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论五帝时代 ·  12 小时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冯婧:敦煌册子本的缀合与复原——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被七倍敌军包围,率部杀出后林彪不相信,问:你 ... ·  2 天前  
临淄发布  ·  距今约4300年!山东一地又有重要新发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屈原投江以前,这位渔夫喊他吃啥了?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01 14:19

正文

本文系 濠梁开讲 独家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文/阿肥
责编/修斯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是江浙吴越一地人民的心头好,那就是——糟。 这种用酿酒剩下的下脚料制作的美食,吃起来有一种酒的浓香,却丝毫不上头。 无怪乎热爱糟味的人会说,天下皆可“糟”。

中国人吃糟的历史,非常之久。 如今在江浙一带盛行的糟味,在先秦却流传在荆楚一带。 在《楚辞·渔夫》篇里,有这么一段话: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过来大白话就是,渔夫问屈原,你为啥不回家喝酒吃糟味呢? 屈原言辞拒绝了,表示像我这么一个高洁的大美人,怎么能吃那种东西呢。


之后,屈原徘徊在汨罗江畔,投江而亡。 这渔夫和屈原的对话,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从这段对话中却可以看出,糟味对楚国人民来说,是个日常美食啊。

吃糟味盛行的时候,应该属于南宋时期。 南宋可真是富得流油啊,为啥这么说? 《梦梁录》里就有记载: 当时南宋的都城是如今的临安,在临安的街市上,就开始卖各种糟味了: 鲍鱼可以糟着吃,鸡肉也可以糟着吃。 南宋人民对糟味的热爱,或许比如今更甚呢。 毕竟有着酒味的糟味,可以压住鱼肉海鲜的腥味儿,又不失鱼肉的鲜甜,一举两得。 这里也得提一嘴,鲍鱼这吃食早就已经在古代的达官显贵之间流行,据说曹操就特别喜欢吃鲍鱼,古人也不管胆固醇什么的,喜欢就多吃。 (怪不得曹操死后,他的身体能熬出那么多油,这都是后话了)。 有这样的渊源,如今的老杭州们,都好一口糟味。


南宋时期的糟味,还需要去集市里买,到了元代,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自己做糟了。 这估计和酿酒技术的发展有关。 吃糟最妙的莫过于糟鸡鸭。 绍兴人对此深谙其道。 大诗人陆游,就是糟鸡的一大拥趸——专门写了一篇诗。 来赞美其美味“糟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也有一说,说糟味本就是源于绍兴的。 把鲜杀的鸡肉鸭肉,就这么用白水煮熟,切块后放入酒糟内,加以大量的盐。 过一两天,鸡肉的皮变得香脆,肉质更变得紧致,最难得的可能可贵的是骨头,嚼起来回味无穷。

清代人爱吃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 那本著名的“笑话书”《笑林广记》里,就写着一家人特别穷,每次想要喝酒又喝不起的时候,就会吃个糟饼子。 这个糟饼子吃多了,也有点酒味,但却不容易醉。 这流传在笑话里的糟饼,正是清代人做糟味的原料。

糟味的香,是深入到骨头里的。 就专门有人好吃一口糟味里鸡鸭的骨头,因此糟鸭掌,糟鹅掌也成为了老饕的心头爱。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专门写了糟鹅掌的美味。 说起《红楼梦》也是妙哉,不仅是一本文学名著,在吃货眼里估计还是一本美食指南呢。 贾宝玉也是糟味的一大爱好者,他吃糟味的办法和如今的老绍兴人差不多,一口酒一口糟。 贾宝玉曾经说过: 下雪时吃这个最好。 为啥? 因为黄酒就是冬酿的。 江南的冬天阴冷,必须来一口温热的黄酒暖身,而这最好的下酒菜,在宝玉看来就是糟味了。


说一千道一万,国庆节快来了,这两天杀一只鸡糟一糟,必定是国庆时期家庭欢聚朋友聚会的一大亮点。 那么这糟味儿,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清初的袁枚写的《随园食单》,这本当时的食谱,也是详细记录下糟味怎么制作的。 只是清初的条件一般,只能做些糟大肉吃吃。 等到后来《红楼梦》时期,各种珍馐的糟味已经出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