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有一期,马东和蔡康永谈到“原谅”这个话题。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却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难免会受到一些伤害。而在所有的伤害中,来自家人的伤害往往最让我们难以释怀。
几乎所有的家庭矛盾,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家庭伦理电影。
在当今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以擅长拍摄家庭电影而闻名,他的电影尤其擅长在平凡的琐事中描摹生活的味道,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导演小津安二郎是日本家庭电影的代表人物,而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很像小津安二郎,因此,很多人将是枝裕和称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
甚至还有人说:“小津时代没能解决的家庭难题,交到了当代日本导演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是枝裕和手中。”
《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横山夫妇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十五年前,长子纯平为救人溺水身亡。
之后,横山家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到纯平忌日这一天,不管子女身在何方,都要赶回家中与老人团聚。
这一年,纯平的忌日又快到了,次子良多带着妻儿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
祖孙三代共居一室,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年轻一辈与父母之间隔阂,生活上的不如意,这些真实而细腻的感受,带我们一点点窥视到这个家庭隐秘的伤痛。
今晚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是电影《步履不停》的原著小说,它的作者也是是枝裕和本人。
小说以细腻而克制的笔调,描写了衡山一家的日常生活。小说的主题和死亡有关,然而死亡却在小说里被隐藏了起来,化为一种淡淡的忧伤。
是枝裕和以惊人的叙事力将日常家庭生活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收获人生的况味。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是枝裕和的笔端,走进横山一家,去感悟平凡生活的动人之处。
⒈
看似温情的家庭背后,暗藏着隐秘的伤痛
夏末时节,紫薇花开得灿烂,黄斑蝶翩然飞舞。横山良多与妻儿一同返回位于湘南海边的老家。每年,横山一家只有在纯平忌日这一天才会团聚。这已经成为家里的传统。
横山一家的生活原本平静祥和,父亲是业已退休的医生,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还有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其乐融融。不幸的是,15年前,为搭救落水儿童,纯平溺水身亡。
失去长子后,父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次子良多身上,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但良多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而是远赴外地生活,最终成为了一名绘画修复师。
在城市打拼多年后,良多换来的却是失业。四十岁的他和寡妇由香里结婚,两人相互扶持,继续生活。
这一年,又到了纯平的忌日,良多和姐姐分别带着各自的家人赶回老家,平静的横山家再次热闹起来。
一大清早,良多的母亲和姐姐就开始在厨房忙活,洗胡萝卜、剥青豆、切菌丝、炖肉。良多一家进门后,立刻进入厨房开始帮忙。
为了这顿阖家团圆的午饭,母亲还特意叫了170美元的寿司外卖。整个厨房的气氛热烈喧嚣,炸玉米天妇罗的香味,飘散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这一幕温馨而感人。
横山一家的生活看似平平淡淡,然而,平淡之下却暗流涌动。渐渐地,随着家人之间的对话,这一家的 “秘密”开始被揭开。
原来,看似和睦的家庭其实潜藏着不能忘怀的伤痛,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着不小的隔阂,就连日常对话中,也暗藏着争锋相对。
整部小说里没有发生一件大事,生活冲突都被埋在琐碎的细节里。做饭、闲聊、散步、吃饭、睡觉、洗澡……
淡淡的散文化叙事,不动声色的细节,可爱丰满的人物,凝练隽永的对白,每一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且很耐人寻味。
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故事,却能让人笑中带泪。
⒉
父爱如山,父亲的医生情节成为父子之间的沟壑
横山一家看似很和睦,其实不然。父亲就是那个不和谐的声音。父亲在当地是很有名的医生,他正直善良,但脾气倔强。
由于家里的话语权掌握在母亲手里,这就让父亲很没有存在感。而他最喜欢干的事,是躲在自己的小屋研究医学。
父亲不仅很没有存在感,而且也很不合时宜。当合家团聚吃第一顿饭时,父亲竟然当众说,女人带着孩子再婚,会难上加难。
这让坐在他对面的由香里一脸尴尬。要知道,由香里本人就是寡妇,她是带着孩子再嫁给良多的。为了化解尴尬,由香里只得自嘲了几句。
良多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原因是,父子两代人抱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在父亲看来,医生这个职业救死扶伤,高尚而体面,所以他很希望良多能子承父业,成为医生。
而良多却一心想当画家。因此,父亲将良多视为逆子,在心里很瞧不起良多。
当良多带着妻儿回家后,父亲很喜欢良多的继子厚司,他不仅给厚司零用钱,还在背地里拉拢厚司,并对厚司说,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
而实际上,厚司的理想是当一名钢琴调音师。
不巧的是,爷爷拉拢孙子这一幕,恰好被良多撞见。良多郑重地警告父亲,不要逼厚司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被儿子当场教训后,父亲也觉得很没有面子,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父子之间的矛盾。
回过头来说,父亲为什么要拉拢厚司呢?其实,父亲的这种心理并不难理解。长子英年早逝,而次子又无心继承家业,这让他倍感失落。
所以一见到聪明可爱的厚司,父亲内心便重新燃起希望,于是就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的理想加诸到这个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
纯平是被大海夺去生命的,因此父亲一直对大海很抵触,他从不去海边。然而故事结尾时,父亲、良多和厚司祖孙三人一起去了海边散步。
海风习习,波涛滚滚,大海好像能带走世间的一切忧伤。从父亲去海边散步这个行为不难看出,此时,他对于纯平去世的事实已经释怀。
由于父子二人抱持不同的人生理想,所以良多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
在父亲去世后,良多才猛然顿悟,其实父亲的一生也有许多未了的心愿。
领悟了这一点后,良多渐渐理解并原谅了父亲。
⒊
母爱如海,母亲心中藏着看不见的伤痕
整个故事里,母亲是第一主角。纯平的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很大。
被纯平救起的孩子叫良雄,十五年后他长大了,却变成了一个很平庸的人。这让母亲深深地替纯平感到不值。
为了能获得心理平衡,每年一到纯平的忌日,母亲就会盛情邀请良雄来家里做客,目的就是折磨良雄,让他良心不安。母亲这种的做法,虽然相当残忍,却也能够理解。
除了经历过丧子之痛外,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很耐人寻味。有个场景令人难忘:母亲干活时,无意间哼起了曲子,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因为母亲平时很少哼歌。
当大家问起母亲哼歌的原因时,母亲才慢悠悠地说,当年她尾随丈夫出门,却发现丈夫竟然是去幽会情人。
那天夜晚,母亲远远看着自己的丈夫在和别的女人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内心倍感凄楚。随后,她记住了那支歌的旋律,然后默默走开了。
此后,母亲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和父亲过日子。而那支曲子,却留在了她心底。
说完这番话后,母亲陷入了沉默。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常年积压在母亲内心的忧伤和愤懑。
面对父亲的背叛,母亲选择了隐忍。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所以一旦看懂母亲的内心,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时常会借小事,故意和父亲针锋相对了。
母亲和良多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在良多结婚前,母亲一直苦苦催婚,甚至说良多“和谁结婚都可以”、“哪怕先结婚在离婚也行”。
后来,等良多带着由香里回家后,母亲却对这个儿媳不太满意,甚至很不看好这段感情。
虽然对儿媳不太满意,但母亲还是默默地关心着良多一家,比如,她会趁人不注意时,给良多一家三口准备好新牙刷,给良多特意买来睡衣,并把自己珍贵的和服送给由香里。
至此,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老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亲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知不觉间,磕磕绊绊便是一生
。
横山家的一天,其实也是普通人一生的缩影。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欢笑与悲伤共存,满足与遗憾并行。
⒋
良多的内心,对亲情既怕又爱
四十岁遭遇失业,而新婚妻子又是带着孩子的寡妇,无论怎么看,良多都像是个生活的失败者。
而在良多的内心,其实也有许多愤懑。良多从小就活在哥哥纯平的阴影下,由于纯平的存在,良多被父母严重忽视,因此他内心一直很自卑。
当纯平英年早逝后,在父母的心里,纯平更是成为无法替代的完美孩子。
相形之下,良多就显得一无是处,这让良多很失落。于是,良多长年不想回家,甚至连电话都不想给家人打。多年来,良多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眼中,特别是父亲眼中,良多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父亲每次问到良多的工作情况时,总会说“能糊口吗?”这个问句的背后,暗藏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
而每当这时,良多也会故意回敬父亲一句:“托您的福,至少还养得起带着拖油瓶的一家人。”
至于母亲那边,虽然良多对母亲也有许多不满,但他依然很爱母亲,甚至在失业困顿的情况下,还偷偷给母亲零花钱。
母亲直白热烈的丧子之痛,父亲死板严肃的人生教条,都让良多对回家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慌。
父母在世时,良多总是想逃离父母家。然而当父母双双去世后,他才发现自己很对不起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身为人父后,良多才体会到了做父母的难处,此时他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愧疚。
他突然意识到,这世上本根本没有救命稻草,人人都是飘零的浮萍。
⒌
每个人都在负伤前行,人生总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故事的结尾,定格在良多为母亲扫墓的画面上,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短暂的一生注定会有缺憾,唯有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才是生活的本质。
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家人之间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然而,一家人毕竟血浓于水,即使存在差异,也依然能够相互包容,相互扶持,一路步履不停地走完短暂又寂寥的人生之路。
母亲去世前,良多陪母亲去给哥哥扫墓。回家的途中,母亲讲了黄蝴蝶的故事,当时的良多并没有在意。
而多年后,良多带着自己的女儿来给母亲扫墓时,他也情不自禁地给女儿讲起了黄蝴蝶的故事。
这其中,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传承。故事的结尾,良多深深的怀念母亲,他在内心对自己说:“想起母亲,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人生似乎就是这样,只有在经历大悲之后,才能学会反省和珍惜。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有的人笑着,却像是哭了。
⒍
有一种释怀,叫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带有作者是枝裕和本人的许多印记。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是枝裕和的母亲。
当时,是枝裕和的母亲正在住院。那段时间,是枝裕和经常去医院陪护母亲,而母亲常常会讲起过去的事。
每天,是枝裕和都会和母亲聊许多往事,而那些往事也带给了他很多反思。
不久,母亲突然去世,于是是枝裕和觉得,如果不将母亲最后这段美好的时光做个整理,自己的人生就无法继续前行。在母亲去世后,是枝裕和便立刻动笔开始创作。
也正因为如此,小说里不管是良多的人物设定,还是良多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或是良多和父亲之间的疏离感,都和是枝裕和本人真实情况的再现。
是枝裕和只花了八天就完成了小说初稿,之后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剧本。是枝裕和说,《步履不停》是迄今为止最令他满意的作品。
是枝裕和想写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因为他发现,平凡才是生活的本质。而事实上,他却用细节构建起了一个真实的家庭。
透过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我们能看到了社会的变迁,生命的沉浮。小说像一座海上冰山,只展示了一小部分,更多的没有写出来的内容,需要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
是枝裕和擅长以静谧的手法揭示生命的本质问题。这部小说渗透着浓厚的东方诗意,在一种看似弱小的表象背后,却潜藏着无比坚强的精神。
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里,暗藏着亲人之间的误会与谅解,宽恕与拯救。小说里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是啊,人生里总难免会有种种遗憾,每一次次细微的刺痛,最终都化为了我们心底的一道道伤痕。
亲情是一种血脉的烙印,虽然亲人之间的确会互相伤害,但更多的却是互相扶持、彼此温暖。
血脉亲情是珍贵的,任何时候它都会给你力量和希望,让你更加坚强和勇敢。在平淡一生里,是亲情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
《步履不停》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深邃而从容的人生感悟。
人生本就充满遗憾,但我们仍要步履不停。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然后了无牵挂地和这个世界挥手作别。这便是生命的意义。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