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是豆瓣出品的首档文化寻访节目,我们将通过12期节目,与沈星一起,探访多位对于生命有领悟的行者、智者、禅者,找寻当下时代迷失的信仰,找到观照自我内心的修行方式。
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用心对话” 。
《如是》第二期预告片丨58″
在台湾的图书馆,白先勇的书属于“核心收藏”。夏志清说:“白先勇是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在艺术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后期小说相比或超越他的成就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也不过五六人。”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白先勇23岁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和长篇小说《孽子》。《台北人》被《亚洲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七名。
“文学是整个一个民族心灵上最深刻的,每个人心底的投射,替那个民族说出心里话,那个就是最好的文学作品。”
采访白先勇是在上海,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白先生面庞红润,神采奕奕,说话的时候,圆柔的眼睛十分有神,笑起来两个鼓鼓的脸蛋,像极神话传说里的寿星公,温和、慈悲,甚至有种过分谦逊到害羞的错觉,不知道“谦谦君子”说的是不是就是像他这样的人。
白先勇说过,“我心灵上的故乡,还是想回到传统文化。所以我推广昆曲,推广《红楼梦》,这些真的是我的故乡。”
“我们年轻的时候,多在追求功名,追求财富,追求爱情这些东西,非常入世的,我们还常常心怀大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了中年,多多少少都受挫了,有的人官丢掉了,有的人股票垮掉了,有的离婚了,有的感情上受挫了,这个时候道家来了,那种出世的哲学来了。所以我们中国人基本上,是可进可退的……”
“儒家那一套,治国平天下,其实是青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后来,我到成功大学去念水利,一年念下来,我考试很会考,可是我知道我不行的,工科念下来,大概做个二流工程师,这时我的文学细胞燃烧了。”
白先勇也不知道自己身上哪来的“蛮劲“,年龄越大,他越发现自己很像父亲,比如做事情就要做到底这个心性,“我这几年做文化复兴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我喜欢茶花,茶花美,很高贵。”
“茶花凋谢,不是枯萎的跌落,它是很决绝的,一整个掉下来,非常决绝的……《红楼梦》讲的就是这个,告诉你人生道理。我不认为它是很悲观的,有时候可能是一种解脱,是了悟。”
白先勇的故交常将年轻时的他比作贾宝玉,因他与贾宝玉多舛的命运如出一辙——1937年,白先勇出生在广西桂林,父亲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母亲为桂林富贾之女。1944年湘桂大撤退随父母辗转于重庆、南京、上海、香港……
1952年白家由香港移居台北后,白崇禧不再掌权,白家家道开始中落。20世纪60年代,因《寂寞的十七岁》一举成名的白先勇在青壮年时期,却迎来母亲和父亲的相继离世……
“初来美国,完全不能写作,因为环境遽变,方寸大乱,无从下笔,年底耶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耶诞,一个人住在密歇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
白先勇说过,“年轻时候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是姹紫嫣红的人生。到年龄大了慢慢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才看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编辑:吴燕玲 李玉锋
6月12日起,每周一,在豆瓣App及各大在线视频平台同步播出。
点击观看《如是》第一期 | 朴树: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