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几位年轻人大概对我平时说话老是一副倚老卖老的样子表示反感,于是挑战我:“你这么牛逼哄哄的,为啥自媒体营销做得跟 XX 比差很远呢?”
我回答:“我从来就不搞啥自媒体营销啊,又不靠这个吃饭;我从来不讨好粉丝,每隔一阵子,我都会主动洗粉。” 例如《为什么我逆行于社会舆论》
对方说:“你说不搞自媒体营销,那么你为啥要在你自己的视频号上贴那种肉麻的东西呢?”
我转了上面这个视频问他们:“你们说的应该是指这个吧?😅......这是 Suno 刚出来时我做的第一个 Suno 作品,那些词就随手乱写的,都没过脑子,觉得好玩,就顺手贴到视频上。我自己的地盘,想贴啥就贴啥,你们还真把这个当真了啊?你们偏要这么想,不就是一帮砍柴的农民,在议论皇帝砍柴的斧子是不是金子做的吗?”
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典型的中国式网民逻辑。
例如,我经常看到有人骂复旦中国研究中心的张维为,说他经常撒谎,论据之一是张维为曾经在电视节目上说过“建筑工人在工地上的盒饭,比美国中产阶级都吃得好”,这个段子满网都是各种骂。
原视频大概是这样的:
我觉得张维为这里说得一点没毛病,这个盒饭确实不差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工作午餐盒饭——反正我在美国的码农工地上吃盒饭时,是真怀念这有酱爆回锅肉和炒芹菜的盒饭。
我看视频喜欢看吃的,视频号就经常给我推山东农村大集、湖南建筑工地、江苏乡下婚礼的做菜视频,经常看到这样的:
事实是:
其一,中国的食物消费,不仅因为人口大国的原因,在总量上高于美国,甚至蛋白、蔬菜等高质量食物的人均消费上,过去这些年一直在增长,今天已经超过了美国:
只是中国人食物蛋白构成以植物蛋白为主,美国人的食物蛋白构成以肉食为主:
在人均食物热量摄取上,虽然低于美国,但是和英国相仿,高于日本、印度,这说明中国人吃得不差,美国人的食物热量摄取太高,不健康,从食物健康性而言,中国又胜一筹:
其二,中国和美国的确存在着发展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并不表现在食物方面。食物在个人消费总支出中的占比,称为“恩格尔系数”,中国落后于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甚至低于俄罗斯:
张维为的电视节目的上下文是,广场舞大妈和建筑工地工人问他:“国外跟我们中国比起来,我们吃得比美国人吃得好吗?” 他的回答:“一切都是比较而言……这个盒饭确实比美国中产阶级吃得好”,没有一点毛病。
不论是爱国的广场舞大妈、建筑工地工人,还是恨国的失意的知识分子、炒股赔钱的股民,也许在他们的想象中,美国中产阶级是顿顿吃波士顿龙虾吧——人家张维为不就说了个事实,告诉中国人要自信嘛,你们知识分子们就犯得着这样成天网暴张维为?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即要把“事实”和“观点”分开来。
事实(Fact)和观点(Opinion)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它们在沟通和思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事实(Fact):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信息,它不依赖于个人的感受、信念或解释。
事实是可以被验证的,通常通过观察、实验、统计数据或其他可信赖的证据来证明。
事实是不变的,不会因为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间而改变。
例如:“菠菜含铁量较高”是一个事实,因为它是基于对菠菜含铁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在蔬菜中,它的含铁量排名靠前。
观点(Opinion):
观点是个人的判断、看法或信念,通常包含主观性。
观点是基于个人的经验、价值观、信仰或情感而形成的。
观点是可变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同一个人的观点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观点通常不能像事实那样被直接验证,但它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证据支持或辩论来讨论和评估。
例如:“你缺铁,要多吃吃菠菜”是一个观点,从补铁效果看,菠菜是否高于其他食物源并不确定。“菠菜真难吃,有一股怪味”则更加是个人观点。
区分事实和观点的重要性在于:
准确性:确保我们的陈述基于可验证的信息,避免误导。
沟通清晰:明确表达是陈述事实还是表达观点,有助于他人理解我们的意图。
批判性思维:能够识别和区分事实和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和评估信息。
张维为这个表述的批判性思维框架是:
事实:中国建筑工地工人的盒饭比美国中产阶级吃得好
观点:中国人要自信。
这个框架有毛病吗?我觉得一点毛病没有。至于有失意的知识分子认为:“我老婆是个黄脸婆,我每天上班还要被老板欺负,所以我觉得中国制度没有美国好!”,这就叫“观点”,或者说,他们就是张维为说的“中国人要自信”的观点的反对者。
在社会问题讨论中,用观点来反驳观点,是一种无效的沟通。为了进行有效的辩论,参与者应该:
所以,网络使人变傻——无论是批评我不会自媒体营销的,还是无脑跟风网暴张维为的——这是我的观点,不是事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