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粮食产量提升与粮食安全风险
(总体而言,从1990年到2018年,中国的粮食安全风险模式显著改善。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是降低粮食安全风险水平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品种改良、资本投入增加、土地制度改革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提升了中国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4.2 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风险
(土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物质和空间,既是生产手段也是劳动对象。土地利用变化深刻改变了粮食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微尺度上。中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助于保持耕地面积,但建设用地扩张、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项目改变了耕地的空间格局,从而影响了粮食安全风险。)
4.3 城镇化与粮食安全风险
(在快速城镇化地区,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激增,建设土地扩张挤压了粮食生产空间,减少了粮食生产能力。城镇化通过影响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有益效应,在不同尺度上改变了粮食安全风险模式。)
4.4 未来需要密切关注的区域
(2018年,额济纳(或赵苏)-陇海线将中国划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粮食安全风险的区域。如果不能控制这一趋势,中国南方的粮食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需要关注人口增长超过粮食生产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不协调的区域以及生态工程建设区域。)
4.5 含义、应用和局限性
(本研究构建的粮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上都适用,可以为制定区域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尤其是微观尺度的分析,为精确政策实施奠定了基础。然而,本研究忽略了国际粮食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且粮食安全指数的权重确定具有主观性,可能影响粮食安全指数的绝对值,但不改变粮食安全风险的时间趋势和规模差异。)