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微博
关于拍本草的计划,草民是打算把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反复跑个遍的。
因为同一种药材,要尽可能拍齐它在四季中的生长状态,对于我们理解它最后为什么会表现出那样的“药性”,会非常有帮助。
因为对于理解药性来讲,它生长地的环境、药材自身的形状、质地、在四季中的不同生长状态和变化…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样,同样一株植物,可能春天拍过了,夏天还得再跑去拍它;
秋天、冬天还得再去一趟。
所以,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但是在这个计划还没启动之前,我们也可以先聊聊一些不需要这么多条件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先聊聊五味。
今天以“辛味”为例,跟大家聊聊经典中医是怎样理解这个辛味的。
花椒、辣椒、生姜、大蒜…这些都属于辛味,这个很容易理解对吧?
另外一些薄荷、荆芥、紫苏…这些也属于辛味。
只不过,前一类基本属于“辛温”,后一类基本属于“辛凉”。
但是,为什么皂角刺,也会属于“辛味”呢?
您拿一点皂角刺,嚼一嚼,尝尝看,它明显是近乎于无味的。
此外,很多这种带刺的、或者长成刺状结构的药材,也都属于“辛味”。
(有些药材因为其他味道太重,就不强调辛味,但是它仍然含有辛味。)
石膏,它明明什么味道都没有,也没有长刺,为什么归于辛味呢?
你把它敲开来看看,它的刺状结构,在里面;
好像一束丝线被压成石头了,里面的结构像针一样。
看看,这个时候,这个辛味,就已经不限于味觉了;
这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水银。
药典对它的记载为味辛,性寒。
这里面的辛,是指它一尘不染,晶莹闪烁的视觉效果;(刺眼)
这里的寒,是指它性状稳定,需要大量的“阳”才能令它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视觉和触觉上,感受的到的“锋利、尖锐”之相,和味觉感受到的刺激性,相通了;
我们的古代祖师先贤们,把这些感受,归于辛味。
由此,我们再去理解为什么草民以前在博文中讲,古人认为蝉鸣、蚂蚱声,可以解暑;
因为这时候,这种刺耳的声音,也与辛味相通了——酸收辛散,辛味有发散之力,帮助我们在酷暑季节,把体内的热气散出去。
我们以前在网课中讲过:味觉、嗅觉、视力、听力…这些都属于能量,都属阳、都是力。
当时我们讲,听力是阳之极。
但是这个阳到尽头,也就到了收敛的开始。
因为辛味入肺,肺主皮毛,是它散的一面;
肺主收敛,是它收的一面。
所以,蝉鸣、蚂蚱叫声,除了清热发散,开始有了些许镇定敛阴之力。
当我们把鸣蝉、蚂蚱这种轻清之音,换成金石声音时,这种收敛的力量就会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比如行军打仗时,白天用旗帜,晚上用烟火、钟鼓。
擂鼓冲锋;
鸣金退兵。
无论是铜锣、铜钟,还是寺院里的引磬,都有极强的穿透性。
这种刺耳的穿透性,我们的古人也把它归于辛味。
钟声悠扬,令人感觉清凉安宁;
铜锣声穿透力极强,哪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也能把命令传出去;
那些杀红眼的将士们,可以在听到鸣金声时,立刻镇静下来,收敛心神。
引磬、诵钵这类,更是镇定安神,让人心如止水。
这,都是辛味的作用。
只不过,这时候,它对人体起的作用,从主要发散,变成了主要收敛。
因为金性善敛,辛味入肺,肺为人体气机周流中,收敛的主要力量。
看看,其实我们古人在理解药性时,是“色声香味触法”融合在一起来用的,并不是只通过味觉。
因为同一种药材,要尽可能拍齐它在四季中的生长状态,对于我们理解它最后为什么会表现出那样的“药性”,会非常有帮助。
因为对于理解药性来讲,它生长地的环境、药材自身的形状、质地、在四季中的不同生长状态和变化…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样,同样一株植物,可能春天拍过了,夏天还得再跑去拍它;
秋天、冬天还得再去一趟。
所以,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但是在这个计划还没启动之前,我们也可以先聊聊一些不需要这么多条件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先聊聊五味。
今天以“辛味”为例,跟大家聊聊经典中医是怎样理解这个辛味的。
花椒、辣椒、生姜、大蒜…这些都属于辛味,这个很容易理解对吧?
另外一些薄荷、荆芥、紫苏…这些也属于辛味。
只不过,前一类基本属于“辛温”,后一类基本属于“辛凉”。
但是,为什么皂角刺,也会属于“辛味”呢?
您拿一点皂角刺,嚼一嚼,尝尝看,它明显是近乎于无味的。
此外,很多这种带刺的、或者长成刺状结构的药材,也都属于“辛味”。
(有些药材因为其他味道太重,就不强调辛味,但是它仍然含有辛味。)
石膏,它明明什么味道都没有,也没有长刺,为什么归于辛味呢?
你把它敲开来看看,它的刺状结构,在里面;
好像一束丝线被压成石头了,里面的结构像针一样。
看看,这个时候,这个辛味,就已经不限于味觉了;
这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水银。
药典对它的记载为味辛,性寒。
这里面的辛,是指它一尘不染,晶莹闪烁的视觉效果;(刺眼)
这里的寒,是指它性状稳定,需要大量的“阳”才能令它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视觉和触觉上,感受的到的“锋利、尖锐”之相,和味觉感受到的刺激性,相通了;
我们的古代祖师先贤们,把这些感受,归于辛味。
由此,我们再去理解为什么草民以前在博文中讲,古人认为蝉鸣、蚂蚱声,可以解暑;
因为这时候,这种刺耳的声音,也与辛味相通了——酸收辛散,辛味有发散之力,帮助我们在酷暑季节,把体内的热气散出去。
我们以前在网课中讲过:味觉、嗅觉、视力、听力…这些都属于能量,都属阳、都是力。
当时我们讲,听力是阳之极。
但是这个阳到尽头,也就到了收敛的开始。
因为辛味入肺,肺主皮毛,是它散的一面;
肺主收敛,是它收的一面。
所以,蝉鸣、蚂蚱叫声,除了清热发散,开始有了些许镇定敛阴之力。
当我们把鸣蝉、蚂蚱这种轻清之音,换成金石声音时,这种收敛的力量就会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比如行军打仗时,白天用旗帜,晚上用烟火、钟鼓。
擂鼓冲锋;
鸣金退兵。
无论是铜锣、铜钟,还是寺院里的引磬,都有极强的穿透性。
这种刺耳的穿透性,我们的古人也把它归于辛味。
钟声悠扬,令人感觉清凉安宁;
铜锣声穿透力极强,哪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也能把命令传出去;
那些杀红眼的将士们,可以在听到鸣金声时,立刻镇静下来,收敛心神。
引磬、诵钵这类,更是镇定安神,让人心如止水。
这,都是辛味的作用。
只不过,这时候,它对人体起的作用,从主要发散,变成了主要收敛。
因为金性善敛,辛味入肺,肺为人体气机周流中,收敛的主要力量。
看看,其实我们古人在理解药性时,是“色声香味触法”融合在一起来用的,并不是只通过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