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作为中国第一份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专门刊物,《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将努力成为代表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一流刊物和基于中西哲学会通基础上的原创哲学的标杆性阵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计算力学(因果态理论) ·  18 小时前  
哲学王  ·  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一亿 ·  昨天  
慧田哲学  ·  红军长征原始记录,无删减 ·  昨天  
哲学园  ·  经典重读 | 米勒:什么是民粹主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匹兹堡大学哲学系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 公众号  · 哲学  · 2019-06-03 07:12

正文

编者按 /Editorial Note

作为哲学重镇,匹兹堡大学和其他哲学重镇有些不同之处,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匹兹堡大学有三个和哲学有关的机构: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和科学哲学中心。这三个机构各有特色,但其师资、学生和其他学者们都相互交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共同建立和维持了匹兹堡大学在过去五、六十年间世界顶级哲学重镇的地位。

在为专栏组稿时,我有幸邀请到了几位经历颇不相同的学者撰稿,得以能为读者提供几幅从不同视角绘制的图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四位撰稿人:

1. Nicholas Rescher

匹兹堡哲学的一位元老,也是目前唯一还在任教的元老。他生于德国,早年移居美国,年仅二十二岁就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该系至今未破的记录)。他在哲学上涉猎之广,产出之丰,恐怕无人能出其右(已经写了一百多本书,而且依然笔耕不辍)。他也得到过很多荣誉和重要奖项,是匹兹堡哲学系的一块老招牌。他的那篇介绍文章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

2. Matthew Boyle

匹兹堡大学哲学系的博士。他很优秀,本科从哈佛哲学系毕业后,获得著名的罗德奖学金( Rhodes Scholarship )去牛津大学读哲学硕士( B. Phil. ),毕业之后到匹兹堡读博,师从麦克道尔。博士毕业后便受聘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在哈佛升为正教授几年之后,前年转到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在四篇介绍文章中,他的那篇哲学内容最重,主要集中于他读博时期匹兹堡哲学系的哲学气氛。

3. Gregory Frost-Arnold

匹兹堡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的博士。他本科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之后到匹兹堡读博,现任美国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哲学系副教授和系主任。他的文章重点介绍匹兹堡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

4. 陈亚军

国内学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和杜威研究中心主任。他曾在匹兹堡哲学系做过访问学者,他的文章主要描述这段经历,特别是和布兰顿的交往。

(本刊编委唐浩教授组织了本专栏)


匹兹堡大学哲学系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尼古拉斯·雷舍尔( NicholasRescher *

唐浩( TANG Hao / 译( trans. **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得到匹兹堡市的梅隆家族一大笔资助之后,匹兹堡大学开始大力革新。六十年代初,哲学系引进了 Adolf Grünbaum Nicholas Rescher 两位教授,并引进了 Kurt Baier 担任系主任,任务就是提升哲学系水平,之后不久又引进了 Gerald Massey 接任系主任,负责继续提升哲学系水平。

专业化和分工导致哲学研究碎片化,成为一大堆专业领域和子专业领域,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哲学系(哪怕是最大的哲学系)能在所有专业领域都有专家,最多只能是在许多重要领域中都拥有多个研究兴趣相近的同事。从这个角度看,匹兹堡大学哲学系从 1960 年到 1985 年间在以下领域中建立了强势学科:

科学哲学: Adolf Grünbaum Larry Laudan

哲学逻辑: NuelBelnap Gerald Massey (Early) Nicholas Rescher

道德哲学: Kurt Baier David Gauthier

语言哲学: Wilfrid Sellars Robert Brandom

文化哲学: John McDowell (Late) Nicholas Rescher

古希腊哲学: John Cooper Alexander Nehamas

此外,早在 60 年代初期,匹兹堡哲学系就为创建匹兹堡大学科学哲学中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该中心后来日益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哲学系本身在确立其重镇地位后,也开始在各方面发挥其影响力。这包括:促成匹兹堡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的建立,与同城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哲学系建立起共生关系并给予人员和道义上的支持,创立了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lery Achieves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 这两家刊物,并推动匹兹堡大学出版社积极出版哲学类著作。

要看一个哲学系的水平,当然不仅要看其教师的哲学著作水平,也要看训练出来的学生的水平。在这点上匹兹堡哲学系堪称优秀,这体现在该系博士毕业生在美国一流哲学系任教的人数众多,更重要的是质量出众。从六十年代初起,革新后的匹兹堡大学哲学系训练出了不少杰出的学生。这包括最早期的 Brian Skyrms Ernest Sosa Bas von Fraassen 三位,他们出道之后都在哲学上有重大贡献并且在哲学界占据领导位置。

进入 21 世纪后,德国哲学在北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匹兹堡大学哲学系在这一转变中起了非常引人注目的作用,尤其是以下匹兹堡哲学家的贡献: Rescher (莱布尼兹)、 Engstrom (康德)、 Brandom (黑格尔和哈贝马斯)和 McDowell (维特根斯坦)。这里明显缺席的德国哲学家是海德格尔。匹兹堡哲学家中只有 John Haugeland 对海德格尔情有独钟,但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了匹兹堡 [1] (去了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总体来说,德国哲学被匹兹堡哲学家看重和珍视的程度,是从 19 世纪末的圣路易斯黑格尔主义者( St.Louis Hegelians )之后就没有过的。

系务的管理,一直是由一位资深同事来担任,任期有限(一般三到六年)。哲学家们往往被认为不谙世事,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但是在这方面,有三位匹兹堡哲学家为哲学系的发展和成功做出过杰出贡献: Kurt Baier Gerald Massy Robert Brandom

九十年代末,哲学系推选出了 Tamra Horowitz 担任系主任。她是全美国第一位担任重要哲学系系主任的女性(很可惜她就任后不久就因脑癌去世)。

多年来,匹兹堡的哲学家们不断地发表了不少影响深远和广受赞誉的著作。这包括:

Adolf Grünbaum, The Philosophy of Space and Time

Nicholas Rescher, 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

Kurt Baier, TheMoral Point of View

Alan Anderson and NuelBelnap, Entailment: The Logic of Relevance and Necessity

Larry Laudan,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David Gauthier, Morals by Agreement

Robert Brandom, Making It Explicit

John McDowell, Mind and World

Annette Baier, Postures of the Mind

若干在匹兹堡哲学系任教时间较短的哲学家也有不少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 John Cooper Alexander Nehamas Chad Hansen Jerome Schneewind 等。较近时期,又有其他一些杰出哲学家加盟匹兹堡,包括 Anil Gupta NuelBelnap 的学生)和 Robert Batterman 。时间长了,哲学界已经形成一种常规的期望,即匹兹堡哲学系是个出产一流哲学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对西方主流文化的深刻怀疑。这种怀疑通过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及其浩劫而蔓延,并盛于越战后的美国。在这种背景下,晚近的很多哲学思考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拒斥传统式的哲学思考。在这点上匹兹堡哲学系也没有免于时代的烙印,比如 Brandom 很崇敬他的导师罗蒂( RichardRorty ),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