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君:彭博社邀请30多位撰稿人推荐他们在2016年读过的书并给出推荐理由,其中包括IMF总裁拉加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Angus Deaton)和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美国前财长Robert Rubin、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和John Taylor、投资界大牛Mohamed El-Erian和John Bogle,等等。
作者:wwqqer(经管之家超级资深版主,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具有丰富的金融与投资专业经验,以及深厚渊博的金融、经济、商业、大数据专业知识,经常为大家独家发布欧美前沿的图书、文献、深受大家喜爱)
本文由作者独家原创,发布于经管之家论坛,转载请获得授权、标注出处。
1.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
《窃国者:腐败威胁全球安全》(Thieves of State: Why Corruption Threatens Global Security)
“我也非常喜欢萨拉•查耶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腐败会怎样威胁ZF和社会。”2.蒂莫西•亚当斯(Timothy Adams)
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会长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与工作》(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
“格拉顿和斯科特的叙述让我们大开眼界。书中讲述道,发达经济体的人口结构正在经历迅速的变革。随着‘Z世代’的大多数人活到一百岁,这种变革会带来十分深远的后果。对于一个由百岁老人组成的社会,相应的政策挑战也会十分艰巨,我们需要彻底地重新思考教育、职业发展、就业、退休等议题,也需要对可能随之而来的退休和储蓄危机,彻底地重新构想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乡巴佬挽歌:回忆陷入危机的家庭和文化》(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十分个人化地深入审视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绝望和挫败中痛苦地兜圈子,其中部分原因是他们的自毁行为,而这只是加剧了经济机遇的匮乏。”
3.多米尼克•巴顿(Dominic Barton)
麦肯锡(McKinsey &
Co.),总裁
《必然:阐述12种必然的科技力量》(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凯文•凯利是《连线》(Wired)杂志联合创始人,现在则是一位‘反主流长者’。在过去30年里,他一直都是为我们指点未来趋势的最可靠向导之一。这倒不是因为他一直正确(说到预测未来,谁能一直正确呢?),而是因为他一直很有趣,而且用硅谷里一个很恰当的词来形容,他一直都‘并不浅显’(non-obvious)。在《必然》一书中,他又拿出了很出色的论据,来阐述为什么所有东西的数字化,以及‘认知’的工业化,会对世界造成远远超出我们目前所见的改变。”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重新勾画了我们头脑里的地图,他栩栩如生地讲述了极少西方人在学校里学习过的一块地域,也就是从地中海一直到中国西部,跨越亚洲的广袤土地。他这部辽阔的历史书可读性很高,可喜的是,本书为这块地域关键而复杂的过去,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新资料。书中还解释道,在我们这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这片地域的未来肯定会影响我们共同命运的走向。”
4.约翰•博格(John
Bogle)
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创始人
《别人的钱:金融业真正的生意》(Other People’s Money: The Real Business of Finance)
“有洞察力,有启发,文笔好。我十分推荐。”
5.芭芭拉•伯恩(Barbara Byrne)
巴克莱(Barclays)投资银行部,副董事长
《穿过针眼:公元350年至550年,财富、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基督教在西方的成型》(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Wealth,
the Fall of Rome, and the Making of Christianity in the West, 350-550 AD)
“这是罗马时代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群的故事。书中讲述道,罗马帝国先是大兴土木修建地标,接着联合了被征服的民众并向‘全球臣民’提供服务,之后筑起围墙保护单个的城邦不受野蛮人的侵扰。这是罗马帝国衰落以后政局分裂的故事,也是基督教会填补其后的权力真空的故事。彼得•布朗是分析古典时代末期的先锋,他带领读者走上了一条引人入胜又大开眼界的旅途,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开始,一直到异教徒的罗马社会发生转变成为新的文明,基督教会崛起为权力的核心。这与当今世界的格局有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权力结构正在转变,经济增长举步维艰,财富不平等的问题又遭遇了快速而剧烈的文化和科技变革。”
《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出色地分析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方式。卡尼曼提出,有两套系统支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系统一是快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由情绪驱动的;系统二则更缓慢、有节制、更理性。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间汇集的多种多样的研究案例的结果,作者探究了这两个系统是如何互动的。该书向读者揭示了我们的认知偏差是怎样促使我们扭曲判断的,也显露了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性驱动的。
“这本书能让你重新评估自己的思维过程,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低估概率、过于乐观,以及为什么不买东西比拥有之后再送人更容易。单单是拥有它,就能提高它在我们心目中的价值。在这个经济学课程会讲授效率和有效性的世界,丹尼尔•卡尼曼又指出了市场的一个神秘配方——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不是机器,这是好事。所以还有希望。因此,丹尼尔•卡尼曼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第一个赢得这个奖项的非经济学家。”
6.艾比•约瑟夫•科恩(Abby Joseph Cohen)
高盛(Goldman
Sachs)全球市场研究所,主任
《白人垃圾:400年来鲜为人知的美国阶级史》(White Trash: 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
“这本书的标题很耸动,但内容却很严谨,作者从经济和社会流动性的视角,对美国历史进行了审视。书中包含了超过100页的脚注,于是正文得以用令人动容的笔调,讲述了那些受教育不高、技能不高的劳工,心中的志向如何一再遇挫。革命之前的殖民地往往是以森严的阶级结构组织起来的,这种结构以难以启齿的行径残害着奴隶,但也让受制其中无法脱身的白人负担沉重。尽管美国早期的经济矛盾常常是在北方和南方之间发生,但这些矛盾也可以形容为城市和乡村社群之间的矛盾,这种局面今天也仍然存在。《白人垃圾》一书讨论了这些问题,以及持续至今的文化裂痕。”
《梦想之城:移民铸就的纽约,400年的史诗》(City of Dreams: The 400-Year Epic History of Immigrant
New York)
“美国引以为傲的特点在于,它是文化和人群的大熔炉,这一点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城市,尤其是纽约。今天,大约有超过35%的纽约居民是移民。这座城市历史上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时候)都欢迎移民的到来,最终也往往(但并不总是)会把他们纳入社会和经济脉络当中。对于移民体验中惨痛的一面,本书并未吝惜笔墨。《白人垃圾》一书中描写的诸多阻碍,也同样折磨着来到纽约的移民,但是城市往往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教育机遇,于是他们的后代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流动。”
7.维克多•康斯坦奇奥(Vítor Constâncio)
欧洲中央银行副行长
《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时代的新路径》(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全球不平等》很好地分析了各国之间(主要是亚洲和西方之间)日益平等的进步,以及所有发达经济体内部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米兰诺维奇解释了著名的‘大象曲线’,这个曲线展示的是富裕国家当中,因全球化而加剧的中产阶级的挤压。他指出了富裕的民主国家产生的不平等的风险——金权政治和平民主义。书中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对不远的未来发生重大调整的可能性很悲观。”
《美国增长的起落:内战以来的美国生活水准》(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The U.S. Standard of
Living Since the Civil War)
“《美国增长的起落》这本巨著,阐述了发达经济体为什么遭遇了收入、生产力、就业增长都长期低迷的挑战。”
《欧元与观念之战》(The Euro and the Battle of Ideas)
“很棒地阐述了欧元区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核心:日耳曼国家和拉丁国家不同的世界观。本书促进了相互理解,并呼吁妥协,遗憾的是,它并没有为这样的妥协绘制出一个可能的具体蓝图。”
8.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
2015年诺贝尔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被驱逐者:美国城市的贫穷与利润》(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两美元过一天:一文不名地在美国生活》($2.00 A Day: Living on Almost Nothing in America)
“马修•戴斯蒙德撰写的这本杰出的民族志作品,记录了密尔沃基的困顿环境之下,人们为了有一个落脚之处是如何艰难生活的。《两美元过一天》则显示了在就业市场的最底端努力生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两本书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非洲和亚洲的穷人过得真比美国的穷人糟糕很多吗?”
《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 美国右翼的愤怒与哀悼》(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对路易斯安那州的茶党(Tea
Party)成员给出了让人吃惊的同情描写。霍克希尔德与她采访对象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大相径庭,但她还是搜集到了他们自身‘深层次的故事’,尤其是对那些他们认为‘插队’站在自己前面的人怀有的愤怒。而自己就是插队者的奥巴马夫妇,却对他们挥手致意。”
《向富人征税:美国、欧洲财政公平的历史》(Taxing the Rich: A History of Fiscal Fair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向富人征税》解释了这个问题:美国穷人和愤怒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很难通过财富再分配的税收机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