机器人:从“高端设备”到“创新平台”
对手术机器人企业而言,本次政策释放出多个积极信号:
一、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产替代”加速
在第(二十)条中,北京市明确提出将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并
鼓励医企协同攻克
颅底肿瘤、骨盆骨折复位、心脏瓣膜修复重建
等高难度术式的机器人技术瓶颈
。这不仅是对产品研发层面的鼓励,更意味着未来手术机器人企业可以更好地对接临床未被满足的高阶需求,形成产品差异化壁垒。
二、加速“入院落地”节奏,推动临床转化
政策明确提出要
将首台套产品、手术机器人等创新药械纳入
重点支持范畴
,鼓励其进入医疗机构,并将其使用情况纳入医院绩效监测。与此同时,企业可以申请DRG新技术除外,避免“进院即亏损”的现象。这一系列举措将极大改善手术机器人落地中的商业闭环问题。
三、配套建设培训中心、应用示范中心,提升应用能力
本次政策也
鼓励企业建设器械培训中心和示范中心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医务人员的“不会用、不敢用”问题,也能为企业自身积累数据、标准与反馈,加速产品的优化迭代。
四、探索设备租赁平台,缓解医院一次性采购压力
政策提出“
搭建手术机器人等高值医疗设备租赁平台
”,将有望解决许多医院“想用但买不起”的困境,为手术机器人企业带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探索方向。
# 企业下一步应关注哪些问题?
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但多数举措仍缺乏具体实施细则。手术机器人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1. 何时落地?如何入选?
是否会设立专项基金或资质评定标准?入选的流程如何?
2. 首台套落地机制如何执行?
是否会出台配套财政补贴、采购指引或绩效评估细则?
3. 租赁平台如何搭建?是否由政府主导?
是统一平台还是允许多方参与?设备归属权如何界定?
4. 培训中心与示范中心是否设立认定标准?
是否需与某类三甲医院合作?企业自建是否有资金支持?
5. DRG新技术除外机制的认定标准为何?
是否会设立手术机器人专门的临床评价路径?哪些术式可能率先纳入除外目录?
# 政策春风已至,落地仍需“精耕细作”
对于正处于产品定型与市场化突破期的手术机器人企业而言,北京此次政策无疑是重大利好。它不仅在“技术研发”层面给予资源引导,在“落地使用”层面更展现出强烈的破局意图。
但政策“发力点”已明,“承接力”仍待观察。只有政策落地的节奏与方式与企业实际发展节奏相匹配,手术机器人这一未来医疗高地,才能真正迈向规模化应用的转折点。
MedRobot将持续关注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与落地路径,欢迎手术机器人企业与我们联系,分享你们的观点与实践经验。如果手术机器人企业感兴趣落地北京,可以咨询MedRobot负责人赵清,
微信号qingzhao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