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家陪你读书
著名作家麦家带领100个专业书评人精读1000本好书。每天早晨7:30分,麦家陪你读书15分钟。关注【麦家陪你读书】,领取读书人专属福利。读书就是回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麦家陪你读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④:不再为别人活,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麦家陪你读书  · 公众号  ·  · 2025-02-06 06:30

正文

陪你读1000本书 |第388本

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今天是我们陪你读书的 第2762天 ,共读 第388本书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作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昨天说到,经历了四次心理咨询后,深陷抑郁的蛤蟆心情有所恢复。

一天,下午茶时分,蛤蟆正在电视机前观看板球比赛,獾不期而至。

獾素来强势,直接告诉蛤蟆,自己希望能够取代蛤蟆做乡村学校的董事。

近些日子,蛤蟆因为心理原因,缺席了好几次学校的董事会议。

獾认为,相较于抑郁的蛤蟆,自己是更合适的董事人选,他已和校区牧师谈过此事,牧师对此也表示赞同。

獾希望蛤蟆自己主动辞职,然后他便可以请校区牧师增补他为董事会成员。

听到獾的要求,蛤蟆不禁勃然大怒。

他一直很喜欢校董的工作,在董事会花了很多时间,尽力筹集资金维持学校的水准。

现在,獾竟然背着他去找校区牧师,还企图让他离开董事会!

但蛤蟆转念一想,又感觉或许獾是对的。

也许自己应该辞职让獾接管,獾肯定会对工作投入大量精力。

面对强大又自信的獾,蛤蟆感觉自己弱小又迟疑。他用尽最大的勇气,也不过拒绝了獾现在就写辞职信的要求,告诉獾自己要思考后再做决定。

蛤蟆无比期待本周的咨询,好向苍鹭详细讲述这件事。

第二天,蛤蟆垂头丧气地前去咨询室。苍鹭刚开始日常问候,蛤蟆便竹筒倒豆子地将獾要求替代自己当校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面对愤怒的蛤蟆,苍鹭询问他对这件事的感觉。

蛤蟆表示,他感觉很糟糕,似乎他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他刚下决心准备把辞职信寄给校区牧师,这样对大家都好。

苍鹭沉默了良久,不确定该带蛤蟆走哪条学习之路。

最终,他选择开口祝贺蛤蟆PLOM游戏玩得不错。

蛤蟆一头雾水。他丝毫不觉得自己在玩游戏,也不知道PLOM是什么意思。

苍鹭解释道,PLOM代表了四个英文单词,意思是“可怜弱小的我呀”(“Poor Little Old Me”)。

在这个游戏里,蛤蟆总是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使得自己最后总感觉变回了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

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在这个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蛤蟆对这个概念非常抵触,在他看来,他丝毫没有配合獾的意思。

苍鹭见到蛤蟆的态度,便转换话题,准备先同蛤蟆谈一谈獾,之后再讨论心理游戏的概念。

蛤蟆认为,獾来找自己时,绝对不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里。

苍鹭表示认同,实际上,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

苍鹭继续解释道,“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父母自我状态”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獾,就处于典型的“挑剔型父母状态”,严厉,爱批评人,常常发怒。

蛤蟆发现獾与自己的父亲是如此相似,难怪他每次见到獾就会想到父亲。

然而,蛤蟆又有了新的疑问:他的“挑剔型父母状态”去哪儿了?他有着挑剔的父亲,但自己却几乎从不训斥别人或挑人毛病。难道他没有“父母自我状态”吗?

苍鹭沉吟良久,点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是如何运作的。蛤蟆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自我状态”,但显然它的运作方式和獾的不一样。

把“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蛤蟆和獾都在审判,只是獾审判别人,而蛤蟆审判的是自己。

意识到这一点后,蛤蟆沉默了。

他没想到自己一直在自我批判。他询问苍鹭,他不希望日后再自我惩罚,能不能帮他过得快乐一点儿?

苍鹭告诉蛤蟆,能帮他的只有他自己。

许多问题需要蛤蟆向自己发问。

比如能停止自我批判吗?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开始爱自己吗?

在思考中,蛤蟆离开了咨询室。

上次面谈过后,蛤蟆既因为发现自己一直在自我批评甚至自我惩罚而难过,又同时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力量。

当客观地检视自己时,他的情绪波动没那么大了,这使得他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学到东西。

然而从理性角度讲,蛤蟆总觉得还有一些未解的疑团。

他想起苍鹭所说的心理游戏。一个人能配合别人来让自己不快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他暂时还是很难应对这些想法。

这周快结束时,蛤蟆收到了河鼠和鼹鼠的午餐邀请。

他沿着河岸去河鼠家的路上时,各种感官,尤其是视力,非常敏锐,仿佛卸下了习惯已久的盔甲。

他感觉草木的颜色分外鲜艳,绿色的层次也十分丰富。

如果现在用情绪温度计打分,他觉得能有个8分。

蛤蟆到了聚餐地点,受到了河鼠和鼹鼠的热烈欢迎。

餐食是家常菜,很可口。

谈话中,蛤蟆说起了獾让自己辞去校董一职以便取而代之的事,河鼠和鼹鼠都指责獾,鼹鼠觉得獾有时也太自大了。

两人又问起蛤蟆的决定。

蛤蟆表示,之前他确实迟疑过要不要按獾说的辞职,但最后他决定不听獾的话。

他给獾留了张便条,告诉他经过再三思考,自己不会辞职,因为自己的身体好多了。

如果獾愿意,可以等到九月董事会重选时毛遂自荐,到时再见分晓。

河鼠和鼹鼠都赞同蛤蟆的决定。

蛤蟆走后,两人谈起蛤蟆,都觉得他变化很大,开始懂得倾听,更友善,更平和,甚至敢于反抗獾了。

时间飞逝,第六次咨询很快到来了。

刚开始,蛤蟆便向苍鹭说明了自己情绪的好转。

苍鹭询问蛤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蛤蟆思考了一会儿,诚实地回答道他不确定。

有时候熟悉的无价值感仍会到来,但不再会占据整个心房。

他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苍鹭十分欣慰,他进一步询问,蛤蟆回答这个问题时,处于什么自我状态。

蛤蟆表示,既不是“父母自我状态”,也不是“儿童自我状态”,应该还存在另一种自我状态,让人既不会表现得像父母,也不会感觉像孩子。

苍鹭热切地肯定到,确实有这么个状态,叫做“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以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成人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一起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上述这三种状态都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每一种状态都是必需的。

不过,“成人自我状态”有其独特性——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而不是像在“儿童自我状态”中一样反复体验童年的感受,或是像在“父母自我状态”下一样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

在后两种状态中,我们像儿童或父母一样行事,近乎像演戏一样扮演着生活中的角色。

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从而条件反射般产生了“愤怒”“悲伤”等一系列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看,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主动选择了这些情绪。

蛤蟆抗拒这个理论,他不愿相信自己主动选择了负面情绪。

他不快乐,是因为有人让他不快乐。

他想责怪让自己不快乐的獾,让自己成为了现在这副样子的父母。

然而苍鹭最终叫停了陷入悲伤情绪的蛤蟆,告诉他,现在他来到了十字路口,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应当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为自己负责,意味着认识到自己对自己有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和自己。

对伤害过自己又已然过世的父母,只能报以原谅。

蛤蟆坐在那儿,浑身发抖,他想问苍鹭为什么要原谅父母,为什么他就不能以怨报怨,让父母也尝尝他小时候的滋味?

他不只对父母生气,也开始对苍鹭生气。

然而如往常一样,再激烈的愤怒最终都化为乌有,只留他在疲惫中痛苦悲伤。

过了一会儿,苍鹭温和地提醒,咨询时间结束了。

临走前,蛤蟆问咨询师是否真的想了解他。

苍鹭不假思索地表示肯定。

蛤蟆决定,下次咨询时,他要把自己的整个人生经历说给苍鹭听。

蛤蟆一边计划着下次咨询要讲述的内容,一边走出了大门。

在过往的几次咨询中,我们已然对蛤蟆的人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细节仍笼罩在迷雾中。

究竟是哪些经历让蛤蟆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

👉 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

👉 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①: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