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安徽高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安徽高院

江上有“枫”

安徽高院  · 公众号  ·  · 2025-02-07 08:3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铜陵市郊区法院通过设立“和悦茶室”,运用“和悦工作法”解决纠纷的经验。文章详细描述了“和悦茶室”的历史背景、设立过程、运作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效,包括解决企业合同纠纷、农户土地纠纷以及婚姻家庭纠纷等案例。同时,文章强调了法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司法审判中的实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和悦茶室”设立背景和目的

为了解决当地纠纷,郊区法院设立“和悦茶室”,以茶为媒介,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关键观点2: “和悦工作法”的内涵

“和悦工作法”包括礼、法、和、悦四步,遵循先礼后法、由和到悦的原则,逐步推进解纷。

关键观点3: “和悦茶室”的运作方式

“和悦茶室”结合法官工作站,通过摆茶台、设立茶室等形式,集各部门优势于一体,聘请调解员、组乡贤等为解纷“群英会”,化解纠纷。

关键观点4: “和悦茶室”取得的成效

通过“和悦茶室”的调解,解决了多起纠纷,包括企业合同纠纷、农户土地纠纷和婚姻家庭纠纷等,提高了司法便利的效率,提升了群众对司法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观点5: 法院挖掘历史文化的意义

法院深入挖掘大通古镇和悦洲历史,汲取和悦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司法审判中,解锁基层治理难题。


正文

江风一缕吹两岸,烟柳如画映洲渚。大通古镇和悦洲,位于八百里皖江之滨,古名荷叶洲。最早来和悦洲的拓荒者,以插草为标开垦土地,久而久之,开垦者争夺兼并土地的冲突随之加深,导致争讼连年。后清廷水师提督彭玉麟来洲检阅时,改“荷叶洲”为“和悦洲”,意在和颜悦色,睦邻相处。

大通古镇整体风景俯瞰图(图片来源网络)




从“摆茶台”到“和悦茶室”的衍变新生


清末民初,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当时的三大茶庄在和悦洲上以“摆茶台”的方式说理解纷。所谓“摆茶台”,就是当镇上的街坊邻居间,或是商贸企业间,在生产生活中,或是在商业往来中发生矛盾纠纷,便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调解。由于这种调解方式简便易行,所以深受和悦洲上老百姓们的喜爱和赞誉。

岁月缱绻,昔日的“摆茶台”衍变成如今的“和悦茶室”, 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缩影下的一道法治之“枫”。 2024年,铜陵市郊区法院“和悦茶室”在大通法官工作站揭牌,这是郊区法院首次设立“和悦茶室”。 “工作站+茶室”的结合,既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融入和悦文化特色元素,也是枫桥式人民法庭发挥前沿作用的创新之举。

位于大通镇法官工作站的和悦茶室

“和悦”,因和而悦,悦而达和。自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以来,郊区法院深入挖掘大通古镇和悦洲历史, 汲取和悦文化元素, 创建礼-法-和-悦的“和悦工作四步法”。 礼即以茶敬礼,礼让三先;法即以茶说法,法定争端;和即以茶促和,和平共处;悦即以茶达悦,悦人悦己。遵循先礼后法、由和到悦,层层过滤、逐步推进的解纷之法。并在法官工作站里摆起茶台,设立和悦茶室, 构建府院联动“N+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集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员会等部门优势于一体,聘人民调解员、仲裁员,邀两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一委员,组乡贤、五老、社区干部、群众代表为解纷“群英会”, 到“和悦茶室”听百姓诉难事,在“法官工作站”为百姓化解纠纷,绘就“群英断是非”的枫桥式和悦画卷。

“我们要从历史传承中找准优秀文化融入司法审判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司法效能。将‘和为贵’‘定分止争’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抓前端、治未病’‘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等现代化审判理念中来”。郊区法院负责人在谈及“和悦茶室”及“和悦工作法”的由来时这样说起。




“和悦茶室”里的企业和谈


双方企业在和悦茶室里愉悦和谈

木业公司与建设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后,双方进行货款结算时,因7万余元尾款一直未能支付,这才发生了纠纷。2024年6月,木业公司诉至郊区法院,请求对方支付尾款7万余元。

承办法官收到案件以后,第一时间联系双方了解案情。得知建设公司对欠款金额并无异议,双方因先付款还是先开票发生争执。考虑到双方系多年合作关系且争议不大,具有调解的可能性。 办法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联合人民调解员组织双方到“和悦茶室”茶叙。通过运用“和悦工作四步法”,促成双方以礼相待,畅聊之前愉悦合作的经历。 法官针对争议焦点向双方释法明理,最终让双方礼让三分、握手言和,当场明确约定了还款时间和开票时间并签署了调解协议。

促成两企业达成和解后,法庭工作人员积极回访并督促履行。2024年7月,建设公司即依约履行了全部付款义务,木业公司也依约开具了发票交付对方,一起涉企合同纠纷就此“和悦”解决。




在茶叙氛围中面对面沟通


法官对企业与农户进行调和

2024年5月,企业因王大叔承租其土地到期,并多次要求王大叔交还土地及租金未果,企业遂诉至郊区法院。

“王大叔,您好!我是林法官,什么时候约个时间,我们到你那现场去看看……”了解案情后,承办法官积极与双方电话沟通,并在了解情况后对案涉承租地进行实地勘察。“你们双方距离隔得有些远,为了节省时间精力,你们二位看看,到就近的工作站来调解可行?”又考虑到双方所处位置,为了让当事人少跑路,尽快化解双方矛盾纠纷, 承办法官邀请双方当事人到法官工作站,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以“悦茶”的形式进行协商,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沟通,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且租金即时履行完毕。

一起企业与农户之间关于土地返还问题的纠纷“近距离”调解成功,这提升了司法便利的效率,也提升了群众对司法服务的满意度。人民法庭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关键前沿阵地,郊区法院做实促公正、提效率,蹚出“站点+茶叙”的枫桥经验新路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