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法律评论
一个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法律专业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18 小时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土圆仓的那些事儿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解锁拜年新方式——AI检察官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法律评论

桑本谦 & DeepSeek | 市场是台计算机:分布式计算VS中心式超算

中国法律评论  · 公众号  · 法律  · 2025-02-02 06:06

正文


桑本谦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



很早就有个idea,想在计算机科学和生态学的背景下重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各自内涵,但这个idea太跨学科了,我难以驾驭,好在现在有了AI助手……


1


市场机制的高效性早已镌刻在现代文明的基因之中。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不仅是经济学的隐喻,而且与分布式计算的底层逻辑惊人契合——数以亿计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通过持续动态博弈,将海量信息压缩为价格信号。这种自发调节机制展现出分布式系统的独特优势,远非集中式计算架构所能比拟。


哈耶克洞见了价格机制的深层本质:它是分散信息的浓缩表达。价格不仅反映供需关系,还承载了市场主体对资源稀缺性和未来预期的动态调整。当一个新能源汽车工厂每秒协调5000个零部件的准时交付时,供应链的复杂性通过价格信号得以简化和传递,碳酸锂期货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市场对关键资源的供需预期,而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得复杂的供应链能够高效运转。在高频交易环境中,个体决策的响应时延可以缩短至毫秒级,而这种快速反馈机制使得市场能够实时适应供需变化,与生命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极为相似。


市场的精妙性还体现在将个体的认知局限转化为系统的整体韧性。每个参与者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局部决策,多样化的个体偏差不仅可以相互抵消,而且可以不断修正,局部的失误非但坏不了全局,反而可能成为全局迭代的契机。市场拥有强大的自修复能力和自适应能力——错误是有代价的,代价会减少未来的错误;一些人的经验会成为另一些人的教训。这意味着错误本身就是避免错误的防火墙,失败可以播下成功的种子,甚至死亡也能够创造新生的机会。正如生态系统的生死相依和枯荣相继,市场的生命力源于其包容试错与自我更新的底层逻辑。


然而,当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正重塑人类对“可见之手”的想象边界。


如今的电商平台可以实时分析数亿级交易数据,抖音通过用户行为构建了数千维消费特征图谱,微信支付记录能够精准映射数亿人的饮食偏好,阿里云的“城市大脑”实现了日均PB级数据吞吐,京东物流智能系统则在秒级时间尺度上完成百万级别的包裹路径规划。还有算力革命,当前AWS云服务的计算密度较20世纪90年代提升了10¹²倍,顶级超算算力相比1946ENIAC提升了10¹⁴倍。


这些技术突破似乎在暗示,也许再等若干年,当神经经济模型的参数量达到10¹⁸级别、量子计算机突破算法瓶颈、神经形态芯片达到人脑突触密度之际,“算法计划经济”的设想就不再遥不可及了。


然而,技术乐观主义始终伴随着物理法则的冰冷凝视。试图捕捉单个消费者24小时内的完整决策轨迹,其数据维度就已远超现有计算架构的承载极限。时间约束如同紧箍咒:金融市场的混沌本质将高频交易预测窗口压缩至3秒,自动驾驶系统面对突发路况时,200毫秒的决策延迟就可能导致灾难。更根本的算力桎梏在于,系统规模每扩大十倍,集中计算的能耗便呈百倍级增长,这种指数膨胀最终会撞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能耗悬崖。要让超算澄清供需平衡的混沌迷雾,不仅要跨越算力鸿沟与数据黑洞,更是在挑战熵增定律铭刻的宇宙铁律。


当我们追问“超级计算机能否替代市场”时,实际上是在探究计划经济在算力爆炸的加持下有无成功的希望。坦率地说,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答案,因为未来有无限可能。但之所以还要提出并讨论这个问题,目的不在于寻求答案,而在于展示怎样思考和评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问题没有答案并不意味着思考没有价值。


2


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的信息处理系统。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各自的偏好、资源和约束条件下独立决策,通过价格信号在市场中相互作用。价格体系的实时波动不断校准供需关系,最终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自发形成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并非静态终点,而是系统持续适应环境变化的效率表征。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假设有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其中代表其消费的商品组合;有个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的成本函数为,其中代表其生产的商品组合;商品的价格向量为,其中是商品的种类数量。市场的供需平衡可以通过以下优化问题表述:


1)消费者的最优决策是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其效用函数,但其消费支出不能超过其收入;


2)生产者的最优决策是最大化利润,也就是最大化其销售收入和成本之差;


3)供需平衡条件为:



这个公式很简单,意思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价格体系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动态调节器的角色——当需求过剩时价格上升,同时抑制消费意愿并刺激生产扩张;当供给过剩时价格下降,同步释放消费潜力并压缩无效产能。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优化过程,通过局部信息迭代渐进逼近全局均衡。但要让超级计算机求解供需平衡,却需要处理以下优化问题。



这个公式看似复杂,但道理却不难理解。简单说,超级计算机要在供需平衡的约束之下最大化社会福利,即最大化消费者总效用与生产者总成本之差。这个公式承载了人类最宏伟的野心与最深刻的无力。


为了直观地呈现问题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我们给超级计算机确定一个相对简单的任务——为10亿人分配10种食物,姑且命名为“中央菜篮子工程”,取超级计算机的算力为FLOPs/s。要知道这个任务有多么艰巨,先要对计算复杂度作逐层分解。


第一层:基础计算海啸


在基础计算层面,“中央菜篮子工程”面临维度爆炸的困境。超算系统每日需处理100亿个动态变量,这相当于追踪10亿人口每人每天对10种食物的精确摄入需求。单次优化过程需要完成100亿次浮点运算,其计算强度相当于实时渲染1万部4K超高清电影的数据量。更严峻的是,根据优化算法特性,系统需要经历约3.2万次迭代计算才能逼近可行解——若以每天不间断进行360次优化计算的速度推进,完成单日供需匹配就需要持续运转89天。这种计算时延与实时需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集中式系统无法逾越的基础障碍。超级计算机单日最多完成次运算,但单日实际需求就已高达次运算。理论上可行,但现实很快打破理想模型


第二层:信息失真漩涡


在信息真实性的战场上,系统遭遇双重夹击:需求端存在5%的居民(约5000万人)出于利益动机虚报饮食偏好——糖尿病患者谎称嗜糖、健身群体隐瞒蛋白粉使用等行为,每日制造5亿条虚假需求信号;供给端则面临更隐蔽的博弈,养猪场通过注水增重使猪肉成本数据失真20%,盐场又利用运输损耗名义隐藏30%实际库存。为甄别这些污染数据,每项信息需进行10次交叉验证(区块链溯源+供应链审计+消费者抽样),导致每日新增1000亿次验证运算——这使得系统算力消耗较基础模型直接翻倍,却仍无法完全消除数据噪声。


第三层:动态博弈黑洞


当突发性自然灾害触发系统性震荡时,动态博弈的链式反应将彻底摧毁集中式计算的可行性——2000家农场在24小时内形成价格联盟,产生大约10³⁰¹种定价策略组合;与此同时,10亿消费者中15%因恐慌性囤盐导致需求函数发生阶跃突变。这种双重冲击引发灾难级连锁反应:白菜短缺迫使3亿人转向土豆消费,系统需重新计算10亿人×9种替代食物的交叉弹性;运输资源争夺战则会扭曲其他9种食物的配送网络拓扑。最终,单日新增运算量达到10³¹¹次,这个数字不仅是可观测宇宙原子总数(10⁸⁰)的10²³¹倍,还意味着即便将整个银河系转化为量子计算机,也需要耗费超过宇宙当前年龄的时间来完成此次危机推演。


3


对于解决供需平衡而言,市场机制相对于超级计算机简直就是“降维打击”。面对中央系统需要处理的100亿维度消费者需求偏好和1000万维度生产成本数据,市场价格体系仅用20个核心指标(10种零售价+10种批发价)就完成了信息承载,这种将110亿维度数据坍缩至20维度的精妙压缩,使得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了惊人的5亿倍——相当于把整个大英图书馆的内容压缩成一首十四行诗。市场完成了信息结构的革命性重组。


这种压缩机制在危机时刻尤为耀眼。当猪肉零售价突然上涨15%时,分布式计算网络瞬间启动:3亿家庭自发减少20%猪肉消费,1.2亿老年人转向鸡蛋补充蛋白质;供给端10万养猪场立即增产30%2万农户转而养殖生长周期更短的肉鸡。整个系统在6小时内完成价格信号传导,18天内实现供需再平衡,而同等规模的超算模拟至少需要2年才能得出近似结论。市场的敏捷性源于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独立的计算单元,2300万个菜市场构成了实时更新的分布式处理器。


然而,这种高效调整的背后隐藏着残酷的数学悖论:当中央系统试图精确控制10种基础食物的分配时,每减少1种食物(如取消食盐管制),复杂度虽然降低10倍,但必然导致营养结构失衡;若增加1种食物(如纳入深海鱼类),复杂度将指数级增长10倍,很容易让超算系统彻底崩盘。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长,可控性通常以幂律下降,而当复杂度超过某一阈值(如10²⁰个状态自由度),集中控制的实际效果可能退化为近似随机分配。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再做个看似无聊且不靠谱的尝试,“推算”一下当前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能解决多大规模的“菜篮子工程”。基于算力极限和算法约束,我们可以从三个关键维度推演集中式分配系统的可行性边界。


假设每人每日需跟踪10种食物的供需数据,其优化算法的复杂度将呈增长。每日最大处理量约为次运算,理论上最多支撑1.2亿人口规模。但现实场景中,算法效率损失与突发算力预留使得实际承载能力要打个三折,骤降至4000万人。


当系统服务5000万人口时,实时需求数据将膨胀至60TB,生产网络拓扑数据更达600TB。虽然前沿超算拥有9.2PB内存看似充裕,但跨节点数据同步延迟会突破15毫秒阈值,导致优化窗口关闭前无法完成全局状态更新。这种内存墙效应使得系统响应速度随规模扩张呈指数级衰减。


最致命的制约来自动态环境的响应失效。当遭遇区域性旱灾时,市场价格机制能在2小时内启动调节,而超算系统需要至少6天才能完成新供需模型的构建;面对动物瘟疫爆发,市场在3天内可以重构供应链,而超算却需耗费4个月进行灾后推演;至于突发的国际制裁,市场价格信号可在一周内形成新平衡,而集中式系统将永远困在无限迭代的计算迷宫中。这些时间悬崖的存在,本质上宣告了任何超大规模集中调控系统的不可行性。


综合来看,现有技术条件下集中式系统仅能在4000万人规模内维持脆弱平衡,且必须满足需求绝对静态、数据完全真实、环境零扰动三大理想条件。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即使“菜篮子工程”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千万级人口的阀值之下,只要突破这个临界点,系统将遭遇复杂度超新星爆发——每新增1%的人口,所需算力将增长3.16倍,超算系统最终在指数爆炸中走向崩溃。


4


既然市场如此高效强大,那么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没有仿照市场模式去设计计算机呢?事实上,在某些领域,计算机系统已经部分模拟了市场机制。


在云计算领域,资源调度系统正在复刻商品市场的运行逻辑——当用户通过竞价机制争夺CPU算力时,虚拟机的分配过程成为数字化的市场交易所,每个出价信号都在重构计算资源的供需曲线。区块链网络则更进一步,其Gas费机制不仅实现了计算优先级的市场化定价,而且通过矿工群体的算力竞争,在去中心化架构中再现了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自利行为驱动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这种跨界融合催生了计算经济学的前沿探索。在研究者构建的“人工市场”模型中,数百万智能体在虚拟环境里展开博弈,其决策树演化轨迹竟与真实市场的价格波动曲线高度吻合。强化学习算法中的“探索-利用”困境,恰似企业在创新投入与路径依赖之间寻求最大交换值,每个智能体都在试错中积累“经验值”,正如市场主体在盈亏波动中调整策略。


市场的演化逻辑既可以用计算机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生态学语言解释,反之亦然,这一事实本身就隐喻了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关联。


当生态学家观察非洲草原的捕食关系时,看到的其实是自然版的市场经济。草木的光合作用如同初级生产,食草动物转化生物质能恰似加工制造,顶级掠食者则负责资源再分配,不同生态位类似市场分工。物种数量的周期性波动,正是生态系统自发的“价格调节”机制。不同的是,自然选择用百万年完成的演化试错,在现代市场中可能只需一个财报周期。科技公司的迭代速度,使得商业生态的演化速率比生物进化快了6个数量级。


这种加速演化源于市场独特的信息传导机制。价格信号如同神经突触间的电脉冲,将局部信息瞬间传递至整个经济网络。企业的基因不再是缓慢变异的DNA,而是可即时更新的商业模式代码。市场参与者的选择压力替代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错误决策带来的不是物种灭绝,而是企业破产和财富转移。


由此看来,市场不只是一个资源分配机制,它还是嵌入人类文明的一个超级计算系统——以光速传递信息,以试错优化规则,以文化基因快速迭代,以市场竞争塑造适应能力,从而完成了生物进化难以企及的复杂适应。市场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且是自然选择的延续,它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演化速度最快的子系统。


5


演化展现的智慧远超人类想象,那些精妙绝伦的复杂系统往往不是设计的产物,而是自然选择雕琢的杰作。可是大自然为什么没能演化出超级计算机?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取决于对“超级计算机”的定义。


倘若将“超级计算机”定义为高效处理复杂信息的操作系统,那么生命本身就是自然演化出的终极计算架构——它以分布式网络为基础,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生物计算系统的精妙程度,足以让人类构建的市场模型和数字生态系统黯然失色,更让传统计算机的集中式运算模式显得笨拙不堪。


生命的诞生堪称自然应对复杂性挑战的范式革命,每个生命体都是动态优化的活体奇迹。细胞代谢网络如同纳米级交易市场,线粒体精准“结算”ATP能量货币,核糖体“生产”蛋白质商品,细胞膜智能“调控”物质进出口关税。葡萄糖供给充足时,细胞能够迅速启动糖酵解流水线;遭遇能量危机时,线粒体可以立即切换至高效产能模式。这种实时供需调节机制,与金融市场通过价格波动平衡资源配置具有拓扑同构性。此外更令人称奇的是,基因调控系统展现出量子级别的计算精度,DNA双螺旋如同存储着万亿行代码的生物硬盘,表观遗传修饰则构成动态访问权限矩阵,允许细胞在多变环境中精准调用基因程序。


生命体的器官分工体系也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系统工程智慧。肝脏如同中央银行调控能量储备,肺部构建气体交换的OTC市场,肾脏则像是环保部门及时处理代谢废料。这些器官通过血液中的激素信号进行“贸易结算”,其物质流转效率令人类物流网络望尘莫及。更令人震撼的是系统的鲁棒性——当某个器官功能衰减时,相邻组织会启动代偿程序,如同市场经济中企业破产引发的资源重组。这种自愈特性使得生命系统能在累计70亿次心跳中维持动态平衡,而同等复杂度的机械系统早已分崩离析。


进化的本质是自然界的分布式优化实验。基因突变如同算法中的随机游走策略,自然选择则当适应性评估函数,繁殖过程则实现优质解的指数级传播。这种演化机制孕育出令人类工程学绝望的计算架构:由约860亿个神经元组成人脑神经网络,其并行计算能力据估算可达每秒10¹⁶10¹⁹次浮点运算,能耗却仅相当于一个20瓦灯泡;免疫系统依靠体细胞超突变机制,在立方毫米级的微环境中生成10¹²10¹⁶量级的抗体谱系库;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不仅展现生物化学级的高效能量转换,还利用量子隧穿效应优化电子传递过程。这些历经亿万年淬炼的生物计算单元,其能效比足以令当代最先进的硅基芯片望尘莫及。


自然演化构建的多层级计算架构——从细胞到有机体、再到市场和生态系统——分享相同的元逻辑。倘若用最简洁的语言做个概括,那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需中央调控,万物自化而生。或许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演化智慧,使得生命系统在长达38亿年的试错历程中,找到了应对复杂性的终极答案。


【感谢安卓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




中国法律评论

《中国法律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法律评论》现为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CL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秉持“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之理念,聚焦中国本土的法治问题,阐释法律思想,弘扬法律精神,凝聚法律智慧,研拟治理策略,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



《中国法律评论》唯一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我刊编辑部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或发稿费,任何承诺发文的收费信息均为诈骗信息)


中法评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刊号:CN10-1210/D.

电话:010-83938198

传真:010-8393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